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多同學跟我借錢,說要資金周轉,快撐不下去了。我很好奇,這老同學一直很要強,萬不得已不可能借錢的。
細一打聽,原來是這些年養了一個30多輛車的車隊,專門在長江中下游做石子運輸行業,前些年賺了不少,但都把錢用來繼續買車,壯大規模。
但大疫三年+房地產硬着陸,各地開工量大幅縮減,石子沒人要了,開發商跑路,地方又不給結款,導致資金鍊崩潰,為了養車給工人開工資,他把房子都賣了。
本以為還能等到復甦,結果卻等來了絕望……
前幾天,財政部等六部門發佈重磅新規:
嚴禁為沒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礎設施資產違法違規舉債,不得增加隱性債務。
這裏的市政基礎設施,包括了地鐵、高鐵、有軌電車,還有城市道路、橋樑、能源設施等等幾乎所有大基建的配置。
老同學說,跟地方打交道這麼多年,真正賺錢的基建項目幾乎沒有,這道政策下來以後,也意味着全國大基建項目都要停了……
按道理,大基建是不可能停的。
2023年,中國基建行業投資高達「23萬億元」,是房地產投資「11萬億元」的整整兩倍,佔中國GDP的18%。
而且疫情後,上面還提出要拿出40萬億做大基建投資,拉動經濟,但現在卻主動停了,只能說明一個事實:
地方債不可控了。
根據廣發固收的統計,包含隱性債務在內,2023年重慶、雲南、貴州等10省份,地方債務規模已經超過了地方財政收入的5倍。其中青海、吉林更是超過了8倍。
財政部最新發佈的收支數據進一步佐證了真相,今年前7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了2.6%,而支出卻同比增長了2.5%,財政收支缺口高達5.74萬億。
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除了上海盈餘703億元之外,其他省份的地方財政均入不敷出。其中,財政收支缺口超過1000億元的省份有23個;缺口超過2000億元的省份多達15個,財政缺口3000億以上的也有4個,四川更是以4130億元赤字位居首位,其餘三個省份是河北、河南、湖南。
而按照財政收入占支出的比例,除了上海,全國只有廣東、江蘇、浙江、北京、天津幾個省市自給率在80%以上,其他城市清一色,都要靠借錢運轉。
最重要的是,今年全國有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城市,無法償還地方債務的利息,於是我們才看到最近各地下發的「砸鍋賣鐵」文件,全力號召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但事實上,「砸鍋賣跌」的主要方式,還是依靠地方國企和城投平台,處置或積極盤活存量資產,以此變現,來填補財政缺口。但閒置房屋、土地和產業園區,在當下的環境,並沒有人多少人願意接盤。
「開源」不行,就只能靠「節流」,今年山東、河南、東北等地,已經率先開始大規模精簡事業編,徹底打響了「砸鐵飯碗運動」。
老家體制內的親戚說,表面上砸還好,怕就怕在,職位還有,但就是不發工資不給獎金,她已經幾個月沒拿到工資了,再這麼下去,恐怕房子都得斷供。
很多人說房價下跌,導致地方財政困難。但事實上,完全把鍋甩給房地產也不對,地產只是催化劑,而根本原因其實是,這些年大多數城市根本就沒發展。
這是一個恐怖的事實。
其實發展產業非常有挑戰性,需要好的營商環境,過硬的招商團隊,不錯的地理優勢和生產資料,才能培育或者引進企業,投資生產,發展壯大。
面對如此困局,只有少數管理者,會兢兢業業克服困難尋找出路,而更多的人,則會選擇捷徑:負債搞大基建,催生GDP。
只要GDP搞的好,就可以平步青雲,至於項目能不能盈利,債務該如何解決,自有後人管。
正是這種「利留當下,債傳後人」的投機思維,導致全國各地鬼城遍地,虧損項目遍地開花。
比如一些地方高鐵建成後,卻閒置多年。據報道,全國至少有26個高鐵站建成後,因位置偏遠、周邊配套不足、客流量低等緣故,處於未啟用或關停狀態。
我前段時間去仙桃市,坐高鐵最近的卻是天門市天門南站,天門市的人坐高鐵得去仙桃西……這兩個選址奇葩的高鐵站,堪稱選址失敗界的臥龍鳳雛。
還有今年年初,甘肅天水因舉債上馬建設有軌電車項目而被舉報,一期線路年收入僅160萬,而運營成本就高達4000萬……有軌電車本身就是一個雞肋項目,投入成本高、客流量不足、速度慢還佔用交通資源。
所以今年運營了13年的上海張江有軌電車1路停運了,運營了16年的天津開發區有軌電車一號線拆除了,青海德令哈因安全隱患擱淺,但就這麼雞肋的產品,還有不計其數的城市在不停上報,爭取落地。
為什麼?因為有軌電車的財政補貼是無底洞,每年都要往裏投入大量的資金,而這些資金最後去了哪?只有他們最清楚。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所以迫不得已六部門才下發了停止大基建的文件,根本邏輯是,中央解決債務的速度遠不如地方積累債務的速度快。
與其如此,不如把所有大基建項目都趁早停了,着手於改革。
如何均衡央地財政關係,如何擴展地方稅源,最起碼地方債權清晰化,讓管理者為基建項目結果負責,而不是靠債務搞GDP上位。
但事實上,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
有些地方已經很難找到出路了,尤其是地產下行,財政收支會加速惡化,而上面被「爛泥扶不上牆」的事實,一輪輪暴擊之後,也會真正妥協,放棄共同發展的執念。
其實城市和人是一樣的,你指望所有人都很努力、很聰明、有天賦、品性還好,是不切實際的。而大多數城市,在地產下行,大基建暫停後,都會加速暴露原貌,從而加速走向收縮和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