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帶來噩夢!10萬億大放水,進入誰的腰包?

—傳聞的10萬億大放水,會帶來史詩級大通脹嗎?

作者:

如果10萬億放水的大頭,再次進入地方政府的腰包、國企央企的腰包,而不是老百姓的腰包,那麼「滯脹」的噩夢,可能就不再是危言聳聽。

——作者:倪刃

最近,關於10萬億大放水的傳聞甚囂塵上。

9月21日舉行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提出,以一攬子刺激加改革的經濟振興方案實質性擴大內需。

劉世錦建議,推出一攬子刺激加改革的經濟振興方案,帶動經濟回歸擴張性增長軌道。具體包括10萬億元刺激規模,兩大突破口,一個重要目標。

劉世錦認為,與2008年的4萬億元刺激計劃不同,本次計劃重點是補足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將投資重點從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代表的物質資本投資,轉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人力資本投資。

這一過程中,有兩大突破口或兩個重點領域:一是大力度提升以進城農民工為主新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二是加快都市圈範圍內中小城市建設,帶動中國的第二輪城市化。

「一個重要目標,即以這次經濟振興方案為契機,力爭用十年左右時間,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的目標,由現階段的4億人左右增長至8億—9億人。」劉世錦稱,「提出並推進實現這一目標,對儘可能延長中國的中速增長期,打破需求約束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有基礎性意義。」

看來,10萬億確實是有可能的。

關於放水這件事,稍微懂點經濟的普通人,都會立刻想到通貨膨脹。在這裏給不了解通貨膨脹的人科普下通脹的定義: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

通貨膨脹表達的是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的速度,通常表現為消費物價指數(CPI)。

在「民間經濟學」當中,放水=通脹,大放水=大通脹。因為很簡單的邏輯:放水等於多印錢,增加了貨幣數量,那錢就不值錢了。

但「民間經濟學」與「民科」有點類似,就是很容易給兩個概念劃等號,這個等號又往往來自一種粗略的、感性的認識,但其實背後的複雜因素很少有人能理解。

中國老百姓對大放水帶來的通脹恐懼,可能源自兩件事兒。第一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中國的4萬億大放水,導致那一輪物價上漲;第二是疫情導致美聯儲大放水,使得美國陷入通脹,美聯儲掉了幾層皮才把通脹壓下去,至今也不能說就完全治好了。

「通脹恐懼」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直觀。經濟學的其他現象,民眾其實很難感受得到,但通脹是跟民眾日常生活關係最緊密的一種,肉價翻了一倍、一把青菜本來2塊現在七八塊、一碗麵本來15現在20……這些情況對老百姓來說,肯定是最直接的擔憂。

那麼,這次傳聞中的10萬億大放水如果真的來了,究竟會造成一場史詩級通脹嗎?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角度進行審視:1、經濟學上的「貨幣乘數效應」,是否會直接引發放水效應成倍增加?;2、通脹或者超級大通脹的發生,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放水和通脹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先看第一個角度。經濟研究者們看待放水和通脹,一般出發點都是「貨幣乘數效應」這個理論工具。

貨幣乘數效應(Money Multiplier)是經濟學的重要概念,說簡單一點,就是指貨幣數量通過銀行系統的儲蓄、貸款等業務不斷放大,最終經濟體系中貨幣總量遠大於初始供給的過程。

再說直白一點,就是你央行放水放了1萬億,經過貨幣乘數效應這個「放大鏡」處理,說誇張點就可能變成10萬億。那麼放水10萬億,豈不是就要變成100萬億了?那還得了?中國GDP才120萬億啊,那一定是史詩級大通脹!

所以,最近確實有經濟研究者說,存款準備金率下調(意味着銀行可用於貸款的錢變多)的情況下,貨幣乘數效應明顯升高,10萬億通過貨幣乘數最高可以形成140萬億的貨幣增量,相當於全部的居民存款了(147萬億)。這意味着所有持有人民幣存款的人,購買力要縮水一半以上。他們的財富被搶劫了。

這些說法看似很有道理,也非常嚇人,但其實根本經不起推敲。

首先,貨幣乘數實現的條件是「派生存款」:商業銀行通過吸收存款後再發放貸款,從而使存款在銀行體系內多次循環、逐步增加的過程。每次發放貸款,借款人又會將這筆資金存入其他銀行,形成新的存款,這種存款反覆增加的現象就是派生存款。

所以他們說到的這個「10萬億放大為140萬億」,意味着派生存款的循環滿負荷運轉,10萬億被貨幣乘數放大到了極限,這其實只是一種僅在理論上才會發生的極端情況。

考慮到中國經濟當下的現實,銀行求着放貸都沒人貸款,就算低利率,貸款意願上升的企業又有多少?貸款後將錢花出去的企業又有多少?個人情況也一樣。又怎麼可能實現極高的貸款、再貸款和派生存款呢?

「所有持有人民幣存款的人,購買力要縮水一半以上」,就更是聳人聽聞。

事實上,中國的貨幣體系中一直有貨幣乘數,貨幣乘數也並非多麼恐怖的東西,更不會將放水直接變成幾倍乃至10倍的貨幣量。

從上圖可以看到,2023年底到2024年初,基礎貨幣數量上升,貨幣乘數反而下降。總體來說二者都屬於正常波動。

與此同時,社融卻一直低迷,意味着企業貸款意願、居民消費意願很差。也就是說,貨幣乘數效應在經濟低迷之下,很難放大貨幣數量。

第二個問題:通脹或者超級大通脹的發生,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其實,貨幣寬鬆並不一定會引起通脹,因為通脹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不僅僅取決於貨幣供給的增加。

雖然貨幣寬鬆(如降低利率或增加基礎貨幣)理論上會增加市場中的貨幣供應,可能導致物價上漲,但實際效果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假如放水,但同時存在社會消費需求不足、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成本降低等,都會阻止通脹發生。

如果經濟處於衰退或需求不足狀態(中國目前就有這個情況),放水的資金可能會流向資產市場(比如股市)或儲蓄,但不會直接推動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漲。商品和服務不上漲,就意味着通脹不會發生。

理解了以上邏輯,其實也就真正理解了「10萬億大放水」的背後邏輯,那就是刺激企業和個人貸款,推高資產價格,把經濟從通縮的冰窟之中拽出來,給予一點溫和通脹的暖意。

溫和通脹,經常是經濟復甦和繁榮的標誌之一。

現在與其擔憂可能的10萬億所帶來的大通脹,不如擔憂一下衰退。未來如果出現適當的通脹,卻同時伴隨衰退,那才是另一場噩夢——滯脹。

滯脹是指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發生,即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高企與物價持續上漲的共存。

那麼怎樣才能在放水之後不出現滯脹呢?這個水放到哪裏,極其關鍵。

可能的10萬億是指財政放水,那麼這個錢就必須大部分放入最廣大老百姓的口袋,提高大部分民眾的收入,幫助他們降低家庭債務,多餘的錢自然會被用於消費,從而刺激經濟正向循環。

中國現在最需要的事情,是提高底層民眾的社會保障水平(教育、醫療、養老),是中國版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現在經濟問題的核心,就是最廣大的底層老百姓收入低。

所以,如果10萬億放水的大頭,再次進入地方政府的腰包、國企央企的腰包,而不是老百姓的腰包,那麼「滯脹」的噩夢,可能就不再是危言聳聽。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黑噪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007/211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