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一場罕見的特大地震,讓汶川從此被世人銘記。
汶川,鍾靈毓秀、歷史悠久,有着2200多年的郡縣史。汶川,隸屬於四川省阿垻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羌文化,神秘又厚重。
那麼,歷史上的汶川,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1917年,美國攝影師西德尼·D·甘博,來到中國汶川考察。他走遍了汶川的山川河流、少數民族村寨,拍攝了大量關於汶川地理地形和風土人情的照片。
下面就挑選其中二十幾張老照片(原片是黑白照,上色修復了清晰度),共同感受100多年前汶川的壯美風光。一定會讓你驚訝:過去的汶川原來這麼美!
汶川海拔1236米,氣候呈現多樣性,可謂十里不同天。下圖中是一個村落,名叫「桃關街」。桃關,實際上是松茂古道下九關中的一個關口。
這個村落位於山腳下平坦地帶,房屋建築古色古香。不少商旅在這裏停留休息,路邊堆放着很多貨物。照片拍攝於1917年。
100多年前,汶川一個瓦寺土司內的景象。在小巷的盡頭,矗立着一座高聳入雲的碉樓,高度有39米。碉樓四壁設有瞭望窗和射擊孔。
碉樓居高臨下,能起到防禦作用。同時,碉樓也是當時土司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如今,這座碉樓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了。
照片中這座建築,是綿虒鎮(汶川縣治所在)文廟的欞星門。三間四柱牌樓上,「欞星門」三個大字十分醒目。牌樓前有泮橋,泮橋非平常之橋,它橫跨於千古至聖孔廟中的泮池之上。照片中的泮橋附近,長滿了雜草,可見已有很多年沒有人踏足。
這是位於文廟內的「魁星樓」。樓高四層,雕樑畫棟飛檐高挑。在中國人的觀念里,魁星神能保佑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獲得成功。魁星樓外面,有一堵高牆。上面寫着「萬仞宮牆」四個大字。「萬仞宮牆」多建於文廟之前,象徵孔子學問精深、德行高尚、思想深邃,非常人所能仰及。
1917年,汶川一處羌族村寨景象。村寨建在山坡平坦地帶,有三四戶人家。房子外面,是村民們開墾的荒地,地里的莊稼章德綠油油的。
不得不說,居住在這樣的大自然環境裏,那該有多愜意。羌寨,是建築文化藝術的「活化石」,被人們譽為「神秘的東方古堡」。
在汶川城內一條街道邊上,一名流動理髮師正在為顧客理髮。平日裏理髮師挑着扁擔,走街串巷為人理髮。挑子一頭裝的是理髮工具。挑子另一頭,裝着火爐和臉盆。只要有人需要理髮,他們可以隨時停下來工作。
這座造型奇特的建築,底部用石頭壘砌而成,上部則是用木頭修建,頂部覆蓋瓦片。它是汶川瓦寺土司官寨建築的一部分。汶川瓦寺土司官寨,始建於明代中期。汶川瓦寺土司官寨,是四川境內現存唯一的明代城堡式土司官寨。
照片中坐在台階上的男子,是第二十三世瓦寺土司索代庚,旁邊坐着的是他13歲的兒子索觀沄。兩人在土司官寨前拍攝的合影照。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二十三世土司索代賡,參加28軍征戰黑水死於維谷,索代賡之弟索觀瀛則到卓克基承嗣土司。
在汶川境內一條山路上,一隊馬幫正在翻山越嶺。馬背上馱着沉重的貨物,遠處的山路,蜿蜒曲折,看不到盡頭。在過去的汶川,馬匹是最主要的交通和運輸工具。這張照片,應該是站在一座山頭上拍攝的。
這張照片,拍攝於桃關附近。桃關,因核桃較多而得名。照片中一條河流在山谷中流淌。河道之上,有一根繩子,它是當地人過河的索橋。過河時將自己懸掛在繩索上,依靠慣性劃到河對岸。如今的桃關村,是四川省阿垻州汶川縣映秀鎮下轄的行政。
在汶川境內的一條水流湍急的河上,一名男子將自己掛在繩索上,不斷變換雙手,使勁往前攀援,最終到達河岸上。在過去的汶川,像這樣的繩索橋有很多。如今,很多大河之上,都建造起了現代化的橋樑。
1917年,汶川蘇村郊外,一名女子正在放牧鴨群。她背着一個巨大的斗笠,手裏拿着一根竹竿。
此時,地里的道觀已經收割完畢,還有一些殘留的積水裏有魚蝦。這是放牧鴨群的最好地點。遠處的地里,還有莊稼沒有收割。有人正在地里勞動。
在汶川一座村寨外面,一名農民正在犁地。他使用的是傳統的犁子,兩頭牛在前面拉。這種傳統農耕方式,延續了數千年。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還能看到這樣的畫面。
在汶川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寨里,一名老阿婆正在院子裏晾曬穀粒,並用一個圓形的篩子,稻殼遺蹟穀粒里的雜質清除出去。老阿婆如此大的年紀,仍在不辭辛勞地幹活,真是讓人佩服啊。
1917年,在汶川瓦寺土司官寨里,一名年輕的更夫,手裏拿着一盞油燈,正在查看官寨內的安全狀況。他目光如炬,眼神中透露着無畏和堅毅。
這張照片,拍攝於汶川一個羌寨內。門樓上方屋檐下,矗立着一個長着一對翅膀的木雕神鳥。雙手抓着一條大蛇。在它身後,還有幾個動物塑像。這個獨特的門樓,讓人印象深刻。
這是攝影師聘請的一個嚮導。他身體強壯,穿戴着民族傳統服裝和頭巾。因為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他對當地的地形和道路十分熟悉。在村寨內一堵石牆前,攝影師為他拍下了這張照片。面對鏡頭,他臉上露出一絲羞澀的表情。
汶川當地一座村寨里,幾名女子坐在門口,一邊帶孩子,一邊忙着手裏的針線活。仔細看,她們都裹着小腳。一個孩子靠在門檻上,看上去十分瘦小。這樣的畫面看上去很有生活氣息。看到有人對着她們拍照,坐在門裏的女子好奇地看着鏡頭。
在汶川當地一個村子裏,攝影師看到,院內的屋頂上矗立着一根懸掛經幡的杆子。頂端四方形平台上,雕刻着一隻鳥的造型。木杆下面,有幾座白色的小塔。這張照片拍攝於汶川蘇村。
1917年,四川汶川蘇村一個村寨里。一戶人家的二樓平台上,搭着一隻木梯。踩着梯子能上到三樓。這種房子在當地村寨很常見,大多為土木結構。屋頂的泥土有些剝落,露出了裏面的木頭椽子,看上有些年頭了。
在汶川一個村寨里,兩名農民正在打穀場上忙碌着。他們使用連枷,不斷擊打堆放在地上的稻穀,經過不斷地擊打,稻子就能脫粒。在過去的南方農村,這種生產工具比較常見。而且,操作連也是個耗費體力的活。不過,看到稻子豐收了,他們臉上的笑容是掩飾不住的。
這是汶川當地一戶人家,小男孩抱着弟弟坐在椅子上。房間內的陳設很講究,桌子上鋪着整潔的桌布,紅木做的太師椅,後面的屏風上寫滿了文字。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一戶比較富裕的家庭。照片裡的兄弟倆都很可愛,哥哥歪着小腦袋看着鏡頭。
這張照片,也是拍攝於汶川蘇村。在村頭有一個簡易的神龕。裏面供奉着兩尊泥塑神像。這種小廟,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一般都是土地廟之類的。這座神龕在村寨人心裏地位很高,是寨子裏的人心中的聖地,任何人都不能褻瀆。
1917年,汶川境內一座村寨里,有一個小作坊,幾名工人正在製作紗線。他們使用的是傳統的製作工具。攝影師感到很新奇,拍下了這張照片。幾名當地女子,看到寨子裏來了外國人,也趕來湊熱鬧。照片右邊,用石頭壘砌的建築,看上去像是一座碉樓。
1917年,汶川境內一條山路上邊上,矗立着一座寺廟。廟內煙霧繚繞,看來香火很旺。石頭鋪就的路面,路人的常年行走,把石頭磨去了稜角。一些挑夫放下擔子,站在路邊休息。道路的盡頭,一座大山高聳如入雲。
攝影師在汶川境內採風,在一座寺廟門口,他看到一名男子正在認真地給一名年輕人捉頭上的虱子。在過去,人們留的都是長頭髮,加上不經常洗頭,腦袋上生虱子是常有的事。在農閒季節,很多人都是相互捉虱子。門外面,一名背夫扛着竹簍正在趕路。
1917年,在汶川一座山頭上,攝影師看到一座三間四柱三樓牌樓。由於年代久遠,飛檐上的瓦脫落,露出了裏面的木頭椽子。背景里,青山在雲霧中連綿不絕,猶如水墨畫。
寫在最後:
1917年,甘博考察汶川拍下的這些照片,讓我們看到了100多年前汶川的真實面貌,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