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比AI毀滅人類更值得關注的,是個人私隱被窺探

幾天前第一次看到OpenAI發佈的Sora時,在老家過着吃喝玩樂愜意生活的筆者,被驚出一身冷汗。

收假歸來的第一篇文章,就人工智能問題簡單談幾點看法。

觀點一

AI將引發新一次科技革命

據說網絡上對於AI持不同意見的人群,被分為「AI吹」和「AI黑」,由於本人曾經在AI行業從業數年,就算是AI吹吧。

從去年的ChatGPT到今年Sora,讓世人為之驚艷,包括本人。

不過,與很多人感嘆「原來AI如此神奇」不同,我驚訝的是「老美的AI技術怎麼發展到了這個地步」。

AI不是最近幾年才從科幻片來到現實世界的,事實上,AI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在方方面面,早在多年以前,我國各大互聯網公司如字節跳動、百度、阿里、騰訊,以及商湯、曠視、依圖、雲從等AI獨角獸企業,就已經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佈局。

在生活中,就拿我們每天在手機上收到的推送信息來說,比如抖音的視頻、京東的商品、微博的信息、朋友圈的廣告,背後是AI基於對每個用戶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後的個性化推送。

在生產中,為了解決未來因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基於AI控制的機械臂已經出現在國內的很多製造企業。

上面只是兩個很小的例子,從數據看,在未來幾年中,AI對全世界的影響將大幅提升。

根據普華永道的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產業將為全球經濟貢獻15.7萬億美元的產值。

這是什麼概念呢?作為對比,2023年中國的GDP為17.89萬億美元。

也就是說,到2030年,AI為全世界創造經濟價值,將接近14億人口創造價值的總和。

更是另一個14億人口國家印度2022年GDP的4-5倍。

普華永道還預測,到2030年,AI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將達到北美GDP的14.5%,拉美的5.4%,北歐的9.9%,以及中國的26.1%。

沒錯,中國將成為人工智能最大的使用者和受益者。

相信有人會問,除了你上面舉的兩個例子,AI在中國的應用還有哪些?

中國政府及企業在AI產業佈局的賽道包括城市治理(安防監控)、自動駕駛、智能製造、智慧金融、智慧農業、智慧醫療,等等。

無論是AI佔全球GDP比重的增長,還是對各個行業的影響,這還只是開始。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AI將引發新一次科技革命。

相比於AI在製造、交通、金融、城市治理等方面的大規模產業化應用,OpenAI發佈的幾款產品,似乎只是「雕蟲小技」,以至於國內有不少工業黨認為:

ChatGPT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生成文本嗎?Sora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生成視頻嗎?

我想說的是,ChatGPT和Sora當然了不起,如果說AI在城市治理、自動駕駛、智能製造、智慧金融、智慧農業、智慧醫療等產業的應用是工業王冠的話,ChatGPT和Sora就是王冠上的那顆明珠。

劉慈欣的著作《三體II|黑暗森林》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三體人向太陽系發射了一顆形狀如「水滴」的探測器。

在地球人類的眼中,這顆「水滴」除了具有無與倫比的藝術之美,並不可怕。

然而正是這顆表面光潔無瑕的「水滴」,在瞬間擊潰了數量龐大的地球星際艦隊。

「水滴」那被放大至億萬倍仍光潔無暇的表面,反映出三體人具有強互作用力材料的製造技術,不僅代表着美,更代表着:我擁有這項技術,而你沒有。

地球與三體星科技的差距,在於基礎科學理論與底層技術的差距。

而ChatGPT和Sora所展示的,正是這種差距。

觀點二

中國AI發展的最大阻力,不僅在技術,還有信息

中我國人工智能行業的強勢之處,在於大規模的產業級應用,而美國的優勢,則在於基礎理論和底層技術。

雖然這種差距並不像小說中那樣巨大,但同樣值得警惕。

去年11月,一家鮮為人知的初創公司01AI(零一萬物),發佈了一款名為Yi-34B的人工智能模型,在整個行業中,Yi-34B的性能名列前茅。

這家公司來自北京,創始人是大名鼎鼎的李開復。

Yi-34B優異的性能,讓零一萬物在成立後的短短8個月中,獲得了10億美元的估值。

然而李開復承認,Yi-34B模型中的部分技術來自元宇宙平台公司Meta發佈的開源產品LLaMA。

Meta這個名字很多人不熟,如果告訴你這家公司的原名是Facebook,相信很多人會恍然大悟。

Meta所發佈的開源產品LLaMA2,讓初創公司能夠以低廉的價格來創建類似ChatGPT這樣的聊天機械人。

沒錯,零一萬物開發的Yi-34B雖然在功能上更加強大,但確實是在LLaMA的技術基礎上開發的。

不僅Yi-34B,中國絕大多數人工智能產品,或多或少都是基於歐美開源產品的技術開發出來的。

換句話說,中國人工智能的科研水平和底層技術,主要還是來自跟隨與追趕,並沒有太高的自主能力和引領水平。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與美國人工智能的差距少則1-3年,多則5-10年。

然而,中國AI產業發展的最大阻力,除了底層技術,還有信息。

我們知道,人工智能的基礎是大數據,正是基於海量數據的「訓練」,AI才得以變得「全能全知」。

除了在應用內獲取用戶的行為數據,AI還會通過互聯網獲取海量的知識和信息。

然而,在全球互聯網世界中,中文信息所佔的比例實在是少得可憐。

根據科技數據調查網站W3Techs發佈的信息,截止2024年2月23日,在全球互聯網的網站中,中文網頁數量僅佔1.3%,而英語網頁數量佔51.2%,其他如西班牙語佔5.6%,德語佔5%,日語佔4.5%,就連被有些網友嘲笑全國GDP不如廣東省的俄羅斯,其貢獻的網頁數量也佔到了4.4%。[1]

另據維基百科的數據,截止今年1月,全球最受歡迎的50大網站,中文網站佔4席,分別是排名第6的百度,第13的抖音,第31的B站,以及第43的騰訊,而英文網站佔了33席,就連俄文網站,也佔了6席。[2]

有人說,現在中國人更多使用手機App,網頁當然用得少。

問題是,手機App並不是中國人發明的,你在用,別人也在用啊,更何況很多網站和App的數據是連通的(如百度、今日頭條),因此手機App貢獻的數據量,應該和網站的比例差距不大。

除了知識和信息的貢獻量,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文互聯網所貢獻的內容質量,使其「訓練」出來的人工智能,在某些時候堪稱智障。

下面是國內某ChatGPT競品就某幾個科學問題的答案。

懂的都懂。

坐井觀天不僅會讓人變傻,人工智能也如此。

觀點三

AI應用的邊界,比「AI毀滅人類」更值得關注

英國小說家喬治·奧威爾於1949發佈的長篇小說《一九八四》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1984年的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所瓜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斷,國家內部社會結構被徹底打破,均實行高度集權統治,以改變歷史、改變語言(如「新話」—Newspeak)、打破家庭等極端手段鉗制人們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監視與監聽功能的「電幕」(telescreen)控制人們的行為,以對領袖的個人崇拜和對國內外敵人的仇恨維持社會的運轉。」[3]

小說完成的時間距今已超過70年,但其中很多內容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

比如無所不在,用於監視、監聽民眾的「電幕」。

在今天的現實世界,手機可以更加完美地取代「電幕」,而小說中躲在「電幕」背後的監聽員,則可以被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人工智能所代替。

試想在那樣一個社會,AI將如老大哥一般,通過手機、電腦等互聯網終端,無時無刻不在監聽、監控着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甚至是你的所思所想……

在日本小說家東野圭吾的作品《白金數據》中,也有日本政府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全民DNA及其他數據進行非法收集的情節。

那樣的世界,讓人不寒而慄。

相比更加遙遠的「AI毀滅人類」或「AI控制人類世界」,AI對民眾個人私隱無所不在的監聽、監視甚至控制,才是更值得關注和警惕的。

嗯,我說的是大洋國、歐亞國、日本,還有英國,讓我們警惕這些國家。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老爸講科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24/202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