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養貓作為寵物可能使一個人患精神分裂症相關疾病的風險增加一倍。
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分析了過去44年中來自11個國家(包括美國和英國)的17項研究。
昆士蘭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的精神病學家約翰·麥格拉斯及其團隊在去年12月發表的研究中解釋道:「我們發現廣義的養貓與發展精神分裂症相關疾病的幾率增加之間存在關聯。」
這一養貓與精神分裂症風險相關的觀點早在1995年的研究中就曾提出,認為感染一種名為弓形蟲的寄生蟲可能是原因之一。然而,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
一些研究發現,兒童時期與貓的接觸可能使人更容易發展出精神分裂症;然而,並非所有研究都發現了這種關聯。
還有一些研究將貓的接觸與測量精神分裂症相關特徵的量表得分提高聯繫在一起,但同樣,其他研究並未顯示這種關聯。
為了獲得更清晰的認識,麥格拉斯和他的團隊表示,需要對所有相關研究進行徹底的回顧和分析。
弓形蟲是一種大多數情況下無害的寄生蟲,可以通過未熟肉或污染水傳播。
感染貓的咬傷或其糞便也能傳播弓形蟲。估計美國約有4000萬人可能感染了這種寄生蟲,通常沒有任何症狀。與此同時,研究人員不斷發現感染可能帶來的更多奇怪影響。
一旦進入人體,弓形蟲可以滲透到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神經遞質。該寄生蟲與個性變化、精神症狀的出現以及一些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有關。
然而,關聯並不證明弓形蟲會導致這些變化,或寄生蟲是通過貓傳遞給人類的。
對17項研究的新分析發現,「廣義的養貓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疾病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在調整協變量後,我們發現,接觸貓的個體患精神分裂症的幾率大約是其他人的兩倍,」研究團隊解釋道。
需要注意的是,這17項研究中有15項是病例對照研究。這類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並且往往未考慮可能影響暴露和結果的因素。
一些研究的質量較低,作者也強調了這一點。
各研究結果不一致,但高質量的研究表明,未調整模型中的關聯可能與影響結果的因素有關。
一項研究發現,13歲之前養貓與後來發展精神分裂症之間沒有顯著關聯,但在將養貓時間縮小到特定時期(9至12歲)時,發現了顯著關聯。這種不一致表明,貓接觸的關鍵時間框架尚不明確。
一項涉及354名心理學學生的美國研究沒有發現養貓與精神分裂症特質得分之間的聯繫。然而,曾被貓咬傷的學生得分較高。
另一項研究發現,無論是有精神障礙還是沒有精神障礙的人,與貓咬傷相關的心理體驗得分較高,但他們認為其他病原體如巴氏桿菌可能是原因。
研究人員一致認為,在我們得出任何明確的解釋之前,需要更好且更廣泛的研究。
「總之,我們的回顧支持養貓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疾病之間的關聯,」作者寫道。
「需要更多基於大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的高質量研究,以更好地理解養貓作為精神障礙風險修正因素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