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練乙錚:論港獨的知行合一──困境下的獨白

作者:

2019年反送中起義至今已經五年。這段時間裏,中港政權變本加厲,出言一次比一次苛刻,手段一個比一個毒辣,但我們卻無還手之力;23條立法,對香港社會的壓抑比國安法尤甚,港人政治上已無退路,思想上更陷入了一種困境。

回顧三十多年來,香港人紀念六四,無非是希望中國政權庶幾復歸人性,能夠反省;我們支持中國民主化,也不過是一種遙遠的善意的寄望。但僅僅如此,已然足夠讓我們背上裏通外國、欲推翻政權等後果極其嚴重的罪名。政權如此狂妄對付香港人,背後顯然還有更徹底的政治目的,那就是「換血」、殖民。祖祖輩輩香港人付出辛勞把自己的土地建設好,其後更為中國現代化貢獻了少說也是一整代人的心力,到頭來卻被逼離鄉別井、播遷海外、遠走天涯。然而,「祖國」不僅不要你,還要把你當敵人追殺。

至此,香港人已無法承認中國對香港的主權、無法再相信「一國兩制」,更不願意繼續標籤自己為「中國人」;棄中、自決、獨立因此成為港人共同的思想走向和最終政治共識。

中共政權如此狂妄對付香港人,背後顯然還有更徹底的政治目的,那就是「換血」、殖民。(美聯社

不過,徒有態度、立場還不濟事;任何一個試圖建立自治體或獨立國家的運動都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政治綱領,闡明其建國目標、理由、步驟和行動範式。1776年北美殖民州在「第二次大陸會議」上提出的 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稱《美國獨立宣言》,為其後還延續了六年的抗戰指向獨立。1897年在「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上提出的 Zionist Program—亦稱《巴塞爾綱領》,為1948年即半個世紀後以色列人最終復國揭示了一條道路。這兩個建國綱領在近世最著名,學術界也研究得最透徹。我們香港人的光復運動距離產生一個那樣的政治綱領尚有距離,但學習其他民族歷史上相關的事例以作準備,卻應該儘快提上運動的議事日程。我向東京大會提交的這份報告,因此不是綱領本身,而是一個號召,一個個人倡議文件,旨在催促大家開始注意這方面所需的努力。我期待世界各地的香港人和團體坐言起行、共同負起艱巨的建國責任,在不久的將來的另一個 Hong Kong Summit上踏出重要一步,協力提交一個正式的、具代表性的港獨綱領。

這個報告因此是為香港民族解放、獨立、建國的前期工程設計的一份工作建議,提出運動現階段需要進行的研究(知)和實踐(行),並號召各方仁人志士按自身條件組成一個一個乃至無數個的自主戰鬥/工作群(autonomous combat/work swarm),在參考這份建議之餘,或選擇或發明若干項目自發投入工作,並在適當時候與其他戰工群交流意見、交換心得,累積建國知識和有關工作經驗。

「知」的方面,我向大家提出「光復三學」這個概念。鑽研此三學的核心任務只有一個,就是幫助運動替換中港政權。

此三學都不是傳統學術界認定的標準學科,但在一些標準學科里,大量個別研究都觸及上述三種學問里的關鍵議題;我們應該儘量收集、消化這些個別研究,並以之為基礎提煉出對運動有益有開創性的見解。

1.「失敗學」:任何工程學裏都有專門研究系統故障或失效的 failure analysis,而近年最能從失敗中不斷學習而不斷成功的最明顯例子莫過於 Elon Musk的 Space X。我們的運動又如何?三十六年香港民主運動傳播了民主觀念、教育了群眾、在在影響了西方國家對香港政事的態度,功勞很大,但就運動的主要目的即爭取《基本法》制約之下的有限度民主雙普選而言,卻徹底失敗了。失敗的原因不能只說成是政權使出了不可抗力,也需從運動自身之內找,找到了才會對未來的運動產生指導作用。爭議會很多,研究過程也可能讓一些人不高興,是有點吃力不討好的課題,因此至今未能在運動內部跨派系廣泛開展,但今起必須老實面對、尋根問底,以期達到某種共識。同時,我們的運動也需知道中國和世界上其他類似的運動的失敗經驗,從中吸取教訓。這是從運動的整體而言,是宏觀學問。但除此之外,失敗學還有微觀層面,研究運動每一環節都出了什麼問題。舉凡組織型態、經濟模式、動員規範、所要求民眾的參與程度、抗爭使用的手段和口號、派系之間的意見衝突、歷次起義中的任何可商榷之處和操作失誤,等等,都須作深刻檢討。大多數這些環節的失敗,背後其實都有豐富的學術參考系幫助我們作深度分析。

此學所需人手包括政治學人、戰略戰術學人、運動人、政治人、觀察人等。

2.「流亡學」:古往今來世界上的流亡運動恆河沙數,絕大多數都在一兩代人之間消失,其中包括1917年俄國革命後流亡海外數約三百萬人中的各種反布爾雪維克運動,起初有聲有色,卻早在蘇維埃聯邦倒下之前銷聲匿跡。有政治意識的流亡人為何如此不濟,大有學問。香港人組成的流亡社群要避開此夭折厄運、最後成功實現光復、建國,必須對流亡運動普遍出現的內部問題有深入認識。例如,西藏人的經驗歷歷在目,台灣人流亡海外百年終有所成,猶太人兩千年流亡經驗則尤其豐富,都值得仔細探討。這方面的知識是香港人弱項,必須補課。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26/2071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