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顏寶剛:財金官員的「計錯數」:大意錯估還是刻意誤導市民?

作者:
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過去都有「居安思危」及「開誠佈公」的紀錄,但陳茂波近幾年的預算案不單有傾向誇大政府財政狀況以至經濟表現,而且面對實際情況不似預期,卻「狡辯」稱現在樓市同經濟只是面對周期性低潮,而不願承認本港經濟已出現結構性問題,甚至連拖累香港經濟的最大原因、即內地經濟失速及債務危機完全避談,甚至反過來只向市民及商界「說好中國故事」,並繼續豪花數千億放到與內地對接的北部都會區,這根本就是徹底誤導市民、商界及投資者。

施政報告剛宣讀完,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又已定於明年二月二十八日公佈,這將是陳茂波擔任財政司司長以來,第八份的預算案。翻查過去七份預算案,可以粗略分為兩個階段:2020年前的三份預算案,不論經濟增長預測及財政預算均相對較為精準,誤差幅度較低;但在2020年後的四份預算案,卻有一個趨勢,就是結果均嚴重偏離本來的預測,當中更似有刻意誇大經濟增長預測,同時制定較低的赤字預算。但結果是香港回歸以來最嚴重的兩次財政赤字,均出現在陳茂波手上,到今年情況亦不例外,不論經濟增長預測還是財赤,陳茂波都已承認低估了問題,那不禁要問財政司一句:「計錯數」是大意錯估還是有意誤導市民?

上周政府公佈了「三條數」,分別是第三季GDP,截至九月底財政儲備,以及第三季負資產宗數。其實三項數據宜一齊解讀:經濟增速轉弱,去年第三季的低基數效應未能轉化為理想的經濟增長,當中內部消費出現了嚴重失速,原因正是股市樓市大幅下跌,財富效應蒸發影響了購買力;而負資產宗數回升至過萬宗就是樓市轉勢的必然結果。

我認為當中最值得留意,是政府的財政狀況,今個財政年度首6個月、即4月至9月的財務狀況,財政儲備跌至6571億元,是10年內首次有半年結算跌破7000億元儲備水平;上半年度錄得綜合赤字1777億元,雖則較去年同期少近三成,但其中已計入發行的綠色債券所得收入466億元(借來的未來始終要還),如果扣除赤字更會突破2200億,數字上已直迫2020-21年度2325億的財赤新高。

在前財爺梁錦松年代,已為政府財政儲備定下一個「不成文」的安全水平,即使在最壞情況下政府完全沒有收入,儲備仍可以維持最少十二個月政府的開支。按陳茂波原來的預算案預測,到明年三月底財政儲備仍可達到8173億元,跌至僅維持十二個月的開支水平。

但以半年結計算,財政儲備已跌至6500億水平,換言之僅足夠政府開支不足十個月,這又是創下香港回歸以來最低水平。倘與2017-18年度陳茂波剛接任時比較,當時儲備是逾一萬一千億元,明顯已大幅縮水逾四成,而儲備相當於政府開支更是誇張地由28個月大跌至目前不足十個月水平。

必須承認回歸以來,歷任財政司錯估財政狀況以至經濟表現經常發生,由梁錦松、唐英年、曾俊華以至陳茂波都有同類紀錄,你可以說是經濟環境變化大,加上香港屬細少經濟體系,容易受外圍因素影響,同時近年地緣政治衝突經常引發政經環境大變,令每一年的財政及經濟預測均面對巨大變數,因此歷任財爺錯估形勢也是非戰之罪。

不過我想指出,陳茂波在2017年上任財政司後,首三年的預算案作出的預測仍是「有規有矩」,即使像第一年的財政預算,本來預計只有163億盈餘,但最終因為經濟好轉及賣地理想(當時是樓市高峰,單計賣地收入就有1600億),因此最終盈餘達1489億元,是原來預測的八倍,但這個只是一個「Happy Problem」,低估了盈餘不會構成問題;而之後兩年的預算案,推算亦是相對準確,差距只有二百億元左右,明顯見到是陳茂波吸收了首年的經驗,在制定預算案已經拿捏得較為精確。

同一時間,陳茂波首兩年的財政預算,對翌年的經濟預測,亦相對屬於「射程」範圍,實際經濟表現均貼近預測的上限或下限,差距少於一個百分點。到2019年經濟表現開始偏離,但大家明白當年有社會運動,引發的經濟突然下滑只能說是意料之外。

但在2020年之後,陳茂波在制定預算案時,就有明顯偏離實際情況趨勢,例如2020-21年度,當時社會上已爆發首波疫情,陳茂波亦在預算案中表明:「防疫抗疫,運用資源減輕企業和市民的壓力,成為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這表明政府已知悉疫情會打擊經濟,但當年預算案在作出經濟預測時,仍然不設實際地估計全年經濟會介乎-1.5%至正增長0.5%,但最終全年經濟表現卻是倒退-6.5%,是回歸以來最深度衰退。同一時間,即使預算已提出近千四億元的赤字預算,但最終「埋單」仍超近一倍,達到破紀錄的2300億赤字,我不禁會問為何會出現如此巨大偏差?這是出於大意錯誤估算,還是當中有政治考慮?

錯誤犯了一次情有可原,但第二次重犯就不禁令人質疑動機。結果類似情況在2022-23年度是「翻版」出現,上年的經濟預測樂觀地以為經濟可以有2.0-3.5%的增長,但結果卻是負3.5%,經濟更是連續四季步入負增長,陷入深度衰退。至於當年的財政預算,亦只是預測有563億赤字,但最終卻有近千四億元的赤字預算,是回歸以來第二高水平,僅次於2020-21年度。

而最不尋常是今年度的財政預算,正如我在今年二月時候在財政預算案公佈時候指出,陳茂波在制定預算案時其中一個核心思想是香港全年可以有「追趕式增長」,因此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於3.5-5.5%,但這根本是建基於「空中樓閣」,即使年中修訂一次仍維持在4-5%的高增長水平,當時陳茂波及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更是振振有詞向外國投資者稱經濟增長可以超越政府預測的上限,是完全無視通關以來的經濟復甦不似預期及高息環境。

同時陳茂波更將未來四年中期經濟預測由3%上調至3.7%,為回歸以來次高,亦是陳茂波上任以來「最進取」的預測,這顯然就是刻意誇大經濟增長預測,特別是中期增長是計算未來幾年財政預算重要的預測工具,那麼就有大條道理將2024-25年度以後的財政預算,由赤字變回盈餘,甚至到2027-28年度,可以達到有千億盈餘,條數幾好睇?

以往數任的財政司,在公共財政管理即使不是「盡善盡美」,但每每均有建樹:梁錦松年代面對長達五年通縮期率先採取緊縮政策,包括向公務員「開刀」減薪;唐英年儘管經濟在自由行帶動下大幅反彈,政府亦開展了開徵銷售稅的諮詢,是「居安思危」的表現;而被外界批評為「守財奴」的曾俊華,亦為了嚴格控制時任特首梁振英的巨額政府經常開支,破格成立表明未來十年都不可以動用的「未來基金」,為香港投資未來。

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過去都有「居安思危」及「開誠佈公」的紀錄,但陳茂波近幾年的預算案不單有傾向誇大政府財政狀況以至經濟表現,而且面對實際情況不似預期,卻「狡辯」稱現在樓市同經濟只是面對周期性低潮,而不願承認本港經濟已出現結構性問題,甚至連拖累香港經濟的最大原因、即內地經濟失速及債務危機完全避談,甚至反過來只向市民及商界「說好中國故事」,並繼續豪花數千億放到與內地對接的北部都會區,這根本就是徹底誤導市民、商界及投資者,是將政治考慮凌駕了經濟及財政管理,我認為已經是嚴重失職。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07/197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