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2024台灣大選:台商「B計劃」佈局全球,免受北京市場「武器化」影響

隨着台灣2024總統大選逼近,中國陸續推出惠台政策,受到台商普遍的歡迎,也被視為間接為親中的國民黨籍(藍)候選人助選。不過,台商深知,中國為了以商逼政,在民進黨(綠)主政八年內,也常祭出經貿反制措施,貿易武器化的結果讓台商首當其衝成為兩岸「不對稱貿易戰」下的受害者。因此,為了避開台灣藍綠執政及近年美中大國博弈的干擾,多數台商告訴美國之音,他們已啟動「B計劃」,除工廠多元化外,也佈局全球出口市場,不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甚至積極扮演美中供應供應鏈整合的要角,將地緣危機化為商機。

台灣基隆市的基隆港集裝箱碼頭。(2023年10月31日)

中國福建省11月27日再頒佈15項惠台新政,其中包括台胞證由專人「快遞到府」的親民措施,這是北京繼9月發佈有關支持福建省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22項惠台措施後,再出新招,普遍受到台商的歡迎,但也被部分台灣輿論視為是「統戰」或幫藍營候選人拉攏人心和選票的工具。

部分台商不諱言,台灣明年若政黨輪替,由藍營總統重新執政,兩岸經貿關係可望回暖,但他們也說,台商近幾年夾在美中貿易戰中,已逐步降低對中國製造和出口的依賴,就算民進黨繼續執政,引來中國的貿易抵制,對已走向全球的台商來說,受到的衝擊也應有限。

台商:國民黨執政有望續簽服貿和貨貿協議

資料照:台灣學生舉行集會紀念反服貿協議的學運太陽花運動兩周年。(2015年3月18日)

在台北的五金貿易公司總經理呂素芬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她看好藍營勝選後的兩岸經貿前景,雖然已執政8年的綠營若再繼續執政,中國也不會收回《兩岸經合架構協議》下已經讓利的早收清單。

《兩岸經合架構協議》是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於2010年與中國簽訂的貿易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兩岸後續應針對深化服務業和貨品往來簽訂《海峽兩岸服務貿易(服貿)協議》和《海峽兩岸貨品貿易(貨貿)協議》,但基於台灣社會對向中國大幅開放市場的疑慮及2014年爆發「太陽花學運」的杯葛,兩項協議未能完成立法,並自2016年民進黨政府主政後就被擱置至今。

呂素芬說:「藍營拿到執政權的話,我相信,可能可以續簽服貿(協議)跟貨貿(協議),因為卡關了,ECFA(《兩岸經合架構協議》)只有早收清單而已。」

不過,呂素芬也說,就算民進黨繼續執政,中國市場較難經營了,台商的韌性很高,也有能力開發中國以外的市場,如銷往東南亞國家或印度。只不過,像越南和泰國等新興市場雖臻成熟,但人口少,消費力落後中國,而印度雖有人口紅利,但其消費力和經濟發展程度也仍不及中國。

呂素芬說:「台灣人說的『這池沒魚就去別的池子找',就是說,這個池塘沒有水、沒有魚,我們就到別的池塘去找。所以世界這麼大、這麼多國家,我們(台商)哪個地方都可以去。所以,其實我們做生意人,真地是比較不擔心這一個方面(藍綠執政)的問題。」

呂素芬的公司在中國設廠製造,其五金製品多銷往歐洲市場,因此,中國供應鏈斷鏈或原料短缺對她公司的影響遠高於兩岸政治對立或台灣藍綠執政的干擾。不過她說,中國五金製造的價格競爭力仍強,很難被取代,台商只要轉往中國以外的地方設廠,製造成本至少多兩成。

至於兩岸五金業者的競爭態勢,她說,美中貿易戰2018年開打後,其他台灣五金同行業者受惠於轉單效應,訂單反而增多,因為美國對華加征最高25%的進口貨物關稅後,中國五金製品隨即喪失價格競爭力,美國買家轉向台灣下單,台灣廠商反成大國地緣角力的受益者。

中美夾縫中突圍 台灣具供應鏈整合優勢

美中角力加劇了兩大強權間的緊張關係和經貿往來,加上台灣多站隊美國,也間接導致兩岸關係惡化。但位於台南的汽車零配件外銷公司總經理特助王紹棋說,即便地緣政治環境不利,只要消費者的需求不減,台商多能在夾縫中找到商機。

王紹棋告訴美國之音:「需求不會因為國家對立就減少,這時候要看需求面跟供給面怎麼變化,台灣的角色就是在這供需之間取得一個別人不能取代的地位。雖然說這(美對中國貨品加征的)25%關稅,把他們的整個(中國)市場封起來了,可是那一扇門,其實我覺得是往台灣開。」

王紹棋說,台商的優勢是高品質精密加工,且多是值得信賴的商業夥伴,這樣的競爭力反而因中美貿易戰而受到凸顯和重視,因此,台灣只要握機會優化產品質量和品項,就能加大歐美市場客戶粘着度。

他還說,美資撤出中國不代表放棄中國市場,台商應利用地理和中文優勢,幫國際客戶整合供應鏈,例如,協助美國客戶從中國採購原料,也將自己的定位從代工製造提升至需求和供應鏈整合者的角色。

他說,台灣一度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只要中國一反制,如農產品出口或在華產線就遭殃。台商「只看向西邊」的結果輕忽了全球佈局,因此錯失歐、美、日等其他國家更多元、需求更多、利潤更高的市場。

王紹棋說,台灣是資源有限的小國,被迫在大國間選邊站並非上策,相反地,若能在大國的供需博弈間找到定位,就較不易受到國際政治或藍綠執政的衝擊。

北京「貿易武器化」 台商全球佈局「B計劃」

受地緣政治的影響,台灣對美、中兩國的出口已有所消長。根據台灣財政部7月發佈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台灣對美國出口占外銷總額的16.1%,創近20年的同期新高;而對中國出口(含香港)的佔比則是跌至35.5%,也是近20年同期新低。

台灣財政部2022年的統計顯示,台灣10年來對中國的出口比重維持在40%左右,於2020年達43.9%的歷史高點。中國雖仍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但台灣2022年對東協、美國、日本的出口佔比分別達16.8%、15.7%和7%,皆為近年新高,代表出口漸往全球佈局。

隨着台灣民進黨政府越來越親美,北京近年將市場「武器化」,企圖以商逼政。例如,中國商務部10月9日公告,對台灣2509項商品的貿易壁壘調查將展延至明年1月12日,也就是台灣總統大選投票日前夕,被台灣輿論視有影響選情之嫌。北京甚至揚言,未來將終止《兩岸經合架構協議》的早收清單,取消對台灣紡織、石化和汽車零組件等539項產品的關稅減免。

對此,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11月28日率先喊出,他若當選,將全面啟動《兩岸經合架構協議》協商,並大幅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就業等親中政策。

不過,在葡萄牙開設投資移民顧問公司的台灣青商會會長陳妍表示,台海緊張局勢已催化台商啟動全球佈局的「B計劃」,越來越多台灣的新創公司和尋求數位轉型的傳統產業開始向海外發展,就是擔心台海關係再生變,將資金和研發中心移往海外,買個雙重保障。

陳妍分析,過去台商基於廉價勞力和語言優勢大舉西進中國,輕忽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的問題,但新一代台商危機意識較高,凡涉及研發、專利和食品配方等產業,已傾向將研發中心設在歐洲或新加坡等其他國家。

陳妍告訴美國之音:「如果去中國會擔心技術被取代、或者被抄襲,我覺得,蠻多新一代的人會去預防這件事情,所以有些新創公司不會把主力放在中國的市場。」

陳妍說,如果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或趨和平穩定,中國也會對台資重啟經貿大門,其中低成本、賺快錢的產業,如成衣製造,中國市場龐大仍具吸引力,但技術門檻低、易被複製的產業在中國很難存活。但若民進黨贏得大選,施政主軸將是「讓世界看到台灣」,也會提供台商資源,在大型國際會議或展覽曝光台灣品牌,着眼的將是更大的全球市場。她說,身為海外台商,沒有政治立場,不論哪一黨執政,只要有錢賺,都是發展出路。

台商遷徙不可逆 新地緣經濟

在阿爾及利亞的瑪吉斯輪胎經銷商西奎爾國際公司(Sequoi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總經理吳孟宗也觀察到地緣政治造就的全球商機,因為台商「工廠世界化、產地多元化」的遷徙趨勢已不可逆。

吳孟宗也是非洲台商總會榮譽總會長,他告訴美國之音:「我們不要只做適合中國市場的東西,其實我們可以做全世界要的東西。我們(台商)習慣是自由化的經濟,而不是一種計劃性的、或者是(中國)政府決定性的一種經濟。與其讓它(中國)讓利,倒不如說,我們把我們的產品多元化。」

吳孟宗說,中國近幾年製造成本提高,導致不少產業外移,已漸失外資青睞。而台商產線國際化已趨成熟,以球鞋、紡織品為例,台商在越南、印尼和非洲各國設廠製造,已找到替代的供應鏈,讓很多隱形冠軍型的台商仍在各行各業主掌話語權。

他還說,台灣下一屆政府無論那一黨執政,都無法改變中國武斷的決策模式,也須將台灣的「國家安全」置於優先地位,因此,國民黨不能只追求中國惠台的蠅頭小利,而民進黨也會在夾縫中開展全球經貿。

面對台海可能爆發的衝突,吳孟宗呼籲台商做好金融避險,以防資金斷鏈,也呼籲台灣朝金融中心的目標發展,開放金融業並引進全球資金,就可有效降低市場風險。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04/198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