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打開電腦,愣愣地盯着一張照片發呆。腦子裏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巨大問號。
照片上中間的人物,是中央巡視組原副組長董宏。報道說,2021年8月26日,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中央巡視組原副組長董宏受賄一案。在審判中,董宏被控直接或者通過他人非法收受相關人員給予的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4.6億餘元。
我對有關的法律是外行,我不知道如果指控成立,這應當判個什麼罪,會判多少年,會不會是死刑?此時,我腦子裏一直在轉悠的問題是,這個乾癟瘦小的老頭,這個4.6億的天文數字,兩者之間是個什麼關係?貪腐4.6億這樣的巨款,怎麼還這麼瘦小呢?沒吃點好吃的嗎?反過來說,這麼個乾癟瘦小的老頭,幹嘛要冒着生命危險弄這麼大一筆巨款呢?
百思不得其解。猛然間,我想起前些天在評論阿里事件時,腦子裏莫名其妙地冒出的一句話:有時我很不解有的貪官為什麼貪那麼多,那麼頻繁。後來也想明白了,在了無生趣的生活中,似乎也只有這點樂趣了。於是,我猜測,腐敗有時也許是一種精神生活。
說腐敗有時也許是一種精神生活,這話肯定是有戲謔的成分在裏邊。我的意思是,對於腐敗,我們也許不能完全從金錢、從物質的角度去理解它,我們應當注意腐敗行為的心理或社會心理或精神的層面。過去,對於腐敗現象,我們往往覺得是個經濟問題,或世界觀、政治覺悟問題,一說就是貪圖享受,一說就是世界觀沒改造好。這恐怕是不夠的。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一些腐敗分子的邏輯真的難以得到解釋。比如眼前的這位董宏。查了一下,董宏出生於1953年,今年已經是68歲。就算他前些年的貪腐在邏輯上還可以理解的話,到了現在,年近70,還頂風作案,就有點匪夷所思了。還能活多久呢?有限的餘年,用得了這麼多錢嗎?況且,在他這樣的位置上,有時生活奢侈一點都怕被外人知道,能用掉多少錢呢?有人說,為了家人啊,為了子孫後代啊。但據知情者說,董宏連個自己的子女都沒有。這又是何苦來哉?
說到這裏的時候,我不禁想起一件事情。有一次,我去某地。一天中午,一位當地官員請我到附近一個農家樂去吃飯喝酒。那時候,正是查公款吃喝查得很嚴的時候,他也顯得略微有點緊張。喝酒聊天,他不由自主地跟我訴說他的苦衷。他家離工作地點並不遠,但據他說,每個月大約只能回一次家。上邊要求他,白天干兼職的事情,晚上做本職工作。除此之外,晚上還有數不清的會議、匯報和臨時性的工作。
我開玩笑地說,我理解你了。你說你要不經常喝點小酒,這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啊。我也有不少官員朋友,有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是風光,但內心裏其實苦不堪言。白天裏做着很不情願的事情,下班後就儘量努力地放鬆緩和一下。而對於一些人來說,就這,也很難做到。說他們的生活了無生趣,一點都不為過。當然,這一點都不構成他們可以貪腐的理由,也不構成我們可以原諒他們貪腐的理由。但誰又能夠否認,他們會在了無生趣當中,把非理性的貪腐作為一種變態性的享受。換句話說,他們享受的並不完全是腐敗的物質結果,同時也是在享受腐敗的心理過程,甚至有時後者要超過前者。
我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注意腐敗行為中的精神和心理因素,應當對腐敗行為有一種多維的、立體的了解。說到這,我又想起另一個朋友和我說的話。有一次,聊天時他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前半句起碼說明喜愛錢財是人的本性。所以,你千萬不要以為,拒絕腐敗是沒有心理代價的。他給我打了個比方,有人送你一百萬,你沒有收,這和根本就沒人送你是不一樣的。他用親身經歷和感受說,你沒收那一百萬,有時就像自己丟了一百萬,或應該得到一百萬但沒有得到一樣,心裏是很不舒服的。試想,一個人如果有經常腐敗的機會,而他又因權衡利弊每次拒絕,他就會經常處於悵然若有所失的境況之中,這是一種何等的煎熬?這樣說來,不腐敗,有時真的不容易。
可見,腐敗的心理,絕不是我喜歡錢,你送我要這麼簡單。在腐敗的文化心理層面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不能忽略的,這就是補償心理。有人通過對一些貪官懺悔書的分析發現,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早年都極其貧窮,都是通過自己的艱苦奮鬥爬上來的。在他們的悔過書中,不乏這樣表述:我生長在一個極其貧困的家庭,我媽臨死的時候想吃個饅頭,都沒有吃上等等。或,那時候我的學費都是向親戚鄰居借來的。然後就是沒有加強馬列主義學習,沒有加強世界觀改造云云。其實,這與馬列主義,與世界觀什麼關係也沒有。真正的原因是一種心理補償因素在起作用:從小就窮,就缺錢,就更迷戀錢,甚至迷戀到非理性的程度。
在腐敗的心理因素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我稱之為的墮落儀式。一個人在腐敗的路上是如何邁出第一步的?這個開始的點很重要,具有一種儀式的含義。貪官的第一次受賄,孩子的第一次說謊,小偷的第一次作案,都會經歷這個過程。這種儀式的作用是弱化墮落產生的負疚感,從而使之習以為常。一個腐敗分子曾經說過:"當我收到第一筆大額賄賂時,心跳加劇,頭腦中有瞬間的空白,心裏特別緊張,既有着強烈的震撼,又有着加倍的恐懼。"但之後就越來越坦然。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個人的因素,生態的因素,在其中各自起了什麼作用?也許是需要認真研究的。
我們通常說,反腐永遠在路上。同樣的,腐敗似乎也是在前赴後繼。對於這樣一種頑強的社會現象,也許我們需要不斷增進對它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