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選擇武力犯台,美軍將以數千架無人機,攻擊入侵部隊,讓解放軍死傷慘重,宛如出現「地獄景象」(Hellscape)。(本報合成圖片)
隨着台海情勢升高,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上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如果中國選擇武力犯台,美軍將以數千架無人機,攻擊入侵部隊,讓解放軍死傷慘重,宛如出現「地獄景象」(Hellscape)。雖然外界普遍解讀,帕帕羅上將的這番話,主要是想嚇阻中國,不要輕舉妄動。然而美國提出以複製者計劃(Replicator),大量生產無人載具,以因應中國威脅的戰術,其實揭開了一項軍事革命,企圖將作戰模式,從過去的擊殺鏈(Kill chain),升級為更有效率的擊殺網(Kill web)。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由美國國防部、商務部官員所組成的訪問團,率領26家生產無人機與無人機反制系統的公司代表,日前抵達台灣,與國內廠商討論,合作打造無人機生產鏈。這除了是工業合作,更是想把台灣納入這一波軍事革命之中。
擊殺鏈橫跨不同的兵種,交織成網狀
何謂擊殺鏈,要如何升級成擊殺網,這就要話說重頭了。擊殺鏈指的是發動攻擊的步驟,一般來說可分為四個階段,在冷兵器時代,通常都由一個作戰單位獨立完成。以一個戰場上的騎兵來做例子,他在作戰時會先搜索戰場上的敵人,這是第一步的觀察(Observe),在發現敵蹤後,會進一步確認的敵方位置,並藉此調整自己的行進方向,準備發動攻擊,這是第二步的定向(Orient)。接下來就要思考採取何種攻擊方式最可行,這是第三步的決策(Decide),最後發動攻擊,這是第四步的行動(Act)。在傳統戰場上,一個騎兵就是最小的作戰單位,可以獨立完成這四個步驟,當擊殺鏈放大到整個騎兵團時,也可以讓不同的騎兵分攤這些工作。比如由斥候騎兵偵察,騎兵團指揮官進行決策,重裝騎兵攻擊,完成作戰任務,這就是最基礎的擊殺鏈。
進入到現代戰場,已機械化的作戰單位,通常都是由數人組成。如多數的主力戰車都是由四人操作,由車長指揮駕駛移動,車長與射手進行搜索觀察,在發現目標後,車長會命令駕駛改變行進路徑,進入合適的作戰位置,射手則用激光測距儀測距,完成定向的工作。車長接下來再針對目標的特性,進行決策,選定攻擊路線、彈藥種類。最後填裝手填裝彈藥,射手瞄準射擊,完成攻擊行動。四個人必需緊密配合,才能發揮最大戰力,一個人無法自己獨立完成。再進一步,現代化炮兵部隊更需要跨兵種合作。通常戰鬥中的步兵要求火力支援,會由前進觀察官完成觀察工作,並將座標傳回炮兵陣地,交給計算單位解算射擊參數,並調整火炮方位,完成定向,炮兵指揮官決定炮擊方式,先試射數發來修正彈着,再進行效力射,完成整個炮擊行動。
而在未來的戰場上,火力支援單位的作戰模式,更是在炮兵部隊的基礎上,大幅度的進步。如扮演觀察角色與定向工作的,已從地面上的前進觀察官,變成空中的斥候直升機如OH-58,再換成各式無人偵察機,甚至是太空衛星。擔任決策工作的,除了指揮官以外,更可能是完全自動化的戰鬥管理系統,能快速提供各種行動方案,包括傳統的炮擊、多管火箭、自殺無人機、甚至是巡弋飛彈或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供指揮官選擇最合適的攻擊方式。當獲取敵方目標的方法,變的這麼多元時,決策流程也會變的極為複雜,最後的攻擊行動方案,更不是只有一個選項,擊殺鏈已交織成一個網狀,橫跨不同的兵種,要如何整合與管理這麼龐大的擊殺網,將成為一個新的難題。
透過人工智能計算出最有效益的擊殺網
就目前來看,導入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是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因為只有人工智能技術,才有辦法處理如此龐大的數據,並做出最佳的決策。舉例來說,遍佈戰場上的地面部隊、戰機、船艦、無人載具、太空衛星,不斷透過資料鏈,傳回各種敵情,人工智能能快速觀察這些資料,分析出最有威脅性或最重要的可能敵方目標,派遣最適合的單位,前往識別並定位座標,以發動攻擊。人工智能可以根據戰場情勢與作戰目標,快速擬定不同的作戰方案,供指揮官做最後決定。在這些作戰方案中,能羅列出適合執行摧毀任務的不同攻擊部隊,並分析各個方案之間的利弊。這樣的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系統,可以計算出擊殺網中最有效益、成功率最高的路徑,選擇出觀察、定向、決策與行動的最佳組合。這種管理與快速運算能力才是未來戰場的決勝關鍵。
美國想在台海部署數千架無人機,來嚇阻中國,就是這種擊殺網的新實驗。這有幾個原因,首先是台灣海峽分隔中國與台灣,沒有陸地邊界接壤,這代表只要握有制空權與制海權,台海之戰的勝負已定。今日無人載具的發展情況,以無人機速度最快,無人船艦次之,無人地面載具最慢,畢竟陸地上的狀況最複雜。美軍操作無人機已十餘年,技術最為成熟,無人船艦則在全速發展中,已有少數進行測試部署。因此美軍的確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利用無人機來控制台海空域,或以無人船艦巡弋周邊海域,而不必處理目前仍許多技術難題的無人地面載具。其次是台海空域狹小,作戰空間非常有限,不像俄烏邊界那麼綿長。美國只要投入一定的資源,就能防守整個正面。最後台灣還是舉世知名的製造業代工王國,可說是參與複製者計劃的絕佳人選。
與美國建構共同作戰圖像(COP)
對台灣來說,除了能切入無人機的供應鏈,也可以在美方技術的幫助下,發展新一代的無人機。同時媒體還報導,美方對於台灣所研發的無人機很感興趣,想以貼牌的合作方式,打開國際市場,這或許能打破台灣軍事武器,難以外銷,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台灣可以藉此良機,尋求與美國的進一步軍事合作,建構共同作戰圖像(COP),以納入擊殺網之中。所謂的共同作戰圖像是指雙方的資料鏈可以相通,讓美軍能直接讀取台灣部隊取得的戰場資訊,同樣的國軍也能即時獲得美方的情報,讓雙方的作戰效益加乘。畢竟台灣部隊處於台海的最前線,美國則擁有強大的情報能力,雙方能互補有無。國防部副部長徐衍璞上將在今年的美台國防工業會議中,呼籲應加強雙方資訊系統的建構,共享作戰情報,的確是最該爭取的項目。
不過,這對台灣而言,也不是百利而無一害,畢竟建構共同作戰圖像,有可能讓國軍失去更多的作戰主體性。以俄烏戰爭為例,美國雖然全力援助烏克蘭,在但某些作戰目標上,雙方的利益還是會出現衝突。南韓多年以來,也一直希望能收回戰時指揮權,但一直未能與美國達成共識。台灣在面臨強敵威脅下,選擇強化與美國的軍事合作,無可厚非,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讓國軍的行動,受到美方的管制。過去天弓飛彈一直未與新竹樂山的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構連,台灣希望美方釋出相關參數,好讓中科院能自行整合,但美方以機密為由拒絕,反而要台灣提供原始碼,由美國協助納入天弓飛彈,而台灣沒有同意,就說明國軍仍然希望保有一定的自主性。未來台灣要如何加強與美方的合作,卻又能維護自身的權益,還有待政府仔細思考評估。
另一方面,美軍大量採用無人機來嚇阻中國,代表需要真正派遣到第一線的作戰人員,將會大幅減少。美國過去就嘗試過,由美國本土的操作人員,透過衛星遙控無人機,在中東地區執行作戰任務,而且這樣的技術已越來越成熟。未來美軍的無人機操作人員,很可能遠在夏威夷、阿拉斯加、甚至是美國本土。這好處是美國不必派遣子弟兵深入戰區,因此介入的意願會比較高,壞處是美軍遠在千里之外,是否能與在第一線的台灣部隊配合,不無疑問,也難免引發美國利用台灣打代理人戰爭的批評。另外,大量採用人工智能是否可靠,也是另一個必需正視的問題。在複雜的戰場上,誤擊是很常發生的事,即使再小心,都曾發生愛國者飛彈擊落友軍戰機的意外。若有數千架無人機都仰賴人工智能的操控,會不會頻繁出現錯誤情況,也還有待驗證。
不過,無人載具與人工智能,將徹底改變未來戰場形態,這幾乎已是共識。對台灣來說,危機也是轉機,在少子化的影響下,志願役招募不易,基層戰鬥部隊長期缺員,即使延長義務役的役期為一年,情況依然不樂觀。國軍應該思考,如何以自動化、機械化來取代人力,以資訊化來建構屬於台灣三軍的擊殺網,以縮短反應時間,強化打擊火力。台灣與中國在部隊數量上,有非常懸殊的差距,但台灣的專長在製造業上,有能力生產大量無人載具,在資訊業也有一定實力,能投入人工智能的研發,這都是台灣獨一無二的優勢。國軍應該善用民力,協助部隊轉形。歷史不斷證明,贏得最後勝利的,不一定是人數多的那一方,但都是善用科技、戰術靈活、積極改革的那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