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短評 > 正文

重塑世界正義 以國鐵血政策痛打中俄耳光

—哈尼亞身亡:以色列的鐵血政策和世界正義重塑

內塔尼亞胡訪美之後對哈馬斯及其支持者的霹靂行動,特別是在被公認為地區反以力量的大本營——伊朗首都德黑蘭實施攻擊,而且是在伊朗新任總統就職的敏感時刻,體現了以色列當局的大膽,也體現了其決絕,展示了特拉維夫誓將針對哈馬斯及其支持者的「鐵血行動」堅持到底的決心和意志。

巴勒斯坦抵抗運動(哈馬斯)政治局最高領導人哈尼亞7月31日當天在其位於德黑蘭的住所遇襲身亡。

一般認為,以色列策劃並實施了對哈尼亞的遠程攻擊,因為它是當今世界唯一同時有意願、動機和能力採取行動的國家。儘管它對此像往常一樣既不否認,也不肯定。

在當前國際局勢錯綜複雜、中東地區因以哈衝突持續進行而深陷危機的背景下,哈尼亞的死亡為世界增添了更多不確定因素。

大約十個月前,哈尼亞領導的哈馬斯對以色列進行了經過精心策劃的全面襲擊,對以色列造成了嚴重打擊。以哈戰爭由此爆發。

特拉維夫對此次襲擊的公開目標是,不徹底消滅哈馬斯,誓不罷休。

以色列受到突襲,在短暫的時間裏得到世界各國的多數同情,不過這一情況隨着以哈衝突的延長和升級而改變,長久以來,支持巴勒斯坦及其受苦受難的人民,變成了一種「政治正確」,沒有人認真探討其原因,也沒有人從巴勒斯坦自身份析其越來越不合理的事實。總之,在以色列不斷擴大對哈馬斯的打擊的時候,風向變了,被侵略的一方變成被指責的對象,侵略者變成了受同情者,包括華盛頓,儘管它始終堅持對以色列的支持,但承受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華盛頓甚至比任何人都更積極地兜售和平方案。這與美國對俄烏戰爭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二戰結束以後近80年歷史上,以色列還從未如此孤獨,如此孤單地與哈馬斯進行一場備受非議的戰爭。它為此失去了一個又一個夥伴,甚至華盛頓的政客也在扯它的後腿。

對哈尼亞的定點清除行動,發生在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訪問華盛頓大約一周之後。就在與此同時,他下令以色列軍隊對黎巴嫩實施打擊,並宣佈斬殺了哈馬斯的另一位領導人、軍事首領穆罕穆德·戴夫。

內塔尼亞胡訪美之後對哈馬斯及其支持者的霹靂行動,特別是在被公認為地區反以力量的大本營——伊朗首都德黑蘭實施攻擊,而且是在伊朗新任總統就職的敏感時刻,體現了以色列當局的大膽,也體現了其決絕,展示了特拉維夫誓將針對哈馬斯及其支持者的「鐵血行動」堅持到底的決心和意志。

事實上,伊朗的態度正在發生微妙的轉變。包括最高領袖在內的伊朗領導層並不希望此時與以色列為敵,升級局勢,並將自身推上與以色列對抗的中心位置。因此,一段時間以來對以哈衝突特別是以色列針對伊朗的行動採取克制態度,包括它的軍事領導人及軍事基地在受到以方襲擊導致嚴重後果後,它的反應是極為審慎的。

伊朗當局的意圖呼之欲出:試圖摘除其在當前愈演愈烈的中東衝突局勢中扮演領導和激勵角色的嫌疑,不願為此背鍋擔責,僅僅突出其一貫的對中東反以力量所提供的寬泛支持。

自以哈衝突爆發以來,隨着哈尼亞在德黑蘭身亡,對伊朗當局最嚴峻的考驗正在來臨,它將如何平衡對哈馬斯的道義責任與維護伊朗的至高利益,備受矚目。

形勢的發展不外乎兩種。其一是,伊朗最高領袖決意正面反擊以色列,抱着不惜親身參與戰爭,使當前的以哈衝突升級為新的中東全面戰爭,採取全面軍事行動對以色列目標實施打擊;另一可能則是,像最近其受到以色列的攻擊所採取的反應模式一樣,對以色列進行有限、局部和偏重於象徵性的打擊,並且公開張揚、見好就收。

從伊朗當局近來的態度來看,大概率會再次採取後一模式。在伊朗首都襲擊出席本國總統就職典禮的重要人物,明顯是嚴重且具「挑釁性」的。伊朗不可能對此無動於衷,無論是出於國家顏面、最高領袖威權還是從適當展現其捍衛本國利益的意圖方面來說。

內塔尼亞胡在其訪美後接連出手,攻擊黎巴嫩,斬首哈尼亞,擊斃戴夫,說明其在華盛頓得到了支持——對其堅持鐵血政策,堅決剷除哈馬斯勢力,捍衛國家和公民安全。至少以色列當局認為,它堅定執行這一政策不會遭致美國的實質反彈。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新加坡接受訪問時就否認了華盛頓對此知情並採取了支持行動。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更是直接表示,假如特拉維夫受到攻擊,美國將予以協防。由此顯示,美國大選正在改變其政治生態,在以哈衝突中左右搖擺、優柔寡斷的現象正在受到糾正。

以哈衝突是一面鏡子,特別是已經發生的哈尼亞被襲身亡事件。在它發生後出現了不同的反應。認為以色列的行動是為捍衛其國家主權和安全,因而對侵略者的首領實施必要反擊者,對此公開支持或保持沉默;另有一些國家對以色列擊殺哈尼亞公開表示強烈反對和譴責,它們的絕對數相比較同情以色列的國家是為數甚少的,它們的姿態很明顯就使外界看出其動機所在。它們在以色列受到哈馬斯的野蠻襲擊時無動於衷,沒有發出任何反對的聲音,但在哈尼亞死後卻如喪考妣。這向以色列、向世界發出什麼信號?

當今世界,妖風日熾。戰後的世界規則和秩序正在崩塌,新的世界規則和秩序尚未形成,短視者將其視為戰略機遇,或者主動推動達成這樣一個局面。事實上,自己推翻自己倡議建立的世界規則和秩序,同時卻無法推出另一套有效的規則和秩序,只是同極少數國家同聲共氣,以違反世界秩序和規則的方式謀取特殊的、而不是可以為全民所共享、世界所公認的利益,是極為有害的。

烏克蘭受到俄羅斯侵略、以色列受到哈馬斯突襲——這些明顯違反戰後世界秩序和規則的行動,在世界各國得到截然不同的反應來看,整個世界維繫了近八十年的總體和平、穩定和發展的局面正在結束,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加,各國的衝突得不到公正的對待和糾正,並且伴隨着部分國家內部政局的非理性發展趨勢,讓人預感到除非理性的力量佔據了上風、和平的願望得到有力的支持,正陷入兩極對抗的世界假如不通過一場殊死的對抗甚至戰爭的洗禮,就不可能得以重建,新的世界秩序和規則就不可能得到確立。

基於非正義、非公平、非和平的國家利益大廈是不可能長存的。重塑世界公平、世界正義、世界和平,將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統一起來,是所有人的當務之急。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亞歐視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802/2086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