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能量與財富的深度關係

財富與能量是成正比的,人心越平和、通達,能量越高,吸引力法則,財富自然就會越聚越多。

財富就是外在的「得」,能量是內在的「德」

財富的本質,從低維度來說,是認知變現,而從高維度來說,就是福報變現。

你有多大的能量,就有多少錢財流過你的生命場能空間,只要你還活在貪婪中,財富功課旅行的結果一定是「空/漏」。

地球上沒有貧窮的人,只有貧窮意識創造貧窮幻象!

有些憨厚木納,但是稀里糊塗的聚財,有些才思敏捷但是漏財。

當你關注在怎樣為周圍的人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時,你的財庫就會有大量流水進入,你會充滿活力青春靚麗……

當你不斷的付出錢財而沒有看到其中的能量轉換形態,甚至越來越產生了怨憤委屈不平衡心態時,你的財庫就會出現水道堵塞甚至枯竭,從而容顏衰老頹廢。

當你感覺周圍人都只是在向你索取,而沒有給予回報或者感恩時,你的財庫是緊縮的,從而病態百出華容失色。

當你發現一切磨難都是靈性成長與智慧樹的茁壯過程時,你的財庫池塘就會生出蓮花藕蓬,從而氣色返還青春永駐。

當你把精力開始關注回歸到對更廣大範圍的人創造更好的生命環境時,你的財庫就恢復了往昔涓涓細流與蓮荷錯落有致的風景。

你的容顏,韻味十足的呈現着人性全覺之大美!

財富與生命能量

錢是人的生命能量變現出來的,許多人賺錢,就為了更好地享樂,相當於你把生命能量用來享樂。

其實生命能量可以轉化為智慧,轉為福德留給子孫,可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覺悟。福德看不到,錢看得到,所以被錢給騙了。

你要珍惜你所用的東西。

你所用的,都是你錢財變出來的,或者是你生命能量轉移出來的。

要珍惜,如果你浪費了,就是浪費你的生命能量。所以,無論多有財富,都不應該浪費。

權衡付出與得到

從節約到奢侈,是很容易的。奢侈習慣了,讓你節約,你就很痛苦了。這一點看,為什麼年輕不要發財,你發財了,不懂得節約。

而你用的多,你福報就消耗得多。

所以年輕發財,不一定是什麼好事情。

如果你能賺很多錢,可是仍然能保持合理使用,這要很高的境界了。自己不多花,捐給別人,這境界就了不起了。

這就要心中有道了。

你有道才是尊貴的。

有些人很苦,都把生命能量轉移為錢,再把錢變成享受。轉移的不多時,就用各種技巧來轉移。

但是無論你如何轉移,你要知道,你一個月收入過高,而付出是很少的,這是很不吉祥的。

這說明你都在支出你的福報。

不是你賺來的,而是你命中福報轉移出來的。你看起來錢來得多了,卻不知無形的福報小了。

更多的人生財富在哪裏?

人生財庫存儲的多少,不是銀行賬面餘額的數字與資產評估;家屬關係安好、身心活力充沛、身康體安的人財富自然豐厚富足;

體弱多病,活力不再的人名下縱有億萬銀根也只是財富負值的債欠數字;以下也是人間難得的財富,你想過嗎?

1,健康的身體,

2,慈悲的心腸,

3,智能的頭腦,

4,勤儉的美德,

5,寬廣的胸懷,

6,內心的智能,

7,世間的善緣。

1,健康的身體,

2,慈悲的心腸,

3,智能的頭腦,

4,勤儉的美德,

5,寬廣的胸懷,

6,內心的智能,

7,世間的善緣。

擁有財富,不是想要消費物品,而是想得到慈悲的氣質;擁有財富,不是想買巨廈豪宅,而是想買到平安的居家。

擁有財富,不是想買高官厚祿,而是想去廣結善緣。擁有財富,不是用來滋養享樂,而是長養家人慧命。

天道忌巧

天道忌巧,你只要動個來錢快,這貪念一起來,你無形的福報就開始減少,錢就可以增多了。

不要動巧念,來獲取錢財。我見過有些人,投機取巧,真的發財了。但宇宙有個能量守恆定律,這個發財的方式,其實是把他老年的錢提前變成年輕時來用。

所以他聲音就很不好,不夠結實、沙啞,代表老年福報的空缺。

你要知道,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財,都是你命里轉出來的。

很多人將生命能量轉為錢,結果家庭、兒女、身心健康、智慧都消失了。

錢有了,生命能量卻空了,所以智慧、兒女都一般般了。

這就造成了富不過三代。你錢財是無法留給兒女,但你生命能量,智慧可以留給兒女的。

停止能量的浪費,就是掙錢

我們大部分人都將生命耗費在努力和奮鬥中;努力、奮鬥和抗爭是能量的耗散。

請注意,在你自己裏面觀察它和觀察你周圍的人。

觀察這種能量的浪費和戰爭。

各種觀念、各種想像、意願,不停地回想它們就是一種能量的浪費。

大部分人,在無止境地回想中浪費自己的能量,這都是無形的在損耗福報。

停止浪費自己,開始滋養自己,人,皆有能量。

能量強的,吸引財富的能力就強;能量弱的,吸引財富的能力就弱。

現在越來越相信一件事:

成功是一種能量,不是一種運氣。

所有靠自己成功的人,絕對有常人無法企及的能量場。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驪歌聲聲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15/196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