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立陶宛總統在大選中獲得連任 應對俄羅斯和與中國關係成挑戰

立陶宛於星期日(5月26日)結束第二輪總統大選,60歲的現任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Gitanas Nauseda)贏得了連任。因俄羅斯武力擴張引發的安全疑慮及與中國的關係變化成為競選和政府新任期的焦點。

立陶宛現任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Gitanas Nauseda,中)2024年5月26日在第二輪總統大選中贏得了連任。

根據選舉委員會公佈的計票結果,在第二輪投票結束後、90%的選票已清點的情況下,瑙塞達贏得了74.6%的選票。瑙塞達在首都維爾紐斯對記者說:「立陶宛人民給予了我極大的信任,我深知必須珍惜這份信任」。

他說:「現在我已經有了五年的(執政)經驗,我相信我一定能夠好好利用這個珍寶,首先是實現為全體立陶宛人民謀福利的目標。」

瑙塞達的對手,現任總理因格麗達·希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贏得了23.8%的選票,她在受訪時對瑙塞達表示祝賀。

立陶宛總統負責指導國防和外交政策,出席歐盟和北約峰會,但任命最高級官員時必須與政府和議會協商。

儘管兩名總統候選人在國防問題上達成一致,但他們對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存在不同看法,兩國關係多年來因台灣問題而持續緊張。

中國稱台灣為其領土的一部分,而台灣否認其主張。2021年,立陶宛政府允許台北以「台灣」名義開設大使館因而激怒中國,中國不僅降低了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級別,還片面禁止其產品出口中國等,這導致一些立陶宛政界人士出於經濟原因而敦促恢復兩國的關係。

瑙塞達日前提及應將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改回「台北」,希莫尼特則持親台立場,認為應維持「台灣」的稱呼。雖然立陶宛的政治體制和權力架構下,外交政策並非取決於總統一人,但仍引發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恐生變的猜測。

在國防上,瑙塞達和希莫尼特兩人都支持將國防開支占立陶宛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今年預算的2.75%提高到至少3%,以應對來自俄羅斯的威脅,為此,最近其政府提議增加稅收。

瑙塞達星期日晚間對記者表示:「立陶宛的獨立和自由就像個脆弱的容器,我們必須珍惜、保護並防止它破裂。」

米科拉斯·羅梅里斯大學(Mykolas Romeris University)的政治分析家裏瑪·烏爾博內特(Rima Urbonaite)告訴法新社:「隨着吉塔納斯·瑙塞達的連任,我們將看到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連續性,而總統將在這些領域試圖保持活躍。」

立陶宛一直是烏克蘭的重要捐助國,在俄烏戰爭持續延燒之際,立陶宛人民十分擔憂這個曾經由莫斯科統治但現在是北約(NATO)軍事聯盟和歐盟成員的波羅的海國家,很可能會成為俄羅斯下一個侵略目標。因此,立陶宛的國防預算除了計劃購買坦克和額外的防空系統,還將包含接收一個德國旅駐紮在立陶宛。柏林計劃在2027年部署5000名軍人在立陶宛並達到戰備狀態。

(此文參考了法新社和路透社的報道。)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27/2059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