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一篇中國留學生的自白:爸媽,別再勸我回國了

今天跟我媽視頻,我媽又勸我回國,這已經是我媽第56次勸我回國。

還是那一套老說辭:「女孩子家家,回來多好,在事業單位找個工作,不比你一個人在外邊舒服多了。你一個人在國外,太累了。」

每次在我抱怨國外的東西不好吃的時候,考試壓力大到滿嘴起泡的時候,畢業找不到專業對口工作的時候,打工被別人欺負的時候,無數次特別想家的時候,我都會想起我媽這句話。

是啊,媽,你說的我都知道。

可我怎麼就這麼傻,放着「舒服」的日子不過,非要在大洋彼岸吃苦?我也知道,歐洲還有無數個像我這樣的「傻子」,為了一紙PR在奮鬥着。

其實每當我問身邊的朋友為什麼想移民的時候,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會隨口說一句:就覺得國外挺好的,想留下。

01

「在這兒我挺自由的。」

還記得2017年春節那會兒大火的《春節自救指南》嗎?為什麼那麼火,無非就是唱出了大家的心聲。

從小,我們就是在「模版」里長大的,什麼時候該做什麼,身邊的人早就安排好了。

重點初中、重點高中、985/211、考研、出國、工作、買房、結婚、生子,這所有的「步驟」都是有人物、時間和地點安排的,哪怕差了一步,都不行,都會被評論,都會被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那親愛的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們,你們有沒有問過我們:我們想如何度過這一生呢?

我們是不是就那麼在意誰幾歲結婚,誰幾歲買房,誰幾歲就有了龍鳳胎呢?我們的生活,不應該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的嗎?

說實話,真正思考「到底該如何生活」,是在我留學以後才開始的。

在這裏,我開始學着照顧自己,我也開始接觸到更多的人,遇到更多的事,這之後,我才明白人生不止有一種活法,「和別人不同」也並不是不好的。

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也樂得自在。

在這裏,沒有人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你也需要完全對自己負責。

做你想做的,做你愛做的,隨心而活。

你可以選擇去嘗試不同的事,接觸不同的人,過的五彩繽紛;也可以只過着學校、家、超市三點一線簡單的生活;只要自己開心就好。

我見過小提琴大師在街頭賣藝,也見過35歲的單身博士也當美妝博主,沒有人去評判你的生活,你是自由的。

並不是大家都很冷漠,只是大家都很尊重彼此的選擇罷了。

由於歐洲和中國對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的不同的價值觀,也讓我曾經迷茫了一陣,一邊是國內「別人家孩子的生活」,一邊是國外「自由的聲音」,最終,還是傾向於了後者。

就像周星馳那句台詞: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想留下來的原因之一吧。

02

「這裏的人沒那麼複雜」

不知道多少人被家人勸說要考公務員。

都說是喝茶看報的金飯碗,真的就那麼好?

我有個朋友,考了兩年考上了公務員,有一次我們聊天,我抱怨考試壓力大,她抱怨辦公室人際關係複雜。

「在辦公室里,偷奸耍滑、混吃等死的最吃香。」

「你太勤快了,別人看你不順眼,就要聯合小團體打你小報告。你和大家一起偷懶,她們就把你當作自己人。」

「領導來了,乾乾活兒,剩下的時間全是家長里短。」

「還有啊,就是什麼都比,從房子車子比到老公孩子。」

她說,「我真的好累,想辭職。」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另外一個朋友,在歐洲公司上班,我問他,老闆凶不凶,同事好不好。

他是這麼說的:「上司沒怎麼有架子,工作之餘會經常跟你開開玩笑,誇你今天穿的衣服或鞋子好看。」

「同事之間也比較融洽,有什麼忙只要你開口,他有時間一定會幫助你。」

「假期也從來不剋扣你的,我們很少加班,除非到了特別忙的旺季,而且加班費還是雙倍或三倍工資。」

聽完之後,我也沉默了許久。

歐洲人確實是挺「傻」也挺懶的,懶到懶得去玩兒心眼兒。

如果你幹得好,大家為你鼓掌,如果你有困難,只要你開口,大家會儘可能的幫助你。

並不是說沒有職場的小計謀什麼的,只是跟國內比起來,實在是太小兒科了,大家都顧着做好自己的工作,哪有空去打心裏那點兒「小算盤」呢,於是,在這邊工作也輕鬆不少。

另一個現象,在國內也極為普遍,那就是對女性的性別歧視。

試問,有多少女性為了保住工作而不敢生孩子,又有多少用人單位默默的拒絕剛生孩子的女性呢?

母親,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竟然會在潛移默化里被輕視,這些文化糟粕什麼時候才能被剔除?

女性什麼時候才能有着平等的地位,不得而知。

說到底,成為一位母親,到底有什麼錯呢?

對比起來,國外新生兒母親18周的帶薪產假政策真的不知道要好多少,保障母親們的權益。甚至父親都可以得到兩周的福利補助,用以幫助照顧孩子。

所以,在荷蘭,一個家庭有2-3個孩子特別正常。

另外,在國外大家談生意,一般不吃飯,特別是晚飯。一起吃晚飯是一件特別私人的事情。

普通的商業夥伴所謂的「應酬」無非就是在咖啡店喝喝咖啡或者茶,大家聊聊天,把生意談成了就行了。

而不是像國內,非要搞出一套所謂的「吃請」文化和「酒」文化,生意不一定談成,酒後誤事倒是時常發生,導致一些女性為了避免這類情況而不得不自動放棄一部分的職業選擇。

所以,很明顯的是,人一輩子要工作40-50年,如果可以,你選哪裏?

03

「我也想給我孩子最好的」

每次當我媽勸我回國的時候,我心裏總有個聲音:「媽,我也想像你給我最好的那樣,給我以後的孩子最好的。」

我父母辛苦了大半輩子,攢錢讓我出國,就是想讓我感受一下國外的學習氛圍。是國內的大學不好嗎,其實不然。

只是,很多方面,只有在國外上過學才能體會到罷了。

來這兒上大學才知道很多作業「抄」不得,且不說在這兒被發現抄襲有多麼的嚴重,甚至有可能被開除學籍,就說作業中發散性思維的題目難倒了多少中國留學生。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聽老師和家長的,從「模版」里長大的我們,哪裏還有什麼發散性思維呢。

那被國外大學的老師和同學有意無意的「嫌棄」不會提問,不會發言,課堂上不活躍,也是我們的錯嗎?

其實來之前,以為歐洲的孩子學習生活是比較輕鬆的,畢竟下午三點就放學了,偶爾看到學生放學活蹦亂跳的,也以為國外教育比較放鬆。

但跟很多已經在歐洲待了許多年的長輩聊過之後,我才深刻體會到:這裏的小學、中學、大學教育,也都抓得很緊,壓力絕對不小。

但最大的區別是:歐洲的教育關注的是,給孩子的人生做好足夠儲備,而中國的教育只關注一個高考,卻忽略了孩子整個人生。

這裏的小學是最輕鬆的,孩子開心的玩兒,不帶壓力的學習,潛移默化的學會閱讀和溝通。

中學六年,學校會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給每一個孩子提供不同的課程,從詩詞歌賦到人生哲學,從食品加工到服裝設計,只要你想學,學校儘量滿足你。

找到興趣所在才是重要的,畢竟越早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才能越早的去開始自己的人生啊。

在歐洲,沒有一次考試定人生的說法,你想去考大學就去考,考試成績結合平時成績決定你的學校。

如果,你不想去上大學,想學習一些技能,那高中畢業之後就可以選擇你所喜歡的去學習,沒有人會因為你的職業而去輕視你。

畢竟付出和收穫是成正比的。

如果你是藍領(水管工,電工,建築工等),你的工資會很高,但你也得承受住相應的苦力。

如果你是律師、醫生等職業,你的工資也會很高,但你得經受住無數次的考試和熬夜工作。

沒有一個職業是輕鬆的,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

而我們,中國的學生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聽着「高考決定命運」和「不好好學習就去掃馬路」這種話成長起來的。可環衛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師啊。

而經歷過高考的我們,深知高考的壓力,那不是一個人的壓力,而是一家人的壓力,有的孩子甚至背負上改變整個家庭命運的責任。

在中國上學的孩子,我們辛苦了。

我辛苦夠了,不想讓我的孩子再繼續像我這麼辛苦了。

正是因為不想讓我的孩子在不該承受那麼大壓力的年紀下承受那麼多,也不想他只會學習而缺少了自理能力和生活中該有的樂趣,才讓我這麼想移民。

畢竟,讓他享受歐洲的教育和有一個輕鬆愉快的童年乃至一生是我能送給他最好的禮物。

04

「沒有真正的天堂」

當然,歐洲也不是天堂,也有它自己存在的問題。

和國內一樣,華人畢業生也存在找不到合適工作的情況,華人老闆肆意剋扣留學生工資,在華人公司打工實習期沒有工資,很多留學生打黑工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其實就一句話,學會保護好自己的利益。

再者,由於醫療體制和國內不同,醫生常常忙不過來,所以看病也分輕重緩急,就比如你要是肚子疼,只要不妨礙到生命,通常都要等很久才會得到診治。

所以,這裏沒有真正的「急診」。

同時,歐洲20-35歲的年輕人對生活太隨意,由於沒有經歷過什麼坎坷,缺少吃苦奮鬥的精神也是存在的。

畢竟大環境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也沒有什麼很高的要求,懂得享受生活就行了。

隨之而來的就是,他們也並不會攢錢,很少為以後打算,這就是國家強制養老金只能65歲之後才能使用的原因了。

通常情況下他們掙了錢就會全部花完,買點奢侈品,吃點好吃的,喝點好酒,度個假也就花完了。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享受生活才是人生第一要義。

而我們這一代人,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受過一家人的獨寵,也經歷過沒有兄弟姐妹的孤獨,在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這幾年成長起來,見識了太多的經濟起伏和政策改革,也見證了許多新科技的誕生。

既懂得花錢享受人生,也懂得節約以規劃人生。

我們這一代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其實在哪兒生活都有利有弊,重要的是你怎麼去權衡,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

不管在哪裏,都要明確自己生活的目標和方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輕易的跟隨別人,也不輕易的放縱自己,自由的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希望所有努力的人都有所得。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美移移民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06/1986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