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吳惠林:第十五章 山難的成本

作者:

(作者提供)

一九八七年底,國立陽明醫學院十三位師生結伴登宜蘭太平山。由於颱風來襲,受困於山上,經過五天四夜才很幸運的在飽受風雨威脅、饑寒交迫下脫險。在慶幸之餘,對於是否應該冷靜的檢討此類事件為何一再重演,也引起重視。

在該事件發生後,雖然也引來一些討論,但大都在如何強化山難搜救資訊與作業系統,以及如何管制危險地區和主張由專業社團帶領等等治標的辦法上着手,並未見有人從根本談起,亦即,未從登山者個人行為的選擇來分析。就我來看,這要靠行為者個人產生自覺而自行約束自己,否則同樣的故事將會一再重演。

由人的選擇切入分析,大體而言,每一個人都在追求自己欲望的滿足,以使「效用」達到極大。而滿足欲望不只來自消費有形的物品,無形的旅遊、訪友,以及登山等等也都可以達到滿足的目的。我們知道,每一個人天生的性格不同,所用以達到滿足的手段也互有差異。就危險程度的愛好而言,彼此有別,有的人喜愛冒險度高的活動,如飆車、賽車、飛車特技、走鋼索等,有的人卻視此類活動為畏途。

在一個自由的社會裏,人人有自由選擇嗜好的權利,但是,這裏牽涉到一個重要的問題,此即「外部效果」的存在,也就是說,你、我、他的某些行為,不但會影響行為者本身,而且會波及他人1。如果是有利的影響,當然是多多益善,若會損及旁人,則問題就來了,而登山以致發生山難,就是屬於後者的行為。

對於登山者本身,登山行為可以鍛煉體魄、可以調劑身心、可以滿足征服欲、可以呼吸新鮮空氣……,這些好處都能增進個人的滿足,這種滿足是旁人無法分享的,只能及於行為者本人。在沒發生事故時,行為者並不會妨礙到別人,但在災難來到時,損人的外部效果就出現了。

首先,登山者的父母及家屬一定會焦慮不安,不只內心的煎熬有害身心,而且尚使他們無心工作,對社會的生產不利。如果登山者是學校的學生,就會累及學校的有關人員。這些都還算是小事,最重要的是,會產生龐大的搜救成本。就以該次的山難為例,根據報導,至少動員了空中警隊的三架直升機,而且不知飛行了多少旅程,警方和林務局更動員了數百人,在惡劣的天候下,翻山越嶺,甚至驚動了事務繁忙的宜蘭縣長。這些有形的成本和可能估計出的無形成本,到底由誰來負擔?由於動員的人力和物力都屬於公家機關,因此,根據合理推斷,是由全體納稅人來擔負的。由大家出錢來為少數人的行為善後,在「公平性」上是說不過去的;而且,如果不是山難事件發生,這些被用掉的資源是不是可供他種更有效率的用途?因此,在「效率」的觀點言,也是有害的。當然,在該次事件中,也有其他的受益者。譬如,電視台和報紙等新聞媒體就有可供報導的刺激事件,因而可以提升收視率;另外,平時不易亮相的原住民青年搜救隊,也有上電視的機會。不過,比起事件發生所產生的成本,這些只及於部分人的好處,也是微不足道的。

仔細估算成本效益

經由這樣的分析,事情就很明顯了,發生山難所產生的成本「應」由登山者支付,這也是另一種方式的「受益者付費」觀念。如果我們目前已經施行這種作法固然好,若尚未實施,就應妥為規劃實施之道。這樣的做法,除了事件之後所產生的額外成本有合理的支付者外,尚能產生事前警惕的防範效果,山難事件發生的概率和次數也得以減低,其中道理需再說明。

我們知道,一個人去做某件事,不管是有意或無意,總會先盤算該事件的得失,在「自願」去做的情況下,事前的預期答案當是「得大於失」。對於登山者而言,若山難的搜救不需支付成本,自然不會有此項成本在其預算中。於是,一方面,去登山的概率會被高估,另方面也會疏忽掉應該更勉力的防止山難的準備工作,因為,反正事件發生後總會有人設法加以救援。

如果山難當事人需付成本,則山難的救助者可以回收成本,甚至有利可得,於是山難救助就可能發展成為一項新興的行業,到時,搜救工作將不再是警方的獨門賠本生意了。就這一點而言,由於台灣的快速經濟成長,對於登山的需求將會提高,這門生意是有厚望的。而且,由於搜救成本昂貴,登山者會在事前盤算:與其事後支付昂貴的成本,不如在事前多花心力作準備工作。於是,天候情報的搜集、登山知識的吸收、各座山特性的了解等等有關的登山資訊都會增加需求。如此一來,不但山難事件的發生次數不會增加,甚或可能減少,而且,各色各樣的登山資訊,以及傳授登山技能的訓練也可能相繼出現,對於就業創造、經濟成長的提升,以及國民福祉的增進都會有所助益。

因此,對於山難成本的收取,不但會降低事前盲目登山的可能,而且有助於降低山難事件的發生。此外,不公平負擔也可免除,並且尚能創造新興行業、提升人民的生活素質。如此「一舉數得」的辦法,是不是應該儘速施行呢?

此處,我們要強調的是,提出收取山難成本的主張,並非就是反對登山,或者限制登山,而是希望借着「應付成本」的收取,使登山者更深思熟慮,免掉意外事件的發生,而使登山者「自願」且「主動」的收斂自己的輕忽行為。這與人為的「管制」或「立法限制」,其間的差別何只以道里計!畢竟,「冒險是有成本存在的」,這個觀念的共識實在是有待建立。

注釋

外部效果或外部性,二十二章將有詳盡討論。

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03/196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