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郭建龍:盛世距離廢墟有多遠?

作者:
而一個盛世的結束,往往源於政府大把地花錢,其中花錢最大的項目往往是戰爭或者對外關係。如果不知道克制,一味地炫耀盛世武功,往往適得其反,由於財政花費過度,必然通過加稅或者讓渡中央權力的方式來解決財政問題,這就會造成整個政治的失衡,從而導致盛世的崩塌。

本書(《盛世的崩塌》)的尾聲寫了長安的廢墟。後人看到那些歷史上著名的地點,如今卻已經變成荒草叢生之地,遙想當年的繁華景象,不由得心生感慨。這樣的體會部分來自我自己的經歷。

1986年,我跟隨祖父母離開了雲南玉溪的住所,坐了三天兩夜的火車和一天的汽車,回到了山東,那一年我只有九歲。由於路途遙遠,我以為這輩子都沒有機會再回去看一眼我童年生活的地方。但我想錯了。二十年後,我辭去了在上海的程式設計師工作,開啟了屬於我的漫遊時代,當時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我童年的住處。於是,我循着殘存的記憶,一路打聽,來到了那片距離玉溪城區只有七公里的祖父單位舊址。

是的,那時候那裏已經是一片廢墟。我祖父的單位早已高開了那裏,搬到了玉溪城內,我所能看到的,只是片空房子。我能夠找到祖父的辦公樓-那棟樓上了鎖,裏面傳出大吠聲。距離辦公樓不遠就是住宅區。在我記憶里,當年的住處是寬敞的,但現實中它卻只是狹小的三間房,已經沒有人居住,被租給了當地人養豬,一頭頭肥豬在我當年的住處,戒備地望着外面的陌生人。

我所上的幼兒園原本是一座廟宇,現在也已經恢復了原來的功能。我就讀的小學變成了工人居住區,因為那兒開了一個不知做什麼的工廠,恰好需要安置工人。祖父的整個單位最神秘的所在是一片實驗室,曾經堆滿了各地的礦石和化石,現在卻成了那家工廠的辦公室。

事實上,這些房子和我記憶中的形象都有了區別,許多都已經破舊,有的甚至已經倒塌。在我心裏,這裏曾經是另一番景象:屋子裏住着熟悉的人,食堂里熙熙攘攘,我和小夥伴們在操場上飛奔,或者看一場露天電影。地點沒有變,但人都消失了。

在那兒,我不斷地搜尋着童年的痕跡,在一根柱子上發現了當年我的塗鴉,在另一面牆上有我寫下的字句。二十年後,它們依然還在,這證明我沒有找錯地方,但我又知道,我再也回不去當年了。

那種再也回不去的感覺將伴隨我終生。而我更懷念的是我的祖父母,他們早在1996年年初就雙雙去世了,那時我剛上大學一年級。從一歲半,我就一直跟隨他們生活,直到離開他們去上大學為止。不想,我第一次遠離他們只有不到半年,甚至沒有等到第一個寒假,他們就不在了。

他們的離開讓我意識到,我以前的世界不會再回來了,而我在餘生中能做的,只有按照他們的期望和教導繼續生活下去。那時,我才開始思考他們到底希望我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只有那時,我才意識到他們給了我多大的財富。

在跟隨他們生活的十幾年裏,他們一直教育我不要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思考,壓縮心中的物質欲望,用最小的代價去生活,用最大的努力去滿足自己的興趣。直到今天,我的親人朋友依然為我節儉的生活習慣感到驚訝,仿佛我是闖入這個消費時代的陌生人。還有更多的人不明白為什麼我每天都像沒有明天一樣憂心忡忡地去做事,總是試圖把進度提前,多做一些。

我已經二十多年沒有看過電視,除了偶然知道的幾個喜歡的歌星,對現代的演員已經完全陌生。

在周圍的人看來,我是一個沒有生活的人。但我知道,這一切都是我的祖父母給我的財富,我將終生感謝他們。是他們教會我,一個人必須為了自己的興趣而活着,並堅持到死亡的那一刻。

《盛世的崩塌》就是這樣一個"沒有生活"的人的最新作品,它不是第一部,也必然不是最後一部,在我的規劃中,《盛世的崩塌》與另一本書《汴京之圍》構成了一組"唐宋盛世雙聯劇"。這兩部書記載了中國歷史上兩個絢爛的朝代,唐代是因為它的武功,而宋代則是因為它的文治。

在《汴京之圍》中,我集中寫了北宋最後幾年,特別是最後一年的情況,去追尋北宋亡國的原因。而在《盛世的崩塌》中,我考察的則是唐代的開元盛世以及之後的安史之亂。本書寫作最大的目的,是想探討唐代的開元盛世是怎麼興起,又是因何而衰落的。

按照我的意圖,是想寫一部關於這個時段的全記錄,讓現代的讀者體會當年唐人的生活和經歷,看到他們所面臨的抉擇,並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進行全面的考察,形成一幅全景畫。所記載的人物除了皇帝、宰相、高官、武將之外,還有文人這個特殊的群體(特別是詩人),通過對這些人的描寫,我想將盛唐和叛亂全面地展現出來。

但是,任何寫作都必須有足夠的資料。與宋代的文獻相比,唐代由於處於印刷術的早期,書籍的印刷還沒有完全普及,導致唐代的文本流傳下來的比宋代少得多。另外,與宋代的資料比起來,唐人的記載更加天馬行空,往往更具傳奇性,卻缺乏史實依據,因此,使用起來也必須加倍小心。

這些原因就導致我在寫作時只能依賴更少的資料,主要是兩唐書和《資治通鑑》這樣的官方資料。這一點,決定了《盛世的崩塌》不可能像《汴京之圍》那樣更加細節化。但這本書也有它自己的特點,那就是它更加注重寫全景,並更加注重分析背後的原因。

除了探尋究竟之外,我也希望能夠引起讀者充分的思考,並意識到,盛世的到來,往往意味着政府內部以及政府和民間達成了一定的互信,儘量不要互相傷害,這樣節省了互相防備的成本,並可以通過放鬆管制,來促進民間經濟的自我修復和發展。

而一個盛世的結束,往往源於政府大把地花錢,其中花錢最大的項目往往是戰爭或者對外關係。如果不知道克制,一味地炫耀盛世武功,往往適得其反,由於財政花費過度,必然通過加稅或者讓渡中央權力的方式來解決財政問題,這就會造成整個政治的失衡,從而導致盛世的崩塌。

這個規律不僅對古代社會有效,即便在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借鑑意義.避免戰爭、克制地選擇和平,並通過放鬆民間管控來改善經濟環境,在社會中產生互信的基礎,至今依然是發展的必由之路。但這看似簡單的教條,卻需要多大的智慧才能做到!

創作本書時,恰逢新冠肺炎肆虐之時,本書的資料準備於2018年,動筆於2020年春天,草稿2021年2月過年之前完成於大理風吼居。

▲自由作家郭建龍

本文選自帝國密碼三部曲作者郭建龍的新書《盛世的崩塌》後記。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先知書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704/207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