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胡平:為什麼911後劫機事件驟然劇降?

作者:
因為地面安檢不足以防止恐怖襲擊,機組人員(乃至乘客)就構成了防止恐怖襲擊的最後一道防線。911後更重大的改革是,給機組人員必要的裝備,對機組人員進行反恐培訓,包括且不限於如何識別與處置可疑人員、發生襲擊或劫機事件後如何應對以及相應的應急預案。美國還成立了專門的航空乘警部門。航空乘警攜帶手槍和電子槍,假扮成普通乘客混跡在飛機上,在遇到重大情況時亮明身份執法。

你注意到了嗎?911之後,劫持客機事件驟然劇降。

我在911發生後的當時曾經預測到這一點:

「劫機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在劫者和被劫者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信任(!),一種如履薄冰的信任,細若遊絲的信任,但畢竟不失為一種信任:

被劫者多少總還相信,劫者只是把他們當作人質,而不是打定主意要他們當炸彈;劫者則相信被劫者有這份相信,所以才會接受他們的擺佈,而不是不顧一切地和他們拼命;各國政府也僅僅是相信被劫者的生命有可能保全,所以才要求機組人員不必與劫機者作殊死鬥爭。

然而,911事件摧毀了這種相互信任:

一旦被劫者強烈地擔心,他們不是會當作人質而是會當作炸彈,他們還會聽任擺佈坐以待斃嗎?

一旦各國政府強烈地擔心,不僅機上幾十人上百人的生命難以保全,而且還可能對地面上幾千人上萬人的生命造成重大傷害,他們不得不要求機組人員攜帶必要的裝備,不顧危險地去搏鬥,無論如何決不能讓劫機者得逞;迫不得已時,政府甚至不排除下令用炮彈把被劫的飛機擊落。

新的劫機行為摧毀了舊式劫機行為賴以存在的各方互動心理,由此產生出新的心理預期與反應方式。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本來只打算進行舊式劫機行為的恐怖分子們怎麼辦呢?他們發現他們已經不可能使別人把他們和新的恐怖分子區分開來了。如果他們只抱有舊式劫機的動機和目的,他們唯有放棄。

那麼,這種新式劫機行為又有多高的可重複性呢?幾乎為零。有了這次刻骨銘心的經驗,任何劫機行為都會導致不惜同歸於盡的反抗,除非劫機者本來就是想造成一次空難,否則,他們的目的決不可能實現。

這樣說來,恐怕以後不會再有劫機事件了,除非空難。」

—(引自胡平《文明與野蠻之戰》2001年9月)

911後,航空業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首先,各國政府都花費巨資,建立起非常嚴格的機場安檢系統。以美國為例。在「9.11」發生之後的三個月,與國土安全部一起成立的交通安全局(TSA)開始負責美國全境公共交通的安全事宜,其重點就是機場的安檢工作,對每一名旅客及其行李進行安檢。

但是機場安檢不可能萬無一失。在2015年國土安全部對TSA安檢的暗訪中,七十餘項暗訪檢查條目的通過率「高達」5%。暗訪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爆炸物及槍支等,僅有幾次被TSA安檢人員成功發現。

因為地面安檢不足以防止恐怖襲擊,機組人員(乃至乘客)就構成了防止恐怖襲擊的最後一道防線。911後更重大的改革是,給機組人員必要的裝備,對機組人員進行反恐培訓,包括且不限於如何識別與處置可疑人員、發生襲擊或劫機事件後如何應對以及相應的應急預案。美國還成立了專門的航空乘警部門。航空乘警攜帶手槍和電子槍,假扮成普通乘客混跡在飛機上,在遇到重大情況時亮明身份執法。

與此同時,重大活動的安保工作也把防止911式恐怖襲擊納入了考量範圍之內。例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東道主國家都在奧運場館附近部署近程防空系統以作為最後一道防線。這種專門針對民航機的硬殺傷防範措施在「9.11」事件之前是極為少見的,而「9.11」事件之後已經成了例如奧運會這種世界級重大活動的標配並習以為常。

正因為採取了上述一系列重大措施,911後劫機事件驟然劇降。以美國為例。自911至今22年來,美國本土再沒有發生一起成功的針對客機的恐怖襲擊或者劫持事件。

不是說這20年來沒出過事,但都被迅速解決了。2001年12月22日,英國恐怖分子理查德·雷德的鞋底內裝有炸藥,在911剛發生三個月之後的高壓時期依然成功混上美航63航班,在準備引爆鞋底炸彈以炸毀飛機時被機組成員及時制服。如果說2001年12月美國的航空安檢體系尚未建立完成,那2009年12月25日美國西北航炸彈事件發生時美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安檢體系,卻依然沒有阻止恐怖分子將炸藥裝在內褲裏帶上飛機就引爆。所幸這次襲擊所使用的自製炸藥威力過小,引爆後僅炸傷了恐怖分子且被立即制服,並沒有造成嚴重後果。

不難看出,上述這兩起未遂事件都不是把乘客當人質也不是把乘客當炸彈,而是蓄意製造空難。這就是我早先說的,911後將不會再有劫機,除非空難。其他國家911後發生過好幾起空難,有幾起查明是駕駛員作案,還有些空難至今未查明原因。

911後,為了航空安全,我們已經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價,包括:機場安檢(設備、人工,還有乘客的時間),攜帶裝備的接受過反恐訓練的機組人員和乘警,還有地面的防空系統。如此沉重的代價並不是一次付清,而是在不斷付出,繼續付出,無限期的繼續付出,不知道哪一天可以結束。

911後在航空安全上的一系列改變,核心的一點是:乘客的生命安全不再優先。

911前之所以有那麼多劫機事件,就因為劫機者吃定了人們——航空公司和有關政府——都會把飛機上的乘客的生命安全置於首位,投鼠忌器,不敢對他們動手,因此不得不對他們讓步,這樣他們就得逞了。可是911後,情況大變。911後對劫機零容忍,對劫機者就是不讓步,機組人員被要求不顧風險地和劫機者搏鬥,哪怕機毀人亡,包括飛機上的乘客全死掉也在所不惜。這樣一來,劫機就毫無意義了。畢竟,劫機只是手段,目的是迫使對方讓步。如果手段註定了不能達到目的,手段就失去了意義,就只好放棄了。這就是為什麼911後劫機事件驟然劇降的原因。

可以想像。如果在911之前有人就對劫機事件提出這樣的應對策略,即,對劫機零容忍,決不讓步,哪怕機會毀人亡,同歸於盡。那一定會被指為冷血而招致強烈的反對。但是911讓人們意識到,還有以劫機為手段,把人質當炸彈,對地標性建築或城市進行恐怖襲擊,從而造成遠比機毀人亡更可怕後果的這種危險。為了防止這種更大的傷害,人們不得不一改過去以乘客生命為優先、向劫機者讓步的做法,改為以消滅劫機者為優先,而以乘客生命安全為其次。

這種改變看上去確實很冷血,但實在是迫不得已,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弔詭的是,這種貌似冷血的改變的結果,不但最大限度的防止了911式劫機,而且也最大限度的防止了老式的劫機,更好的保護了乘客的生命安全。

這場博弈的內在邏輯,值得我們思之再三。

2023-11-14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光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21/1980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