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父母手握北京最好的學區,家裏卻有一個叛逆、自卑又拒絕學習的青春期男孩。如果是你,將會怎麼辦?
放棄教育和引導,跟着孩子一起擺爛?給孩子報滿輔導班,即使干坐着也得去教室?還是換個賽道,送孩子出國留學,「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第一期#註定要遠行#分享的故事,來自David和他的媽媽。他們曾經用8年時間,體驗了國內升學和國際學校的教育模式,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無奈之下,David媽媽決定最後賭一把,把14歲的孩子送到美國,低齡留學。
沒想到,這個看似冒險的決定,卻改變了孩子的學業生涯,帶給孩子日漸明朗的前程。
從滿屏C、D的學習成績,到申請全美Top30院校;從被老師撕卷子的差生,到獨立自主、成熟自信的大男孩,這份轉變離不開家長的用心陪伴、理智規劃。
卷不過別人,該怎麼辦?想換個賽道,該怎麼走?或許,從這個故事裏,我們都能有所啟發。
本文以第一人稱講述。
出走的決心
大家好,我是David媽媽。曾經我是一名職業女性,大部分時間投入工作,經常出差加班,孩子的學習主要靠學校和老師。
直到三年級的時候,我才發現情況不妙。兒子的老師反覆跟我提起孩子未完成作業、不守課堂紀律時,我才意識到兒子的學習狀態與其他孩子不同。
這還不是我擔憂的,孩子調皮搗蛋,對學習還沒有太多興趣,可能只是比較晚熟。
令我難過的是,孩子在學校的自信心逐漸消失,曾因為字寫得不好,老師當眾撕了他的試卷。
有一次,他特別高興地跟我說,老師表揚了他,原來是老師批評其他同學的時候提到,別人表現還不如他。
在他看來,這種話就是在表揚他。可見當時David已經把語言暴力當成了習慣,這讓我覺得非常難過。
我認為,那個時候孩子應該是有轉變的可能的,只不過效果並不十分明顯,換句話說,離我的預期還差得很遠。
這是因為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知識改變命運就是唯一的真理,所以我們對下一代的期待比較高,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大學,以後也找不到好工作。
所以,當孩子小學畢業後,我就當機立斷給他換個賽道,放棄了西城區的學籍,轉而選擇了朝陽的國際學校,為他以後出國讀本科鋪路。
國際學校上課對紀律的要求不是太嚴格,教學風格更加自由和個性化,可以讓孩子適當鬆綁,我覺得對他來說更適合一些。
但是兒子的成績並沒有明顯提高,尤其是英語只拿了一個C,我給他安排了大量補課,可是孩子不願意學,就算是補課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選擇美國高中
當時兒子在國際學校讀八年級,成績一直不好,數學B,科學、語文、英語都是C,有時候還有D,這樣的成績根本申不上什麼好的美本。
我擔心孩子照這樣學下去,在上大學以前,托福只能考七八十分,就算勉強出國,美本讀下來也很困難,所以想讓孩子去美國重讀八年級。
當時孩子還很小,我覺得可以搏一把。如果這一年他適應不了,我就認了,再也不折騰他了;如果孩子能適應,那結果一定比繼續待在國內更強。
英聯邦國家的大學畢業後很不好就業,英國除了G5的幾所頂尖名校外,其餘的學校就業大概率得不到保障。加拿大和澳洲就更是如此。
除非孩子能讀到博士,之後在大學謀取教職,否則就算是理工科專業,本科也無法留下來工作。
很顯然,我家孩子並不是進劍橋、牛津的料。因為英聯邦國家無論是IB還是A-Level,都要看考試成績,而且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很高,並不適合他。
美國大學是最佳的選擇,哪怕多花錢,因為美國Top30、Top50畢業基本上找工作是不用愁的。
根據我的調研,David這樣的孩子,應該儘量避免加州、新英格蘭這兩個地區,因為這些州的競爭非常激烈。
我有些朋友在這邊,她們的孩子八年級就已經可以考到SAT滿分了。
當時我們5月份就開始準備申請,我逼着孩子去考托福,考出了55分。
由於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學校,諮詢了中介,結果中介好心地勸我,這孩子英語成績這個樣子,還是先不要出國了,申請不到什麼好高中。等明年他托福能上90、100了,我們保證給他申請一個好高中!
後來我只好自己給他選學校,美國教育的優勢體現在,他們會給各具特色、各個年齡段的學生提供機會,但美國之大,要找准適合我孩子的地方還是需要仔細分析的。
我非常明確的一點在於,選擇什麼樣的高中,取決於這個州或周邊有沒有適合孩子的大學。
其一,各州立大學在本州高中的本科招生數量至少佔到一半或者大部分,雖然國際學生有自己的池子,但是仍然是屬於「本州高中」這個競爭相對比較舒緩的大池子裏。
私立大學也有這樣的本州傾向性,比如杜克大學每年在北卡高中的招生佔到了百分之十幾。
其二,美本Top30每年錄取的中國高中生(含美高)數量在三千多人。當時我兒子同學托福能考90、100的孩子比比皆是,以我兒子當時的成績是不可能進到這三千人之內的。
接下來看Top30-Top50之間的高校,這個區間有大量頂尖的公立大學,公立大學的招生數量是私立大學的好幾倍甚至十幾倍,這個區間我們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那麼就把擁有Top50的公立大學的州列舉出來,避免競爭激烈的加州和新英格蘭地區,再去掉缺乏好的私立大學的佛羅里達州、威斯康星州、密執根州等。
剩下的地方比如馬利蘭州、弗吉尼亞州、喬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以及中西部的伊利諾伊州和德克薩斯州,都有比較好的、能拉開檔次的公立及私立大學。這幾個州就是適合我孩子的目標州。
以伊利諾伊州為例,如果能在伊州就讀高中,被UIUC錄取的幾率非常高。如果我兒子願意再努努力,那麼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和臨近州的聖母大學、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的錄取幾率就比別的州更高,或者從UIUC轉學去以上頂級私立大學也是可能性很大的。
伊州雖然很適合我孩子,但是八年級只可以走讀。我最後選擇了喬治亞一所寄宿學校,中國學生比例是10:1.我把孩子送出去之後,就回國重新工作了,經常有空就去看他,幸運的是,孩子適應得特別好。
疫情期間,不好租房子,我們倆四處漂泊,他跟我一起克服了很多困難。好不容易有了棲身之所,房子很舊,他跟我一起買工具,自己刷漆,貼壁紙,裝窗簾,那時十年級剛開學。他那時幾乎所有的裝修工具都會用,是在學校跟老師學做舞台佈景學會的。
這所學校很好的一點就是有ESL,對於語言成績不好的孩子來說,是一條非常好的路。
比如你這個學期選修生物,那麼會把生物的單詞挑出來,反覆給你補習,這對孩子的語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兒子班上的很多學生一開始托福都是七八十分,但是經過這麼培訓,到了畢業的時候基本都能達到托福100分的水平。
在高中階段,孩子只要跟着學校的要求一步一步來,語言能力自然會提升。我們做家長的,在這個階段主要是要跟孩子搞好親子關係,少焦慮少嘮叨。
很多美高媽媽都說大部分私校是沒有這個課程的,因為她們都默認了孩子的英語水平過關。
有的家庭把孩子的成績雞得特別高,去了一個非常好的私立學校,但是最後只能上Top80的美國大學。
所以說選高中也是要摸清大學的招生邏輯,進入好高中並不是一定就是好的,孩子在這裏只能排到一個中游的水平,最後也不一定能上好大學。
從托福55到全科A
2019年,我飛去美國看他,正值疫情爆發,我就只能留在美國,陪着孩子一待就是4年,直到2023年,孩子高中畢業才回國。
在這四年裏,我雖然沒有明顯感受到孩子的學習能力變強,但至少很多門功課都是A,而且可以感覺到孩子在這裏學習很輕鬆,而且自信心也明顯提高。
他有一次跟我說,媽媽我想去法國研究原子能。
我分析這背後的具體動力是他特別喜歡物理和法語老師,所以願意去深入探索物理和法語。
反觀他以前在國內的時候,儘管老師的教學能力都很強,但是在那樣的環境中,他的內心始終是絕望的,不像現在這麼充滿希望。
比如8年級的時候,他的英語學習一直令他厭倦,我不敢想像他到10年級的時候居然肯去挑戰第二外語——法語,並且在12年級被評為法語科目的「最佳學生」稱號。
這說明老師們對他的引領和激勵是多麼的重要!
不過在一次物理AP考試,他只考了2分,他才開始重新評估自己,意識到自己物理也不怎麼樣,是當不了物理學家了。
在學校玩兒無人機,他後來還發起成立了學校飛行俱樂部,組織喜歡無人機同學航拍。這是他拍的校園
疫情期間留在美國,我也跟孩子學校的很多中國孩子聊過,進校的時候成績有好,有不好,參差不齊。
但是還是有不少中國學生去了杜克、范德堡、南加州大學,也有去雪城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兒子的高中成績一直保持在4.2.他的老師認為他上埃默里大學沒問題,兒子心裏也就沒什麼壓力了。
但是他還是想為夢想一搏,一定要申請一次麻省理工學院。
因為他在12年級,數學老師單獨給他一個人開設了線性代數和多變量微積分的課程,他覺得自己數學能力非常強。
但是孩子還是太單純了,這個學校里以前被麻省理工錄取的都是非洲裔和拉丁裔。
我跟孩子認真分析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學可以沖一衝,但是杜克、范德堡、萊斯大學有點難。
不過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戴維斯分校,甚至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一定可以保底的。
在專業方面,孩子的語言不好,只能學理工科,但亞裔男生的理工是最難被錄取的。
我曾經帶孩子去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發現這兩年越來越不好進了,而且不能通過轉專業進入工程學院。
大學錄取結果出來後,果然和我的判斷基本一致。
兒子收到了加州大學聖地亞哥、聖芭芭拉,喬治亞理工學院的offer;萊斯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入waiting list,幾個月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轉正,但他還是去了他自認為最合適的地方。
參訪20所美國大學
從兒子11年級的暑假開始,我就帶着他到全美各地訪校,準確地說,應該是他帶我。
在美國,16歲就可以開車,兒子已經開車上學兩年了,這是在美國讀高中的一個好處,他在很多方面也變得更加獨立。
16歲自己開車上學,自己很愛惜自己的車,車輪轂都是自己一點點擦
我們從北卡羅來納州的杜克大學開始,再到北卡羅來納州教堂山分校、戴維森學院一路到費城,後來去了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又去了波士頓,參觀了波士頓五校。
麻省西部的威廉姆斯學院、阿默斯特學院都走了一遭。然後還去康奈爾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一路向西去了聖母大學、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
最後又往南去了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幾乎是以美國名校為節點,繞了一大圈,去了很多很多學校,其實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了解學校的風格,看看孩子對哪些學校感興趣。
不同的學校也有不同的感覺,比如聖母大學完全不是理工氣質的學校,教會學校那種寧靜和土豪氣質特別吸引人,另外就是聖母大學的老師很親切,看到你就像看到親人一樣。
可以說這類學校的教職工都為人和善,特別親切,孩子在其中也感到很自在適應。
兒子還喜歡波士頓學院,這也是一所有宗教背景的學校,但是裏面的人很高冷,有點像藤校精英學子的感覺。
威廉姆斯學院也是精英文理學院,但兒子並沒有覺得高冷,他還把這所學校放進了school list。
像卡耐基梅隆大學、喬治亞理工學院這樣的理工科學校就特別樸實、直男的感覺,非常具有理工氣質。
訪校回來後,兒子的激情和動力就上來了,馬上開始寫文書。
我覺得訪校對美本申請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校的氣場和氛圍會激發孩子的興趣,這是光瀏覽網站沒辦法實現的。
比較後悔的是,沒有帶孩子去萊斯大學,所以兒子對萊斯興趣平平,反倒是聖母大學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要申請聖母大學的REA。
學校的升學顧問告訴他,聖母大學很少在我們學校錄取,這麼多年只有一個橄欖球隊的主力被錄取了,並不建議申請。
但是為了夢想,兒子還是覺得要去試一試,就像他知道麻省理工不會錄取他,依然決定去申請一樣。
近距離圍觀美本錄取,才知道中產家庭的差距在哪裏
不得不說,美國大學的錄取真的很玄學。
當時,MIT面試我兒子的是一個女生,和我兒子背景非常相似,她是來自亞特蘭大的亞裔女孩,畢業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公立高中,沒有任何背景。
在面試完後,女生問兒子「你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兒子問「你在麻省理工的就讀體驗怎麼樣」。
女生說,她在這裏的四年非常痛苦,因為她很普通,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其他學生格格不入,他們都非常聰明。
她還說,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我回到了亞特蘭大,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
雖然兒子被拒了,但他也沒有很傷心,因為他覺得這個女生是站在他的角度,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分享的。
但是聖母大學的翠拒卻讓他非常非常傷心,但是聖母大學錄取了他的同學,一個來自非洲的學生。
他的理科成績比不上我兒子,但他在學校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孩,情商特別高。
美本錄取雖然很玄學,但它又非常精準地把背景和性格相同的學生都挑出來,所以很多中產家庭沉迷於各種背景提升,卷競賽、卷體育,其實作用有多大,也很難說。
我當時看到國內很多朋友的孩子都在瘋狂參加數學競賽,我也有點焦慮,問了兒子,你們老師有沒有帶你們參加AMC?
兒子說沒有,我還給他們數學老師寫信,老師得知我希望孩子也能參加後,說AMC是報名不上了,但是向學校申請了帶幾個數學好的孩子去亞特蘭大參加喬治亞理工學院舉辦的數學競賽。
我就感覺這所學校的老師太懂家長了,特別理解家長的需求,而且也能言出必行。
我當時還想讓兒子去參加計算機奧賽,但是他一點點都不想學。
我用杜克大學激勵他,但他當時還沒有對什麼學校感興趣,一點動力都沒有。
寫在最後
我家有兒初長成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十一年級開始在食堂打工
兒子從高中就開始打工,現在他已經有打工的習慣,上大學後他的零花錢也不找我要。
進入大學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找份工作,學習緊不緊張不用管,但首先要融入社會實踐。
他先是去游泳池做救生員,做了不到一年就成為了游泳講師,負責培訓新的救生員。他有一天回來跟我說,他已經有資格當領導了,他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後來他又去實驗室找了一個學術相關的工作,不要報酬,不要任何工資,甘心情願地幫實驗室建造飛艇。
高中時代的愛好:游泳和放飛無人機,在大學都得到了延續。
在學校游泳隊五年,其中四年代表學校去參加州比賽。12年級獲得游泳隊「最佳貢獻和最可靠」獎
看着眼前的兒子,我發現他已經不是當初那個需要媽媽事事操心的15歲小男孩了。
他變得更加成熟,可以承受學業和未來的壓力,可以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會像小時候那樣遇到挫折就擺爛。
他懂得了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我已經不需要擔心他了。
從小到大,我都認為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霸牛娃。作為一個媽媽,我也曾焦慮過、煩惱過,但我覺得非常幸運並沒有因此逼迫他成長。
如今,我為他走出自己的路感到無比自豪。
我們做家長的,其實很少有機會去真正理解孩子。有些晚熟的孩子,脆弱、迷茫不知所措,表面上不負責任、懶惰、沉溺於電子設備里去找安慰排遣孤獨,實際上都是在逃避現實。
於是我做出了一點嘗試,我只能帶着我的孩子,先退一步,選擇一種能夠修復這種高競爭壓力創傷的環境和生活。
簡單講,就是躺平,修復,再出發!世界之大,適合躺平的地方不少。可是在躺平修復之後呢?
哪裏還能有地方同時具備足夠的資源和環境,支持孩子重拾夢想,燃燒青春?這值得我們探討。
總之,從「道」的角度來說,我們父母能做出的最好選擇,就是選擇相信孩子,並回歸教育的本質,充分理解接納他,給孩子無分別的愛。
一旦「道」選擇對了,我們就能克服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擔憂,「術」上的選擇就昭然若揭了。
此乃「選擇大於努力」的真正含義!
法無定法,我也理解仍有一些家長會在具體的「術」上很糾結,我願意藉此平台繼續跟各位家長私下探討我兒子的升學之路,某些細微之處在公共場合不便明說,且冗長無比,也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