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何清漣:2024美國大選前夕台灣的「川普焦慮症」

作者:
川普放棄了香港,因此會放棄台灣。台灣政界想必清楚:香港與台灣在美國的法理地位不同,香港從來就是毫無爭議的中國領土,美國沒有立場干預香港,只能取消香港的特別關稅區地位,以打擊中國的出口。還有人認為,川普只是將台灣當作棋子,台灣應該作為棋手。說這話的人沒過腦子,沒先問問自己,在拜登時期,台灣成了棋手嗎?如果只能成為棋子,棋手能夠保證棋子不被吃掉就行。 台灣要求美國保護沒錯,但這種保護不應該用蔡英文那種亦步亦趨學習民主黨敗國禍國的進步主義政策換來,而應該考慮國家利益。

▲面對美、中/俄兩張餐枱(目前中、俄是並在一起的),世界各國都在盤算選擇。

中國經濟社會系列

何清漣: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之一。

美國的盟友都很關心美國大選,即使是歐盟內部那些與美國民主黨價值理念在「進步主義」方面相當一致的國家,如:德國、法國等,也早就做好了拜登敗選的準備,悄悄派人在與川普的競選團隊接觸。但只有台灣痴心不改,蔡英文在卸任之前,還在總統府舉辦了一次「變裝皇后盛會」,令世人側目。外界從來沒有深想蔡英文有句名言:「唯有民主才能救台灣」是什麼含意,但我知道,台灣早就在幾十年前就實現了民主化,蔡英文口中的「民主」,主要指美國民主黨多年力推的以LGBTQI+(Lesbian女同性戀者、Gay男同性戀者、Bisexual雙性戀者、Transgender變性人、Queer酷兒或疑性戀者、Intersex雙性人,加上無性戀等的縮寫)為主要內容的進步文化,這種文化被美國政府定為新普世價值,並於2022年4月正式宣示向世界推廣。

▲全球(包括台灣)都關注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再一次的川普與拜登的對決。

台灣政界為何認為只有拜登/民主黨才願意幫台灣?

2019年我曾在台訪問一個月,期間見了各界人物,發現一個不知因何形成的執念是台灣政文界的共識(商界我未接觸),這個執念就是:民主黨才會真正幫助台灣,共和黨不以台灣為意。我當時很奇怪,因為川普執政期間,多次重申對《台灣關係法》中的美國義務,也有很多實際行動,這一執念何以形成?

我曾在民進黨總部與該黨的青年幹部開過座談會。我當面問過他們,你們為何那麼喜歡拜登,而不喜歡川普?難道川普對台灣的支持力度不夠大?然後我列舉了川普在任期內美台互動打破常規的若干事例。當時的青干們聞此問後互相對望,沒人回答。然後我再問:「是不是民進黨與美國民主黨在意識形態方面有親和感?更喜歡美國民主黨的進步主義政策?」這時有位青干站起來回答:「是這樣。民進黨的社會政策非常接近民主黨,從情感上來說,我們確實更喜歡美國民主黨。」

台灣對拜登的中意,不僅體現在媒體上,今年大選前夕,民進黨普遍表現出「川普焦慮」,認為川普不會再支持民進黨政府。就連國民黨也認為,川普當選不利於民進黨。

川普在總統任上時對台灣的傾力支持

2020年大選落幕,外界對川普的繼任者拜登的台灣政策非常關注。《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發過一篇專文〈川普的對台遺產,拜登繼承的籌碼與挑戰〉(2021年1月20日),以下擇要述之:

該文綜合各種評論,認為川普的對台政策——不走常規路。這從未正式履任就開始了。2016年12月,川普以候任總統的身份接受了台灣總統蔡英文祝賀電話,這通電話交談打破了1979年華盛頓與台北斷交、與北京建交以來的常規。在這之後,在美中關係急轉直下,北京與台灣政府關係持續僵化的同時,美國同台灣的官方互動愈加頻繁。

川普在任4年以來共進行過11次對台軍售,是台美斷交至今宣佈對台灣軍售最多的美國總統,其中還包括向台灣出售最新型F-16戰鬥機。自老布希(George H.W. Bush)時代之後,儘管台灣不斷向美國當局提出請求,在中國的強烈反對下,沒有一位美國總統向台灣出售過戰鬥機。歷任美國政府均通過台灣政策的平衡避免台海局勢緊張,以及中美關係產生裂痕。

在川普任內,到訪台灣的美國官員級別也不斷升高,2020年8月,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前往台灣,成為1979年以來訪問台灣最高級別的美國政府官員。同年3月26日,川普正式簽署生效簡稱《台北法案》的《2019年台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案》,有評論稱這代表保護台灣「外交」已納入美國國內法。

川普政府在對台關係上明顯有別於奧巴馬時期,甚至之前布希政府的處理方式。奧巴馬時期,美國對中國繼續實行中美建交以來的對華接觸與遏制並行的政策,通過促進各項交往滿足自己的戰略利益。奧巴馬首個任期內對中國多所遷就,試圖換取中國在氣候變化、朝核問題等國際事務上的合作,但南海局勢日益緊張,台海關係很不輕鬆。

在川普卸任前夕,美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沒有出現任何鬆動跡象。2020年12月27日,川普簽署《2020年台灣保證法案》(Taiwan Assurance Act of2020),其中提到美國需支持台灣自我防衛能力,軍售台灣正常化,以及協助台灣參加國際組織。202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宣佈,解除過往美國國務院對台灣交往限制的所有「內規」,過去美國國務院對行政單位所頒發的台灣「接觸準則」也都作廢。

位於美國的「全球枱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簡稱GTI)研究員張倚維是台灣裔,她明確指出,川普政府在最後時期針對台灣頒佈的政策意在迫使拜登繼承自己留下的海峽政策,從而使得川普的政治遺產在今後數十年的美中競爭中顯得「可見」。

《BBC》這篇文章還大略梳理了拜登對台灣的態度:1979年,作為參議員的拜登曾對《台灣關係法》投出贊成票,以規範華盛頓與北京建交之後的美台關係。拜登過去曾多次表示,要信守這部法律。他曾公開撰文批評小布希破壞美國對台灣問題的長期模糊政策。拜登表示,美國自廢除與中華民國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後「便沒有義務防衛台灣」。他還曾表示,依據《台灣關係法》,美方支持「一中政策」,但兩岸應該通過對話決定如何和平統一。

川普焦慮症患者需要想明白幾個問題

我曾與一些台灣知識分子談過,儘管台灣對美國政治無能為力,但有些大事心中要明白,做起事來心中有數。

比如:只有強大的美國,才能做稱職的世界警察。因此,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不是放棄台灣,而是先讓美國保持強大,這樣在國際事務上說話才有分量。拜登政府執政其間,美國以可見的速度衰落下去,美國支援的兩場戰爭,不但沒加強美國的國際地位,反而讓世界由美國獨大的單極世界變成了美、中、俄多極。美國務卿布林肯數次發表「餐桌菜單論」,稱不在餐桌就坐,就上菜單(意即不做美國盟友上餐桌,就只能成為菜單上的食物)。但是,面對美、中/俄兩張餐枱(目前兩國這餐枱是並在一起的),法國已經做了選擇,聲稱要「戰略自主」,不再當美國的小跟班;德國加強了在中國的投資。

小國生存全靠智慧。連一向奉行政治安全靠美國、經濟繁榮靠中國的東南亞各國,現在的態度也有變化。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Yusof Ishak Institute)4月2日發表了《東南亞態勢報告:2024》,這一報告已連續發表數年,已成為精英階層對地區和全球重要關鍵問題看法的年度評估。今年的調查基於對東盟10國的1994名決策者、記者、商人和專家的訪談,結果顯示:50.5%的受訪者表示東盟應該與中國結盟,而非美國,比2023年的38.9%相比大幅成長;美國則從2023年的61.1%下降至49.5%。這是該項統計自2020年以來,首度出現中國好感度高出美國的情形。

這一轉變是由於各國對烏克蘭和以巴衝突的看法造成的。這一點上,我覺得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應該有比較明智的看法,早在2022年4月,俄烏戰爭不到兩個月,賴清德就公開表示,台灣不能成為烏克蘭。

美國現在奉行DEI(Diversity(多元)、Equity(公平)、Inclusion(共融))政策(台灣譯成「多元共融」,其內容就是LGBTQI+、BLM,按種族、性別、宗教等給予不同的政治特權),這種新身份政治在美國實行的結果是房倒屋塌,除了社會矛盾尖銳,還有許多實質影響。矽谷銀行實行這種DEI政策導致破產,哈佛、耶魯等常春藤大學品質嚴重下降,畢業生受到大企業拒絕錄用的越來越多,因為企業對按照DEI種族配額招生並給分的畢業生,能力不足。

有人說,川普放棄了香港,因此會放棄台灣。台灣政界想必清楚:香港與台灣在美國的法理地位不同,香港從來就是毫無爭議的中國領土,美國沒有立場干預香港,只能取消香港的特別關稅區地位,以打擊中國的出口。還有人認為,川普只是將台灣當作棋子,台灣應該作為棋手。說這話的人沒過腦子,沒先問問自己,在拜登時期,台灣成了棋手嗎?如果只能成為棋子,棋手能夠保證棋子不被吃掉就行。

台灣要求美國保護沒錯,但這種保護不應該用蔡英文那種亦步亦趨學習民主黨敗國禍國的進步主義政策換來,而應該考慮國家利益。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看雜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19/2069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