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緒平和,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前段時間,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
「父母情商低會給後代帶來多大的影響?」
網友@嶝林洋的回答實在是太扎心了,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最後他說:
「我已經選擇永久對父母關閉自己的內心世界。
父母盡職盡責地撫養了我,但是他們日復一日無意中的言語損耗,在我童年和少年的內心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形空洞。」
嶝林洋的回答如此戳心,大牴觸動了「打壓式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寫道: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有高情商的父母,才會有高情商的孩子。
父母情商低,則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刻的負面影響。
01
好好說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高情商的父母,都是相似的;低情商的父母,卻各有各的風格。
明明是該鼓勵孩子的時候,一張口全是否定和貶損。
明明是關心孩子的時候,卻先用責備的語言一通怒吼。
明明可以平和講述,卻總是用反問句來回答問題。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裏寫道: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於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這讓我想起,英國老牌心理療愈讀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裏的蛤蟆先生。
他平時愛笑愛鬧,有一天突然抑鬱了。
在10次的心理諮詢中,蛤蟆在諮詢師蒼鷺的帶領下,終於找到了原因。
這一切都源於他的童年經歷,他的心裏還住着「挑剔型父母」,總是審判他、懲罰他。
蛤蟆先生的童年很孤獨,他從來沒有感受到家人的認同,連擁抱都少得可憐。
當諮詢師蒼鷺問他:「你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
蛤蟆毫不猶豫地回答:
「嚴厲而正直。他總是為這為那訓斥我。他會用非常不滿的眼神看着我並叫我的大名說:西奧菲勒斯,要我說多少遍?不准這麼做!」
慢慢地,蛤蟆先生也會認為,父親永遠是對的,而自己永遠是錯的。
似乎這樣想,大人的訓斥就變得合理。
他逐漸養成了討好型性格,但總覺得自己沒有達到父親的高要求,而且永遠也達不到。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成長需要的是正面管教。
當我們動不動給孩子貼標籤,大吼大叫甚至進行「人身攻擊」。
當孩子真的遇到大麻煩、大委屈的時候,怎麼可能第一時間想到跟父母說呢?
明明彼此之間有愛,偏偏就是要把對方推開,我相信這不是父母的初心。
最好的養育,就是和孩子好好說話。
那些在「好好說話」語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也會因為善於溝通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南風效應。
它來自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讓路上的行人脫掉外套。
北風認為,只要風力足夠強勁,就能吹掉行人的外套。它越吹越猛,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反而把外套裹得緊緊的。
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很暖和,便主動脫了外套。
北風固然兇猛,但結果事與願違;南風雖然徐徐,卻往往事半功倍。
南風之所以能贏,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求,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
父母教育孩子同樣如此,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用和善且堅定的方式跟他們相處。
才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達到春風化雨的境界。
02
管理情緒,是高情商父母的必修課。
近年來,在家長圈非常流行一個詞彙:恐輔症。
如果好好說話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那麼情緒穩定的父母,則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但現實情況是,許多父母面對生活與帶娃的多重壓力,情緒就像火山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噴涌而出。
孩子拖延賴床時,你會不會暴跳如雷?
孩子當面頂嘴時,你想不想直接上手?
孩子不認真寫作業時,你是不是血壓飆升?
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
最近,上海就有一位家長因孩子作業做得不理想,他氣的捶牆,沒想到把手掌捶骨折了。
這種因捨不得打孩子而自己發泄情緒的辛酸經歷,讓很多家長深有共鳴。
更有極端的父母,選擇了最差的方法——恐嚇式教育。
之前有一則讓人震驚的新聞:女兒不認真學習被媽媽拖進大海。
起因是女兒上網課期間不聽話,媽媽一時想不開,氣勢洶洶拽着10歲女兒往海里走,決定「嚇唬嚇唬」孩子。
當時海邊的風浪很大,眼看着腳下的海水越來越深,女兒大聲哭鬧並瘋狂掙扎,可旁邊被情緒控制的媽媽絲毫不為所動。
所幸路人及時報警,民警及時趕到才挽救了這場悲劇。
很多網友表示自己小時候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指責這位媽媽的行為過於極端。
我的第一反應是心疼這個小女孩,孩子究竟犯了什麼天大的錯誤,以至於要在孩子心中植下可能會伴隨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這樣過激的懲罰不僅本末倒置,也違背了教育孩子的初衷。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在《高情商養育》這本書中指出:
「教育孩子,就是首先從提高父母的情商開始。控制自己的壞情緒,傾聽和覺察孩子的情緒,將我們的愛表達成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和行動。」
父母在孩子面前情緒崩潰或道德綁架,以讓孩子背負內疚感,這對孩子的精神傷害是巨大的。
在父母的態度里,孩子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情緒控制和管理能力。
高情商的父母,不僅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還能疏導孩子的情緒。
只有接納他們的情緒,尊重他們的想法,照顧他們需求,才會讓孩子在智育的發展中讓情商也慢慢成長。
03
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裏面有一句話: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因此,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首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很多父母一有時間就躺着刷手機,卻成天抱怨孩子不愛學習,沒有別人家的小孩優秀。
現實卻是,想要有個「別人家的孩子」,你得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父母的以身作則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宋靄齡,宋美齡,宋慶齡是20世紀中國無法超越的「宋氏三姐妹」。
她們各個出類拔萃,和父母的言傳身教密不可分。
父親宋耀如曾說:
「只要一百個孩子有一個成為超人式的偉大人才,中國就有四百萬超人,害怕不能得救?
現在中國大多數家長還不能全心全意培養子女,我要敢於為天下先。」
深受西方先進思想影響的他,不僅注重孩子的學習教育,還刻意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
宋耀如在自己親自設計的房屋後面開闢了菜園,以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理,讓她們過着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他認為,尊重孩子的天性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無論工作如何繁忙,疲憊不堪,宋耀如一回到家總是和孩子們打成一片,陪他們一起做遊戲或講故事。
同時,他還固定在周末舉辦家庭晚會。由母親負責彈奏鋼琴,父親則隨着琴聲引吭高歌。
這些童年經歷,既培養了她們的藝術才華,也讓她們在公共場合展現出言談得體的真名媛風範。
母親倪桂珍,被稱為「民國最厲害的丈母娘」。
她崇尚平等與尊重,一生樂善好施,用自身行動告訴孩子要用真誠和善意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女兒們視母親為榜樣,當然也會像她一樣,很早就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後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作為女兒,她們曾仰望她、效仿她,終生敬愛她,而最終超越了她。
真正好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從來不是物質的富足,而在於父母的以身作則。
你好了,孩子才會好;你好了,一切都會好起來。
04
這是一個育兒最好的時代,因為資訊獲取便捷,學習方式多樣。
這也是一個育兒不那麼好的時代,因為育兒焦慮被過度放大。
如何不被時代拋棄,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好好說話,用鼓勵的語言讓孩子感受愛;
管理情緒,用溫柔的態度教導孩子方法;
以身作則,用堅定的執行力督促孩子行動。
我們無法選擇在一個完美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但是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