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二湘:李政道和楊振寧的決裂並非無解之謎,我的五點分析

作者:

李政道楊振寧圖源網絡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2024年8月4日在三藩市去世,享年98歲(虛歲)。李政道在我心目中是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真正的大師,真正的天才。他學識高深,人品高潔,襟懷坦蕩,正直厚道。關於李政道,有一件事情是怎麼都繞不開的,那就是他和楊振寧的公案,兩人合作,並與1957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獎,但是在1962年分手,之後更是決裂,交惡,直至老死不相往來。

1、核心事件

這其中的恩恩怨怨到底是怎樣的?讓我們順着時間軸來看看李楊之爭的幾個核心事件:

1.1952年,兩個人在兩篇論文署名排序上有分歧。

2.1956年,發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獎。

3.1962年,物理學家伯恩斯坦(Bernstein)在《紐約客》發表《宇稱的問題》("A Question of Parity")。

4.1982年,楊振寧出版60周年論文選集。

5.1986年,李政道出版60周年論文選集,加入《破缺的宇稱》(Broken Parity)和《往事回憶》(Reminiscences)兩篇文章。

6.2002年,江才健出版《楊振寧傳》。

7.2003年,李政道答《科學時報》記者楊虛傑,反駁《楊振寧傳》不實之處。

8.2010年,季承出版《李政道傳》。

9.2010年,楊振寧發表題為「關於季承的《李政道傳》及《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謎》」的文章,反駁《李政道傳》的相關事實。

1952年,當李楊都還在普林斯頓高等物理研究院的時候,他們合作發表了兩篇論文,總標題是《狀態方程和相變的統計理論》,第一篇《凝聚理論》,楊振寧署名在前,第二篇《格氣和伊辛模型》,李政道署名在前。

在發表第一篇論文的時候,楊振寧提出他比李政道大四歲,要求把名字寫在前面,李政道認為這篇他的貢獻更大應該署名在前,他雖然心裏不舒服,但還是勉強同意,但是在第二篇的時候,他給楊看了國際慣例,按姓的第一個字母排序,要求排在前面,楊同意了。但根據楊振寧的敘述,他認為兩篇都是他領銜寫的,名字本應在前,為了提攜李,本來準備都讓李署名在前,後來部分地接受了楊振寧的夫人杜致禮的忠告,決定其中一篇論文楊署名在前。

因為這次合作兩個人產生了裂痕,李停止了合作。

1955年,李認為楊和Mills的文章《同位旋守恆和同位旋規範不變性》的出發點完全錯誤,楊表示同意,李楊再度合作寫了一篇否定《同位旋守恆和同位旋規範不變性》出發點的文章,在《物理評論》上發表。

1956年,李楊在《物理評論》上發表獲諾獎的《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的論文。李政道署名在前。那個時候,在諾獎通知以及所有媒體的報道中,兩人的姓名次序都是與他們得獎論文上的署名一樣,李政道在先,楊振寧在後。但在1957年參加諾貝爾獎典禮的時候,楊振寧突然要求他先出場,理由還是他年長。李政道對此感到大為驚訝,不同意這麼做。但是,楊振寧又去求李政道的夫人,李政道夫人說,假如為這件事鬧出笑話,讓外國人看不起,太丟臉。這樣李政道才勉強同意了楊振寧的要求。於是,李政道向諾獎委員會提出了改變領獎次序等的請求。委員會尊重李政道的請求,做出了改變。結果就是楊第一個出場領獎,晚宴也是杜致禮第一個挽着國王的手出場。

1962年《紐約客》刊出《宇稱的問題》是導致兩個人分手的直接原因。兩個人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的五年後,物理學家伯恩斯坦撰文記錄兩個人的合作和友誼,以及獲諾貝爾的經歷。文章發表前伯恩斯坦給兩個都看了初稿,李覺得沒有問題,但楊不滿意,提出標題和宣佈諾貝爾獎時都要把他的名字寫在前面,甚至他太太名字也要寫在李的夫人名字前面,因為年長一歲。李認為很無聊,加上1952年合作的裂痕和頒獎典禮楊的過分要求,李決定不再合作,當時楊情緒激動,開始哭泣,表示很想和李繼續合作。李感到尷尬,和他長談了許久,但之後兩個人不再有合作。

之後的幾次事件從4到9,從楊振寧1982發表論文選集,到李政道1986年發表論文選集,從2003年的《楊振寧傳》,到2010年的《李政道傳》,最核心的爭論都是「當年獲諾貝爾獎的論文的突破性思想,即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這一思想的突破,是誰第一個提出來的?

楊振寧的版本,這個突破思想是他在1956年五月初和李政道會面時提出來的,在《楊振寧傳》中,他是這樣描述的:

「4月底或5月初的一天,我驅車前往哥倫比亞作每周例行的拜訪。我把李政道從他的辦公室接出來,上了車。我們很難找到泊車的空位。後來,我把車泊在百老匯大街和125街的轉角處。那是午飯時分,但附近的飯館尚未開門營業。於是我們就到左近的「白玫瑰」咖啡館,在那裏繼續討論。稍後,我們在「上海餐館」(據我回憶,是這間餐館,但李政道說他記得是「天津餐館」)吃午飯。我們的討論集中在θ-τ之謎上面。在一個節骨眼上,我想到了,應該把產生過程的對稱性同衰變過程分離開來。於是,如果人們假設宇稱只在強作用中守恆,在弱作用中則不然,那麼,θ和τ是同一粒子且自旋、宇稱為0-(這一點是由強作用推斷出的)的結論就不會遇到困難。這種分離對反應鏈(1)、(2)有特別的意義。李政道先是反對這種觀點。我力圖說服他,因為這種想法可以通過(1)、(2)兩個反應中可能存在的上-下不對稱性而加以檢驗,它就更有吸引力了。後來,他同意了我的意見。」

而李政道給出的版本是,這個突破思想是1956年四月初,他在和同事斯坦伯格的談話中忽生靈感產生的。在答記者問里,他是這樣描述楊振寧提到的那個場景。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二湘的十一維空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811/208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