晚清著名小說家劉鶚在《老殘遊記》中曾對兩位官員大加鞭撻,言及:「清官若自以為是、危害比貪污嚴重」。
其中一人,便是山西巡撫毓賢。
毓賢是內務府漢軍正黃旗人,光緒五年,靠花錢買官進入仕途,這在當時並不罕見,還有個好聽的名稱叫做「捐納」,是清廷主要財政來源之一。
光緒十五年,毓賢出任山東曹州知府。
清末的曹州地域廣大,今日的菏澤全部、聊城南部,河南省濮陽市的范縣都屬於曹州府管轄。作為中國武術之鄉,曹州自古民風彪悍,孫臏、彭越、徐世績、單雄信、黃巢、宋江皆出於此,素有「雄峙烈郡」的美譽。
其時山東吏治腐敗,民生荒蕪,加之洋人入侵,可謂水深火熱,曹州原本是各色會道門的聚集地,此時更是順勢而起,一時各種民間組織,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
但毓賢卻是個心狠手辣的主,滿人出身的他對各種漢人組織天然有戒備之心,加之天平天國平定不久,民間蠢蠢欲動者不在少數,為了安定民心,馴服百姓,毓賢在山東大肆殺戮,創造了一個月殺500人的記錄,殺的曹州風聲鶴唳,聽見毓賢之名,如同鬼魅臨門,連大氣都不敢出。轟動一時的曹州教案,上峰的旨意還未下來,毓賢就把案子破了,人也殺光了。
因為殺敵有功,光緒二十四年,毓賢升任山東布政使,次年二月轉授山東巡撫,大權在握的毓賢,更是殺伐氣盛,據史書統計,毓賢在山東任上,共計處死五千餘人,可謂雙手沾滿山東人的血。
毓賢像
毓賢發明的刑罰:站木籠
毓賢全家福
毓賢雖是花錢買官,卻也飽讀聖賢之書,對洋人那一套十分不感冒,而他在山東任上日久,也十分了解衝突的原因,所以在鎮壓百姓同時,對洋人也是惡聲惡氣,為了遏制咄咄逼人的洋大人,毓賢提出了九字方針: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
民心可用,是統治者的老套路,其時國人飽受外族欺凌,不用毓賢挑撥,已經是含恨待。
清末曹州
當時山東是會道門的大本營,會道門這種民間組織歷來是統治者的大敵,太平年月,風調雨順,各色組織找不到生根發芽的土壤,只能潛伏地下,靜待時日,一旦有風吹草動,他們立馬揭竿而起,進而進逼皇城,改朝換代。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元朝末年的白蓮教大起義就是前車之鑑,毓賢滿人出身,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在無法殺光的情況下,招安就成了保江山的不二法門。
但招安何其容易,宋江受招安,那是因為水泊梁山組織嚴密,上令下達,只要首領願意接受招安,其他小魚小蝦掀不起風浪,而義和團遍地開花,既無嚴密組織,又無統一口號,就連所拜的神仙,也是五花八門,什麼太上老君,黎山老母,孫悟空,樊梨花,只要古書演義上能找到的,都是神仙。
不得已,毓賢只能招多少,是多少,實在招不來,就幹掉,紅極一時的義和團大師兄朱紅燈和精神領袖本明和尚就因為不聽話,被毓賢砍了腦袋。
青島德國總督樓
毓賢的做法,引發了列強的不滿,1899年美國公使康格向清朝總理衙門提出抗議,要求撤換毓賢,總理衙門頂不住洋大人,在徵得慈禧同意後,免去了毓賢山東巡撫一職,接替他的是對洋人畢恭畢敬的袁世凱。
袁世凱就乖多了,剛一到任,就對義和團瘋狂打壓,以至義和團不得不跑到河北山西去發展,袁世凱的做法也引發了政敵不滿,一同赴任山東的二哥袁世敦就因此被彈劾免官。
而回到北京的毓賢他不僅沒有受冷落,還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見,並親書「福」字賜予他,以資鼓勵。
免官不久,毓賢就東山再起,出任山西巡撫。
義和團舊影
山西靠近北京,是京畿重地,慈禧把毓賢派到這裏,目的不言而喻。而得到慈禧首肯的毓賢,在山西大開殺戒。他把全省40多名洋教士及家屬,或騙或捕,都集中到他的巡撫衙門,然後剝掉上衣,一個個用刀砍死,並親手斬殺天主教山西北境教區正主教艾士傑(被害者中包括12名天主教方濟各會的意大利籍主教、修士和修女,34名英國浸信會傳教士,其中有11名幼童)。
毓賢在山西究竟殺了多少洋人,無法統計,有記載的就超過一百人,受到株連的中國教民更是多達萬人。
毓賢的做法,引發了在華洋人的驚恐,此前雖屢有洋人遇害,但多為民間矛盾引發的仇殺,只要處分及時,總能不了了之,但毓賢以一省巡撫的身份,帶頭殺人,完全超出了洋人底線,可以說,辛丑事變,部分因他而起。
義和團被鎮壓
因為殺人太多,辛丑事變後,洋人把毓賢定為「禍首」,點名要求處死,而自知惹了大禍的慈禧太后為了自保,先是把毓賢革職充軍新疆,後又在蘭州追上,就地處死。
毓賢雖被處死,圍繞他的爭議卻未因此消失,彼時朝廷上下,尤其是洋務派多對他有所不滿,李鴻章更是死前大罵「毓賢誤國」。
這樣的一個人有此下場可謂是死有餘辜。但正因為他有「清官」的名分,所以死前在蘭州民間激起一片同情的浪潮。近人柴萼在《梵天廬叢錄》說,當時很多人張貼告示,主動組織起來向朝廷請命,請求赦免毓賢死刑。據說,蘭州民間還有人在他死後為其修建了祠堂,後被清政府下令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