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這個在德國、法國和比利時之間的「十字路口」小國,因為身處西歐交通要道,連連被戰爭波及,所以修築了不少古堡城防,如今成為了旅行者們口中的「千堡之國」。
除了古樸的城堡建築和優美的自然風光,盧森堡還以世界倒數的國土面積和全球排名第1的人均GDP,默默地讓自己成為了令全球人民都嚮往的宜居之地。
01
一片長在綠林里的國度
從法國東站乘坐火車出發,約兩個半小時後便抵達了首都盧森堡市的火車站。花上5歐元寄存行李後,輕裝上陣跳上一輛全民免費的公交電車,幾站之內即可到達城區任何地方。
滿眼綠意,是旅行者們對盧森堡市區的第一印象。其它城市的市中心或許是高樓大廈最密集之處,但盧森堡市的城市心臟卻是綠意盎然的佩特羅思大峽谷。
峽谷中的密林將新舊城區自然地劃分,為了將兩岸連通成一個整體,盧森堡人在大峽谷上先後架起了多座橋樑。遠眺對岸,一座座古堡掩映在綠樹之間,峽谷上下就像一幅城堡與巒蔭層疊起伏的3D圖畫。
東西走向,寬100米,深60米的大地裂縫中,建築一圈圈地沿着兩壁向上修建。俯瞰峽谷,黑色瓦片的屋頂像積木一樣在茂密的樹叢中錯落排列。
房屋交錯的空隙被綠意填滿,野蠻生長的大樹深深紮根於岩縫。若是沿着通向峽谷的古老石階向下步行,或是搭乘觀景電梯到達谷底,抬頭向上望去,身邊是藤蔓纏繞,鬱鬱蔥蔥的樹林,頭頂是橫跨峽谷的大橋和現代化的建築,仿佛完成了一次現代到古典之間的快速穿越。
如果說盧森堡的童話氣質一半源自森林與峽谷構築的外觀,那另一半如童話般寧靜祥和的氛圍,一定來自於當地發達的經濟。
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盧森堡的鐵礦資源豐富,是名副其實的「鋼鐵王國」。鋼鐵業的興盛為盧森堡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後來,盧森堡政府為了讓本土經濟更加多元化,開始大力發展金融業。
於是,在這塊面積還不到上海一半大小的土地上,三分之一的面積是森林,只有約60萬人口聚居,卻有100多家銀行林立其中。
在盧森堡存錢,不僅沒有利息,還需要每年支付一筆託管費,但外國資本仍然因為銀行的「絕對保密」特色爭相將鈔票存入盧森堡的銀行。
加上臨近萊茵河和鹿特丹港,交通運輸發達,歐洲最大的盧森堡貨運航空公司也為盧森堡的經濟添磚加瓦。
各項產業發展迅猛,人口卻很少,令盧森堡的人均GDP高達12.83萬美元,居於全球首位。當地每月最低工資的標準是2313歐元,政府還會為低收入者提供生活補助金。而幾乎從不缺位的社會保障和各項福利,也滿足了國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因此,盧森堡幾乎無限接近於人們對童話王國的所有想像——森林環抱,空氣清新,街道整潔;國民富庶,不為生計所困,人們友好相助,與世無爭。
如果真要打造一個烏托邦,盧森堡大約是最好的範本。
02
在盧森堡
尋找內心的平靜
初見盧森堡時,許多過路的旅行者總會覺得「好山好水好無聊」。美則美矣,但兩三個小時就能逛完的小城市,與永遠喧鬧流動的歐洲大都市相比,確實少了些樂趣。
其實快速打卡式的「特種兵式遊覽」,難以真正理解盧森堡。只有沉浸其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佈滿整座城市的安逸舒適與人文意趣。
端莊厚重的古堡、錯落有致的彩色小屋間錯着分佈城中,穿城而過的河流與森林共同營造了高質量的生活環境,而現代化的城市文化風貌又讓人流連忘返。
城市裏的娛樂項目非常有限,但看書、徒步、騎行、陪伴家人,也能很好地豐富每一個盧森堡居民的精神生活。
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的盧森堡人,身上總有一種從容淡定的態度。他們的生活節奏看似總是比別處慢上一拍,是因為早已度過了需要奮力拼搏的時刻。
過去的盧森堡作為軍事要塞,建立了許多城防古堡隔絕外來者,如今它卻大方地將各國特色囊括在自己的文化中。
盧森堡人口中的47%是外籍人員,每個居民都早已習慣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諧共處,人均能講3-4種語言。
用盧森堡語作日常交流,看着德語的報紙,卻在行政、司法和外交中使用法語,英語的普及率也非常高。總的來說,前來旅行的遊客,總能找到自己的溝通舒適區。
遊客和居民共享覆蓋全城的免費公共交通和Wi-Fi,只需沿着峽谷和景點漫步一圈,很快就能充分熟悉城區的道路。在這個袖珍小國的咖啡廳里,偶遇幾個市政要員也不是難事。
城區逛膩了,大可以開車前往不遠的郊外,踏着小巧彎曲的石徑路過金黃色的田園,和當地人一樣在銀杏樹下的老磨坊和大水車之間,端着一杯紅茶享受午後悠閒。
回到城中,路邊餐館亮起溫暖的燈光,融合了法德特色的熏豬頸肉、燉豆子和血腸,幾乎能適配各種文化的味蕾。酸甜的梅子派和香醇的葡萄酒一起下肚,就能微醺着完美結束在盧森堡的夜生活。
在人人追求速度、極致的年代,盧森堡帶來的是一種超脫於旅行的日常感。街上遇到的每個遛狗、騎車的盧森堡人,都從內而外地散發出健康與富足的狀態。
它沒有巴黎的散漫,又少了些柏林的一板一眼。盧森堡用一整個城市的安逸氣質,讓習慣於走馬觀花的旅客在取之不盡的清淨和恰到好處的熱鬧之間,找到了難得的舒適和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