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就知道欺負領導不懂業務

作者:

今人以錢塘江潮水為一道美景,雖然我每次去杭州都沒見過,但是經常能在網上欣賞到江潮洶湧的小視頻。不過,在古代,錢塘江潮除了是一道景色之外,還是一個禍害,因為每年都會毀壞土石結構的江堤,傷害到沿岸的農田和屋舍。

而正因為如此,杭州人想了很多辦法來降低江潮的破壞性。

比如五代時期的吳越國,老錢家吸取了多年的抗洪經驗,在錢塘江的石堤外樹立了十多行的大木,名為「滉柱」。

這個設施,放到今天來說就叫「防波堤」,目的就是破壞波浪的完整性,減小它對江岸的衝擊力,現在大傢伙兒去海邊,還能看見類似的設施,只不過是用鋼筋混凝土鑄造的。

這些大木樹立以後,一直在水裏發揮了百餘年的作用,直到宋仁宗寶元、康定年間,河邊的水工開始動起了歪心思。他們覺得,很久沒有大修江堤了,就這麼零敲碎打地掙點錢,實在是辛苦,不如玩個大的。

於是,他們托人去給杭州知州獻計,說江里這麼多巨木,放在這裏實在是太可惜了,不如把它們全部挖出來當木料,換成錢的話,至少可以值幾十萬錢。

知州不懂業務,一聽說這裏可以白撿幾十萬錢,當即興高采烈地同意了。

結果水工將這些巨木全部挖出來之後,知州發現它們在水裏泡了百多年,全部都腐朽不可用了。

不但這幾十萬錢沒撈着,失去了緩衝的江潮開始瘋狂肆虐,不斷地衝擊錢塘江邊的石堤,從此以後石堤年年毀壞,年年大修。想要重新埋滉柱,既沒有這麼多的原材料,也沒有那麼大的工程能力和經濟實力——當初老錢家好歹也是舉全國之力來乾的這件事。

從此以後,錢塘江兩岸就只有水工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其他百姓被江潮折磨得苦不堪言。

這位知州叫什麼名字呢?作者沈括沒寫,但是非常遺憾的是,兄弟我在《續資治通鑑長編》裏面查到了,這人叫司馬池,大名鼎鼎的司馬光的老爹。

我可算是明白,沈括為什麼不寫了。

幾年之後,到慶曆年間,水患一直沒有得到革除,杭州的各個衙門只能各自為政查漏補缺。

這時候,兩浙(浙東浙西)轉運使是杜杞,他負責的浙江稅場年年都被潮水侵蝕,於是有幕僚給他說,可以在稅場和錢塘江之間,再修築一個月堤來保護主堤,這樣潮水經過月堤的緩衝以後,勢頭就會大大減弱,稅場也就再也不會遭到水患了。

杜杞覺得這個辦法可行,便召集水工來商量。

但是一個老水工開始使壞,他悄悄地把水工們召集起來,給他們說:「要是修築了月堤,水患沒了,今後咱們每年的固定收入就沒了。」

水工們立刻醒悟過來,想方設法在杜杞這裏去遊說修月堤的危害,杜杞也不懂業務,聽水工們異口同聲地說又費錢又無效,於是就踩了個剎車,把修月堤的事情停了下來。

於是,稅場只能年復一年地跟江潮戰鬥,每年耗費錢財無數。

這件事情一直拖了四十來年,到了神宗朝末年、哲宗朝初年,才重新修築了月堤,這才將水患降低了不少。

然而效果比起當初被司馬池拆掉的滉柱,還是差了不少。

2023-11-15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讀宋史的趙大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24/1981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