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C919訪港政府高調分享國家「榮耀」 驚爆只是國產外殼 難以飛出國際

—C919訪港政府高調分享國家「榮耀」 惟其國產化率僅6成難以飛出國際

中國首架宣稱「國產」客機C919訪港,港府大肆宣傳稱分享國家「榮耀」,並對有份參與評審和認證「深感自豪」。不過,被譽為「民族驕傲」的C919,研髮長達16年,惟至今仍被質疑所謂「國產」部分只是「得個殼」,大部分關件零件依賴歐美,而非國內自主研發。外界憂慮C919的生產,不但或受制美國高科技制裁而觸礁,加上目前僅獲中國民航局的認證,未有歐美安全許可,「國產飛行夢」恐難以從中國「走出去」普及全球。

香港特首李家超、中聯辦主任鄭雁雄與民航處及機管局高層,周二(12日)親自迎接中國「自主研製」的C919及ARJ21飛機。

中國首架宣稱「國產」客機C919訪港,港府大肆宣傳稱分享國家「榮耀」,並對有份參與評審和認證「深感自豪」。不過,被譽為「民族驕傲」的C919,研髮長達16年,惟至今仍被質疑所謂「國產」部分只是「得個殼」,大部分關件零件依賴歐美,而非國內自主研發。外界憂慮C919的生產,不但或受制美國高科技制裁而觸礁,加上目前僅獲中國民航局的認證,未有歐美安全許可,「國產飛行夢」恐難以從中國「走出去」普及全球。

中國「自主研製」的C919及ARJ21飛機,周二(12日)首次到訪,一連6日在港展出。當日特首李家超、中聯辦主任鄭雁雄與民航處及機管局高層,都親自「接機」,及試坐參觀。李家超致辭指,這體現國家重視香港航空業及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對香港有份參與兩架客機的飛機認證及機師培訓「深感自豪」,又趁機邀請市民周六(16日)觀賞C919飛越維港上空。

李家超說:「共同見證國家在民用客機研製上的非凡成就,各位航空發燒友及愛好攝影的朋友,就千萬不要錯過為C919飛機與維港美景『影靚相』的黃金機會。」

今次是繼11月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訪港,宣揚愛國「航天夢」後,港府再藉中國「飛行夢」,向港人灌輸「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成果,「分享國家在航空發展的榮耀」。官方指,C919由「中國商用飛機公司」(COMAC,下稱「中國商飛」)研製,可載158-192人,航程4075至5000多公里。

該機號稱「國產大飛機」,被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視為在「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重點開發項目之一,既力圖挑戰波音737MAX與空中巴士A320等外國機型,亦是國家戰略冀減少對外國高科技的依賴。習近平曾稱,要做一個強國,就「一定要把大飛機搞上去」。

研發耗時長達16年國產化率只達60%

不過,「搞上去」過程相當漫長。C919起初出台時,國產化率指標只得10%,連螺絲都是外國貨,直到2013年才獲批國產資格。迄今研發耗時已長達16年,國產化率只達到60%。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及英國諮詢研究機構Agency Partners LLP,估計項目已耗資至少約700億美元,且成本持續上漲,惟指出C919目前「國產」部分,僅由螺絲走入輪胎、客艙系統、座椅和機翼等外殼,還未打入「核心圈」,主要關鍵系統及零件,包括發動機、電力、液壓系統仍要依賴歐美國家,包括美國巨擘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和霍尼韋爾(Honeywell)等。

中國官媒和香港親中報章紛引述國內專家解說稱,達到60%國產率「已非易事」,指中國自行研發飛機殼,及自行組裝飛機「都是全球少有的」,正逐步邁向「完全國產」。

對比美國的波音787,考慮到量產成本和效益,則由大部分美國生產逐步轉為國際化,包括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等國,但當中不少核心關鍵零件由美國自行生產,包括引擎、飛行系統等,每月產量可高達逾50架。

交付時間一拖再拖屢傳機件故障

而C919這「農村包圍城市」的生產策略,交付時間亦由2015年一拖再拖,去年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及完成首架交付,至今年5月才完成首次商業飛行。2019年,官方曾承認,延誤與生產過程出現「瑕疵」有關,近年亦屢傳出有機件故障。

路透社》曾引述消息人士指,交付不似預期的另一主因是,2020年美國要求向任何與中共軍方有關聯的企業,出口零部件和提供技術援助都須特別許可,而且審批緩慢,導致「中國商飛」未能獲得供應商及時幫助,加上部分備用零件已經用罄,令C919客機面臨零件短缺而影響生產和認證。

目前僅「中國東方航空」落訂

但即使成功交付,C919目前離普及的路程仍很遙遠。雖然中國政府和「中國商飛」宣稱C919已於全球取得逾千張訂單,惟目前實質「落訂」的只有「中國東方航空」,涉及105架。

另值得關注是,C919除了中國之外,仍未完全取得國際航空器適航證(airworthiness certificate),包括未獲歐洲及美國航空監管機構發出認可,難以飛往國際。

《香港01》、《明報》、《大公文匯》等親中報章近日分別以社評和引述分析稱,中國C919起初本來就不尋求歐美認證,「只求與國際安全標準看齊」,發展大陸市場已「夠大」。加上不一定要歐美適航認證,其他國家承認亦可。例如中國另一「國產」客機ARJ21,去年底藉印尼首次打入海外市場,當中正因其中國適航認證獲印尼政府承認,而獲印尼翎亞航空購買,供飛國內航線。

圖為中國「自主研製」的ARJ21飛機。(港府新聞處相片)

記者:李若如編輯:溫曉平網編:江復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16/199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