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不甩中共!立陶宛頂住了壓力 贏得了較量

—立陶宛vs中共:立陶宛頂住了壓力 贏得了較量

資料照:立陶宛駐北京大使館(2021年12月16日)

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一年多前因拒絕在台灣問題上按照北京的指揮棒起舞而受到中共前所未有的打壓,包括經濟報復和外交關係降級。不過,立陶宛的一位國會議員說,立陶宛不僅頂住了壓力,而且還贏得了這場較量,並為其他國家如何與中共打交道提供了一種範式。

在立陶宛2021年率先退出中國倡導的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後,在同年的11月又允許台北在維爾紐斯設立以「台灣」冠名的代表處後,北京對這個人口不到3百萬的波羅的海小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打壓。除了經濟制裁以外,中國憤怒的召回了它在維爾紐斯的大使,將大使館降級為代辦,並迫使立陶宛駐華大使等官員離開中國,希望以儆效尤。

北京視台灣為中國一個還有待統一的省份,反對台灣同與中國建交的國家發展任何形式的官方關係或互設官方機構。台灣如果要與中國的邦交國發展非官方的經濟文化關係,只能以其首府「台北」的名義,而不是可能給人聯想到國家的「台灣」名義在這些國家設立代表處或辦事處。2021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並掛牌運作的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是台灣在中國的邦交國中第一個以台灣冠名的駐外機構。

立陶宛議員:北京打壓立陶宛,結果事與願違

立陶宛國會議員馬塔斯·馬爾德基斯(Matas Maldeikis)最近在維爾紐斯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說,中國最初對立陶宛進行打壓時,想到的是閃電戰和一場速決戰,以展示北京的力量,認為立陶宛政府在這種強大攻勢下會垮台或做出讓步。他說,結果卻是大家沒有想到的。

「你知道,北約在我們這裏舉行了峰會。我們的經濟正在增長。在中國對我們進行制裁後,我們的出口在一年半的時間裏增加了45%。中國當時試圖把我們當作一個反面典型,即如果你不服從我們,下場是什麼,但這個例子正相反。它使其他人看到這樣一個例子,即如果你不服從,你贏。這是我們從未想過的場景,」他說。

2021年11月29日,立陶宛國會議員馬爾德基斯在台灣總統府與台灣總統蔡英文會晤。(照片由台灣總統府提供)

這位曾率領波羅的海議員代表團訪問過台灣的議員說,現在的情況是,立陶宛並不急於要改善與北京的關係,倒是北京要不得不找到擺脫困境的途徑,要想辦法如何使他們的大使返回到維爾紐斯,然後「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翻過這一章」。

美國之音通過電郵向中國駐立陶宛代表處提出了採訪臨時代辦曲柏華的請求,但一直沒有得到回覆。

小國為什麼敢於挑戰新興超級大國?

談到立陶宛為什麼敢於在台灣問題上對抗北京,馬爾德基斯首先提到了立陶宛的歷史和反抗強權的傳統。

他說:「我們是一個有着很長歷史的國家,一度是中世紀最大的王國等等。我們是一個歷史悠久而且有更廣闊視野的國家。」

十四世紀末是立陶宛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其領土涵蓋波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西部,一度是歐洲版圖最大的國家。

1990年3月,立陶宛宣佈從莫斯科獨立,是第一個這樣做的蘇聯加盟共和國。1991年1月,蘇聯的坦克開進維爾紐斯,鎮壓要求獨立的民眾。儘管鎮壓行動造成14人死亡,數百人受傷,但立陶宛人沒有退縮,並在同年9月正式獲得獨立。當時領導這場獨立運動的正是現任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的祖父(Vytautas Landsbergis)維陶塔斯·蘭茨貝爾吉斯。

拉脫維亞里加斯特拉金什大學的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貝爾齊尼亞-切倫科娃(Una Aleksandra Bērziņa-Čerenkova)認為,立陶宛挺台抗中與其外長的政治傳承也有關係。

她最近在位於里加的辦公室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說:「歸根結底,我想說,他們是相當一致的。這是他們的平台。現任外交部長是(獨立運動領導人)蘭茨貝爾吉斯的孫子,他也是一位價值觀政治家。這並不意味着每個孫子都在政治上與他們的祖父連在一起,不是這樣,但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因素是可得到的。就價值而言,這個姓氏無疑是一個品牌。」

立陶宛國會議員馬爾德基斯也提到了立陶宛人的價值觀。

「我們了解真正的政治,我們了解這裏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不會因為中國的市場而出賣自己,也不會欺騙自己和其他人,不會為了向中國市場出售產品而說什麼都沒有發生。這不是我們要走的路,因為正如列寧在一百年前所說的那樣,我們不會成為被我們賣給他們的繩子吊死的人,」他說。

這位國會議員還提到中國近年來採取的「戰狼」外交也讓立陶宛人感到不滿,讓他們聯想到莫斯科過去的欺凌行為。他提到2019年香港爆發「抗中運動」期間發生的一起事件。當時,中國的外交官組織了一場挑釁性的抗議活動,對抗立陶宛公民支持香港民主運動的集會,導致首都維爾紐斯的大教堂廣場發生衝突。這讓立陶宛人看到了中國的霸道,開始對中國有看法。

2023年7月12日,維爾紐斯的大教堂廣場。(美國之音記者莉雅拍攝)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代表黃鈞耀最近在他的辦公室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立陶宛與台灣共同的價值觀是雙方發展關係的基石。

他說:「其實是小國,它可以很有志氣,那小國也可以堅守它自己的原則跟價值。我想,也因為這樣子,就是台灣跟立陶宛的關係,可以越來越緊密,那這是基於共同的理念,並不是我們平常所看到的短期的經濟利益。因為一個國家的生存,它的長期的價值、理念,我想比短期的經濟利益來得更重要。這是一個讓台立關係能夠發展的基礎。」

一些觀察人士也指出,立陶宛民眾對強權的憎惡使得他們對台灣的處境感同身受。

拉脫維亞學者:立陶宛的做法並不是只針對北京

同時也是拉脫維亞國際研究所亞洲項目負責人的貝爾齊尼亞-切倫科娃認為,由於台灣問題被中國視為其核心利益,因此北京對立陶宛的做法做出反應是預料之中的。不過她認為,立陶宛的這個做法並不是只針對北京。

「立陶宛的這個做法超越了台灣代表處。這是現任政府總體上反威權立場的整體,而這種反威權的立場,並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的行為者,儘管我們聽到了很多關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惡化的消息,」她說。

她提到,立陶宛在某種程度上也因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作為威權和具有威脅性的行為者而對他們採取了同樣的對待。

立陶宛當時的這個舉動在國內以及歐洲都引發不同的看法。

貝爾齊尼亞-切倫科娃說:「當然,立陶宛國內也存在一場爭論,試圖確定這種做法的優點和缺點。但歸根結底,我們確實這樣做了。當然我們也知道,也許在布魯塞爾,關起門來的時候,使用這個特定名稱的決定最初不一定立即得到很多支持,而是一種謹慎。」

事實上,立陶宛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Gitanas Nauseda)2022年1月4日在接受立陶宛一家媒體採訪時說,立陶宛政府讓台北以台灣的名義在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是一個錯誤。他的這個表態顯示了立陶宛高層領導人在立陶宛與中國因台灣而引發的爭議上存在分歧。

黃昏時的立陶宛總統府。(2023年7月16日)

他當時說:「我認為,錯誤不在於開設台灣的辦事處,而在於名稱,這沒有與我進行協調,」這位國家元首說。

學者:立陶宛的做法迫使歐盟在台灣問題上表態

儘管如此,里加斯特拉金什大學的貝爾齊尼亞-切倫科娃認為,立陶宛的這個做法帶來了一些有趣的東西。

「它迫使歐盟表明立場。它促使歐盟在涉及台海局勢時停止躲在有時可能是外交的但毫無意義的措辭背後,」她說。

立陶宛國會議員馬爾德基斯認為,包括立陶宛人在內的歐洲人對俄羅斯及其虛假宣傳有免疫力,但對中國本來了解不多,而立陶宛政府與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較量改變了人們對中國的看法和討論。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是一個榜樣,當然我們已經討論過,它在其他國家,特別是在歐洲國家,帶來了不同的作用力,因為如果你看三年前的情況,在這個事情發生之前,中國一直只被視為一個市場,一個可以出售產品的市場,而不是一個政治話題。當立陶宛與中國的貿易戰開始時,這件事是歐洲其他國家把中國變成一個政治話題的催化劑之一,」他說。

這位議員說,現在,歐洲人在提到中國時,關注的不再只是它的市場,還會考慮到安全威脅和人權等其他問題。

事實上,在美國的主導下,國際社會出現了一輪新的挺台浪潮。在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2022年8月訪問台灣後,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的立法議員也紛紛訪問台灣,表達對台灣的支持,反對北京對台灣的打壓和脅迫。

父母都當過立陶宛議會議員、母親目前是歐洲議會議員的馬爾德基斯認為,這也是因為挺台抗中的立場得到民眾的認可。

「政客們總是考慮當選和再次當選的問題。他們就是這樣。他們看到並明白,如果他們表達對台灣的看法,對中國強硬,這將有助於他們在選舉中獲勝。這是顯示政策的最重要的事情。相信我,政客們總是計算這些事情,他們計算選票和所有這些事情。所以這意味着他們明白,選民們支持這件事,」他說。

台灣與立陶宛深化科技合作在台灣引發反對黨的質疑

不過,台灣與立陶宛深化關係,尤其是經貿與科技方面的合作,引發台灣反對黨的一些質疑。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最近召開記者會稱,蔡英文政府為了拉攏立陶宛而對它的一家私營公司特爾托尼卡集團(Teltonika)購買台灣的晶片技術進行補貼,是「凱子外交」。

2023年7月13日,位於維爾紐斯的立陶宛高科技公司特爾托尼卡物流網集團的大樓。(美國之音莉雅拍攝)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代表黃鈞耀回應說,這是很大的誤解。

他說:「這個合作,我們主要的目標就是創造雙方科技以及經濟上的互惠合作。對於台灣而言,我們所動用的智庫是我們的工研院,對於立陶宛而言,它所務實能夠接受這樣技術協助的就是立陶宛的科技企業。這個合作是他們的政府所希望發展的一個對他們具有策略性的工業,那他們的企業也表現了企圖心,也願意提出他們的資本。所以雖然立陶宛他們的政府並沒有出資,但是這是一個互惠的合作,而且雙方都有共同出資。」

這位代表還回應了台灣無償向立陶宛轉讓晶片技術的指稱。

「這樣的一個合作,其實對於台灣而言,是有助於擴大台灣在歐洲的半導體的連接,」他說。

這位代表表示,半導體的生態系統涉及面很廣,產業鏈也很長。

他說:「它的上游包括化工,然後接下來它還包括比如說設計、生產製造晶圓、晶片,還包括封裝,包括測試,包括下游的應用。事實上,在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完全的掌握整個產業鏈,都需要各個國家不同的分工來協助。」

黃鈞耀說,台灣跟立陶宛在晶片方面的合作,不可能讓立陶宛能夠擁有全部的環節。

台灣向立陶宛企業轉讓的晶片技術是8英寸晶圓,是所謂的成熟技術,並不涉及最尖端的晶片技術。

立陶宛議員:台灣是最後的贏家

立陶宛國會議員馬爾德基斯感謝台灣對立陶宛提供的支持,但是他認為,台灣向立陶宛提供的幫助與它所獲得的東西相比不值一提。

「從某種意義上說,台灣所付出的代價,與歐洲這裏正在發生的事情相比,根本不算什麼,」他說。

這位議員表示,立陶宛很清楚,他們會因支持台灣而會失去很多,包括商業上的損失,但他們不會向共產黨妥協,因為這不符合他們的國家利益。

「從長遠來看,這裏發生的一切,最大的贏家是台灣,」他說。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805/1936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