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六四事件與八十年代的中國

作者:

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晚上響徹在天安門廣場的一聲聲槍響擊碎了無數人對於那個民主中國的夢想,此刻我們共同紀念六四事件的三十五周年,這場波及數十個城市,持續數月的政治動亂以戒嚴部隊進入天安門廣場告終,深刻影響了當代中國的發展。

六四事件最初的訴求來源於反官倒,一九八八年價格雙軌制改革失敗,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有特權的國營企業和高幹子弟倒賣民生物資,人民嚴重不滿。隨着改革派干將胡耀邦的去世,一九八九年清明節學生開始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悼念,反腐敗的口號逐步升級成了反中共,推翻現行的政治制度。人民日報發表四二六社論後,學生領袖和李鵬談判未果,全國多個城市爆發暴力衝突,天安門廣場上拒不撤退的示威群眾與軍警之間發生流血事件,最終解放軍武力清場,以趙紫陽下台,自由派徹底失勢為結局。

發端於北京之春,到八六學潮胡耀邦下台,六四事件是和八十年代的社會軌跡分不開的。

改革開放初期,中共對後毛澤東時代的社會管治缺乏經驗,仍然在探索法治,經濟改革,言論自由的邊界。這些嘗試不全是成功的,造成了嚴打冤案,官倒,學潮等亂象。甚至領導層一度並不清楚國家的未來在哪裏,是逐步過渡到多黨制市場經濟,還是堅持一黨執政計劃經濟。以胡耀邦,趙紫陽,萬里為首的改革派,以陳雲李先念王震為首的保守派長期拉鋸,而鄧小平小心翼翼地在中間走着鋼絲。黨政分開的改革號召著讓黨委從機關,學校撤出,媒體公開談論多黨制,學生上街遊行,當時的政治開放在今日是難以想像的,一九八七年的中共十三大更是堪稱八十年代政治改革的高潮。當時的人民和政府都在摸索對方的底線在哪裏,最終走到了一九八九。自西單民主牆始,到天安門廣場的槍聲終,為八十年代的激盪畫下了句點。

和八十年代最大的不同在於,九十年代的中國在相當程度上走入了正軌,明確了深化經濟開放,擱置政治改革的方向。儘管九十年代經歷了國企改制,取消供給制,鬆綁戶籍制度等一系列變革,社會仍然沒有動亂,六四事件為後面十年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教訓。

在《往事並不如煙》裏,章詒和的字裏行間掩飾不住對反右運動和中共的諸多不滿。如果說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七年是新中國自由派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那麼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九年便是第二個。

六四事件的爆發和八十年代的社會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大學生仍然包分配,體制內的工資,醫療,教育都有保障,在接觸市場經濟的同時保留了社會主義福利。沒有後顧之憂讓大學生們有足夠的精力投身於詩歌,搖滾,還有公共事務。部分剛剛接觸西方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有着高度社會責任感,卻又用力過猛,將中國一切的落後歸咎於民族劣根性,認為全面西化才是出路。紀錄片《河殤》是八十年代這一思潮的集大成者,以劉曉波,蘇曉康等人為代表的「河殤一代」更是影響中國輿論場直到二零一零年代。

六四的訴求與人民的利益有關連,但又不是那麼緊密。在農村,九億農民仍然掙扎於溫飽,對民主自由這類意識形態沒有興趣。在城市,缺乏成熟的公民社會,民智未開。這也是為什麼後期推翻中共的訴求僅僅在部分知識分子和工人中得到回應,在象牙塔外應者寥寥。

儘管爭取民主法制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也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溫和的,但我們始終應該對六四事件的進步性給予最大程度的肯定。全國範圍內的數十萬年輕學子為了國家的未來走上街頭,法官,教授,醫生,工人等各行各業的民眾打着橫幅來到天安門廣場參加示威,只因為他們相信"It's my duty"(這是我的責任),香港和台灣的民眾,海外的華人也儘自身的一切努力聲援廣場上的學生,這一份份赤子之心令人動容,所有力量都凝聚在要讓中國變得更好這個樸素的訴求上。但如同我們所熟知的那樣,鎮壓的槍聲最終葬送了中共改革派和整個時代所有的努力,也讓中國的政治自由化改革止步於一九八九。

時至今日,不僅六四事件在中國成為了絕對的政治敏感詞,遭到嚴格審查,就連對改革開放作出極大貢獻的趙紫陽也因為其在那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中的角色而在歷史敘事中被刻意地隱去,甚至連陵墓也不允許被拜祭。筆者曾經在域外的一間趙紫陽曾下榻過的酒店內尋訪過他的蹤跡,十分感慨,有時候竟然能在海外的一些低調的角落裏找到追憶他的地方。趙紫陽在那個歷史的關頭選擇了自己的良知,不惜以犧牲自己全部的政治生命為代價保護那些廣場上挺身而出的人們,也試圖保住八十年代政治改革的成果,他和所有六四事件的參與者一樣,值得被永遠的銘記。

如果這場足以改變每一個中國人的命運的民主運動並未遭到鎮壓,或者說以各退一步的妥協來收場的話,今天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筆者也曾無數次地暢想過自己能夠成長在一個民主自由的中國,沒有互聯網的牆,民間社會被禁錮已久的生命力被徹底地釋放,人大代表和各級政府的候選人會真的敲門拉票傾聽民意,勞動法被嚴格地落實,黨的意志不再凌駕於司法,人民可以自由遷徙,在那個時空,也許中國人才第一次擁有了免於恐懼的自由。

紀念六四事件三十五周年,記住那個曾經風雲激盪的八十年代。爭取民主自由,捍衛普世價值永遠是一代代中國人的使命,讓我們把握未來。

*作者為長居在加拿大的中國人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風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02/206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