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李濠仲:輝達對「台灣不同於烏克蘭」的例證再加一筆

作者:
前不久輝達執行長黃仁勛頻頻在台灣露面,並藉由演講場合,以輝達和台灣合作的大學、企業為展示背景,自然投射出了另一層關於「國家安全」的背後意義(由此或者還有效補強了台灣所欠缺的烏克蘭優勢——正式國家外交地位),對於高度依賴晶片的世界經濟來說,輝達無疑預示了全球因台灣而來的「經濟連鎖反應」只會更巨大。 烏克蘭的處境令人憤慨、同情,國運遭「中國因素」的擺弄更讓人不勝唏噓。至於無論作為實質經濟議題或間接的國家安全設定,輝達卻是為「台灣不同於烏克蘭」的例證再加一筆。

日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現身新加坡香格里拉峰會,媒體關於他的報導,幾乎都聚焦在他提及中國的發言,包括直接點名中國對即將於瑞士舉辦的「烏克蘭和平峰會」進行外交破壞(不參加),幾乎成了「普丁手中的工具」,並指控「如今俄羅斯武器(用來攻打烏克蘭)的一部分正是來自中國」。今天之前,澤倫斯基曾多所期待中國出面遏制俄羅斯的入侵,香格里拉一席話,意謂他自知期待已經破滅。

回溯烏俄戰爭一周年,儘管習近平提出了12點不痛不癢的烏克蘭和平計劃,但因為完全不觸及要求俄羅斯自烏克蘭撤軍,甚而還譴責烏克蘭盟友對俄羅斯的制裁,國際媒體便多以「親俄式中立」詮釋中國立場。不過,當時澤倫斯基仍對習近平抱持肯定,一則表示希望能和習近平當面討論如何結束戰爭,其二,他也曾公開表示「我真的願意相信中國不會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兩個月後,澤倫斯基沒有如願見到習近平,但雙方有了自烏俄戰爭以來首次直接通話。

澤倫斯基稱那次通話「漫長而有意義」,且立刻在推特上發文:「這次通話有利推動我們雙邊關係的發展」。但習近平一樣沒有對烏克蘭做出承諾,一樣含糊地強調自己「始終站在和平的一邊」,且絕口不提「入侵」一詞,對有無向俄羅斯提供武器亦未置可否。等了一年後到香格里拉峰會,澤倫斯基對中國已從期待、喊話到指控,形同揭露中國的不可信。

這樣的發展反映了一個現實問題,即澤倫斯基也許很了解俄羅斯、普丁,但他對中國、習近平,要不是一廂情願,就是存在諸多誤解。否則,如果他知道在寄希望於習近平的同時,過去兩年時間,其實也是中國社群網路廣傳烏克蘭境內設有美國生物武器實驗室,以及不斷渲染納粹在烏克蘭復辟的一刻,更不斷有中國媒體、學者將烏克蘭形塑成一個缺乏主體性、只是「暫時受西方控制的俄羅斯勢力範圍」,並竭盡所能淡化烏克蘭以一國家形式的存在、自我防衛和獨立的發展權,而中共官方一方面除對上述陰謀、論述推波助瀾(或默許),一方面再以正式發言打擊烏克蘭的西方盟友,促成整個中國輿論幾乎都倒向俄羅斯,澤倫斯基這一路以來若對中國瞭然於胸,還會認為自己有得到中國半點支持的可能?

再回到更早之前。2021年澤倫斯基選上總統後兩年,曾接受HBO的Axios節目專訪,面對主持人提問,曾斬釘截鐵表示:「我不同意美國所稱中國是地緣政治的威脅,因為在烏克蘭,我們沒有感受到這一點。」對中國躍升為烏克蘭最重要貿易夥伴,澤倫斯基也強調,只要任何國家的人民、企業尊重你的人民和國土疆界,我們當然都歡迎他,包括中國。只是,短短一年後,時局發展便又凸顯了澤倫斯基的判斷有多嚴重,尤其後者,「烏克蘭的國土疆界」對中國來說,甚至是不存在的(受到鼓勵的輿論大幅應和普丁的俄羅斯領土觀),既不存在,何來尊重你的人民和國家?

可以說,澤倫斯基日前最新的香格里拉峰會談話,完全反映了他過去「等待中國」的徒勞。之前,中國已不只宣佈和俄羅斯建立「無限」的友誼,同時再透過購買大量石油和天然氣去支撐俄羅斯經濟,以減輕其受西方制裁的影響(如此等同加壓烏克蘭),如今,還暗中提供俄羅斯武器(澤倫斯基根據情資所言),徒增烏克蘭保家困難。

此外,我們也無法忽視烏克蘭自2010年起,自前總統亞努科維奇開始,如何一步步推動俄羅斯、烏克蘭經濟一體化,直至烏克蘭能源、貿易的三分之一以上資本都掌握在俄羅斯手上,一旦控制烏克蘭經濟,下一步即有2014年佔領克里米亞,2022年直接入侵烏克蘭。很明顯,俄羅斯要將從蘇聯分裂出去的烏克蘭拉回,「經濟殖民」早已先行於軍事入侵,軍事入侵的時機,很大程度便取決於經濟屈服促成政治屈服的成熟度(只是普丁原設定扶植的傀儡政府,在烏克蘭反抗和西方援助下已超出劇本設定)。

烏俄戰爭初期,曾多有評論指向台灣恐是下一個烏克蘭,但後續的觀察,其實更多是對比出了兩者間的不同處。其一,烏克蘭和「寄予厚望」的中國之間,並不存在依存關係,也就是中國地緣政治的利益在結盟俄羅斯,而非烏克蘭,台灣軍事上仰賴甚多的美國,彼此則是地緣政治的共同體,美國會不會出兵協防台灣是一回事,但至少不可能像中國對待烏克蘭那樣「事不關己」。

其次,先於土地殖民,中國對台灣當然也有「經濟殖民」的佈局,不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歐美國家雖然間接承受了能源、通膨壓力,主要仍是衝擊烏俄兩國經濟,而今中國若入侵台灣,將引發世界性的經濟災難,幾乎已是舉世公認的評斷。因此,儘管同樣受到鄰近威權國家高度壓迫,都因對方強烈的領土佔領面臨軍事威脅,但「台灣不同於烏克蘭」的論述,在烏俄戰爭這兩年多來卻愈形成主流,關鍵就在當中國對台灣「經濟殖民」這一環節愈顯勢弱,台灣和世界經濟的連動反更為密切,對台灣來說,這便在「有美國支持」、「國防支出是烏克蘭兩倍」外,另又創造了第三道防護。

就這點看,前不久輝達執行長黃仁勛頻頻在台灣露面,並藉由演講場合,以輝達和台灣合作的大學、企業為展示背景,自然投射出了另一層關於「國家安全」的背後意義(由此或者還有效補強了台灣所欠缺的烏克蘭優勢——正式國家外交地位),對於高度依賴晶片的世界經濟來說,輝達無疑預示了全球因台灣而來的「經濟連鎖反應」只會更巨大。這也是為什麼國際上針對台海衝突,和軍事評估幾乎等量齊觀的主題,會是環繞在「台海衝突對全球經濟造成的破壞」(當然主要涉及晶片供應的影響)。

烏克蘭的處境令人憤慨、同情,國運遭「中國因素」的擺弄更讓人不勝唏噓。至於無論作為實質經濟議題或間接的國家安全設定,輝達卻是為「台灣不同於烏克蘭」的例證再加一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06/206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