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中國車企的遮羞布,沒人敢撕…?

—媒體:中國車企的遮羞布,沒人敢撕…?

作者:
2023年,似乎每一個中國消費者,都沉浸在車企的「PUA話術」中。   有的車企說自己是「全球第一」,仔細一看,好傢夥,前面加了四五個定語;有的車企說自己的車是「智能化的天花板」,但拿到手卻發現它是一塊白板,從智障到智能還差十幾版OTA;而有的車企說自己碰撞測試評分全優,但真實碰撞中卻慘目忍睹。
遮羞布之下,還有哪些貓膩

碰撞測試,也是經常出現貓膩的地方。

正如開頭所說,理想L7在中保研的碰撞成績中取得了「全優成績」,但在遠超測試標準的真實碰撞中,它卻撞出了AB柱完全消失的慘案。

當業內為數不多的幾家專業檢驗機構,成為判定一款車是否安全、是否靠譜的官方渠道時。車企就更容易去按照這些機構的標準,定向開發一款車型。

這種做法,在學生時代常說的是「應試教育」,在造車界這就叫「應試造車」。

檢驗「應試造車」,唯一的辦法就是重新出一套考題。

比如,在前不久,汽車之家就進行了一期「油電對撞」測試。他們將連續五年在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獲得最高安全獎的特斯拉 Model Y,與歐洲E-NCAP的碰撞測試成績為五星的沃爾沃,進行了一次對撞。

而無論是中國的測試標準,還是歐美的測試標準,都很少有這樣的碰撞測試。但這,恰巧也是用戶可能最關心的問題——油車和電車誰更安全。同時,對撞的相對速度更高,也更接近於很多真實的事故。相較於固定的幾個碰撞測試標準,實車對撞的不可預測性更高。

結果顯示,碰撞後第一現場兩台車出現同樣的問題:兩台車都沒有E-call介入,特斯拉只是手機APP推送提醒,沃爾沃則是電話慰問。

再看內部,特斯拉防撞梁與右縱梁的連接處撕裂,導致右側縱梁沒有幫助另一側吸能,左半部分承受了撞擊的全部能量,就因為這個細節,直接導致駕駛側的縱梁已經潰縮到極限,最終結果就是防火牆遭到入侵,電池嚴重變形。

而在拆車後,沃爾沃也問題也完全暴露出來。沃爾沃中央通道的油箱連結處有明顯裂痕,碰撞時有相當大的能量直接傳遞到了後邊,直接導致最薄弱的連接處的開裂。同時發動機嚴重位移,撞擊力通過傳動軸向後傳遞,導致後差速器支架完全斷裂。

特斯拉車身中部用了5道橫樑。兩邊下邊梁內部也使用了更加飽滿的鋁合金做填充,後部還使用了一體式壓鑄鋁合金車身。沃爾沃的形變正好出現在了這一塊,但特斯拉卻抗住了碰撞。

顯然,這兩款在各自細分領域,都自稱「最安全」的產品,在「對拳」之後意外地暴漏出了個各自的問題。如果不是媒體不計成本的測試,可能很多消費者還被車企宣傳話術蒙在鼓裏——以為自己的車真的是「公路坦克」。

另一個例子,是懂車帝之前做的《懂車大爆炸》。

這期節目中,他們一次性拆了10款家用緊湊型轎車,其中就包括銷量刷遍各大榜單的秦PLUS DM-i。從拆車的情況來看,懂車帝發現比亞迪秦PLUS DM-i,使用的主副駕門框梁的用料不一致,主駕駛一側使用加強鋼板,但副駕駛只有一層鋼板。

原因很簡單,這道題考試不考。目前,副駕駛側25%偏置碰撞並不屬於強制測試項目。所以,副駕駛區域不使用加強鋼板,不會影響碰撞結果,還能省去一部分成本。

「懂車帝每一次大規模測試,都是在統一的流程標準下進行。我們在測試中倡導統一的標準而不是唯一的標準,根據用戶使用場景進行多元測試,對消費者和行業有着重要意義。」懂車帝冬測項目負責人王若然在發佈會上表示。

同時,他還揭露了行業潛規則——「在常溫、極寒和極熱等等不同氣候條件下做測試,也是車輛在研發階段,交付給用戶之前,汽車廠商必須要做的事情。但當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過於激烈,產品研發周期短、驗證時間短,有些企業把做三溫極限測試的過程拖後或者縮短。

其實不止中國,歐美等汽車大國,都有媒體對於汽車的評測。這些評測相比較專業機構的評測,顯然在標準化和專業性方面有所欠缺。但這些評測的價值在於,立足於用戶真實場景和媒體的價值主張,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更具吸引力和傳播性,有利於大家去主動了解汽車知識。

當然,前提是媒體在評測過程中需要儘量設置相同的測試條件,而不會因為「恰飯」去給個別車型搞特殊。因此,成熟的汽車大國中,應當有C-NCAP這樣的專業的汽車測評體系,也應當有懂車帝,易車和汽車之家等媒體和第三方測評百花齊放。只有這樣,才能夠從官方和民間兩個方面促進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

總結下來,一句話,「好產品不怕評測,好評測也不怕挑戰」。

除了反擊,車企別無選擇

一款產品的測評,不過三五天時間,但一款車的設計、研發和製造周期,長達三五年時間。

當一款重磅車企出現輿論危機時,無論是否自己是對是錯,車企的第一反應必然是維護品牌形象、維持產品的口碑。否則,一款車毀於一張圖、一段視頻,一個品牌就很難翻身了。

話可能說得有點嚴重,但事實也能佐證。

2021年8月,某自媒體在日產奇駿的試駕會上,發表了「奇駿開沙漠好好玩」的爭議言論。隨後就有網友質疑,奇駿僅配備了三缸發動機和CVT變速箱,不具備適應沙漠的性能和動力,認為其存在「充值」嫌疑。此外,還有多名數十萬、百萬粉絲的其他大V車評人集體質疑其權威性。

即便是後來當事人出來回應,但奇駿因為被動捲入這起「沙漠事件」,這款車的銷量也從此萎靡不振。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總銷量僅有1792輛,連續11個月月交強險數不足1000輛,且有六個月的月交強險數不足500輛。

奇駿的拉胯,也直接搞垮了合資公司東風日產。支柱車型的萎靡不振,加之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東風日產在今年前三季度暴跌26.6%,以近三成的跌幅成為「年度最慘」日系品牌之一。

另一個案例,就是問界M7。

在2022年11月的一次中保研碰撞測試成績中,「老款」的問界M7出現了嚴重的輿論危機。當時的碰撞視頻顯示,問界M7在25%偏置碰撞後,車輛前部發生潰縮,A柱也疑似發生了變形。而且,在乘員艙上部入侵量、車身結構、耐撞兼容性等方面只獲得了A(良好)的評價。

雖然,當時有一位認證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工程師,在微博進行了回應,其稱正面25%偏置碰撞 A柱變形≠安全性差。但這顯然還是沒有阻止輿論的發酵,以及問界銷量的崩盤。

2023年,整個新能源汽車普漲,唯獨問界M7的銷量一路下滑。在今年前8個月,問界M7僅賣出了7936輛,月均不足1000輛。直到今年9月,華為余承東發佈了問界新M7,並宣稱整體升級投入超過了5億元,問界品牌才總算活了過來。按余承東的話說就是,「起死回生」。

當輿論的動向勢必要波及到你身上時,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主動出擊。像這次冬測的輿論爆發的早期,就有一家成功完成絕地反擊的企業,長城汽車。

在冬測中,有多款長城的產品,包括長城旗下魏牌高山、藍山、坦克400、哈弗猛龍等車型。雖然選手眾多,但並沒有跑出「學霸」。更何況,自己的「老對手」比亞迪,拿了好幾個「冠軍」。

於是,長城公開向懂車帝發出質疑。12月11日,長城汽車宣佈將舉行懂車帝冬測標準質疑溝通會。在會上,長城汽車發佈了「提升新能源環境測試水平的七項倡議」,表示將推動更加專業、嚴謹的「新能源汽車環境測試標準」早日出台。

會後,長城汽車又放出了個大招,長城汽車總裁穆峰發文表示:長城汽車打造的新能源環境測試能力,現面向全行業開放,將共同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環境測試水平,為全球用戶提供更嚴謹、更公正、更客觀的產品測試,推動中國汽車產業更高質量發展。

長城這招妙就妙在,不跟媒體站在對立面上,並開放自己的資源給更多的媒體,並推動一個新的測試標準。既解決了眼下的危機,又給自己上了格局。

但這種方式,也僅僅只是解決了眼前的危機罷了。最好的方式,還是老老實實把研發周期做足,儘可能地避免任何一次危機的發生。

寫在最後

企業與媒體之間較勁,不光是發生在汽車行業,在曾經風風火火的手機行業也時有發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羅永浩和王自如。

2014年,羅永浩的錘子科技發佈第一款手機T1,王自如也帶領Zealer成為手機評測界的頂流。因為在評測中指出錘子T1產品設計存在缺陷,而心高氣傲的羅永浩堅持認為自家產品沒問題。兩人針尖對麥芒,互不相讓。

那年8月,兩人在優酷公開辯論,時長約3小時,被譽為2014年中國互聯網行業「第一約架」。而在這場辯論中,羅永浩的發言句句誅心。

「你為什麼騙你的觀眾你是第三方,其實你是代表廠方,因為你拿了廠方的錢,你的生存是依賴廠商。」

「你如果被包養了,就不要談獨立人格。」

然而,手機產品與汽車產品不同的是,手機不好用可以換,有BUG可以軟件升級解決,實在不行就返廠維修。但一款車如果在設計和製造環節出現了嚴重的缺陷,它將關於一車人的安全。

車的軟件可以OTA升級,但人的生命不可以OTA。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虎嗅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107/2000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