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連旗袍都不准穿了,暴風雨就要來了」

日前全國人大公佈了五個新修法案的徵求意見稿,包括《治安管理處罰法》,該法修訂草案新增了一些條款,其中第三十四條第二款和第三款反響尤其大,遭致普遍且強烈的質疑。

第二款:在公共場所或者強制他人在公共場所穿着、佩戴有損中華民族精神、傷害中華民族感情的服飾、標誌的。

第三款:製作、傳播、宣揚、散佈有損中華民族精神、傷害中華民族感情的物品或者言論的。

按照新增第三十四條的規定,有上述行為者,視情節輕重處5-15日拘留,並處一千至五千元罰款(大意如此,具體規定以原文為準)。

服飾這個東西,自古以來就非常敏感,皇權專制時代尤甚。滿人入關後,漢人如果不及時蓄辮易裝,是有可能要掉腦袋的。晚清某些時候,如果有海歸的「假洋鬼子」膽敢穿西裝招搖過市,搞不好也有可能性命不保。

1949年後,國人穿什麼衣服更是個政治問題,旗人的袍子又不能穿了,西裝更是腐朽的,必須拋棄。發展到文革,全國人民的服飾那簡直是高度統一得登峰造極。文革後期乃至改開之初,稍微有點個性的穿着都會被視為「奇裝異服」加以禁止,連褲腳尺寸小了一點,都躲不過「小將」們鋒利的剪刀。

寫到這兒,又想起了喜歡穿旗袍的張愛玲——恰好今天是她辭世28周年的日子(1995年9月8日逝於洛杉磯)。某種意義上說,她就是緣於「着裝不正確」而遠走美國,客死他鄉的(不過禍兮福兮,要不是因為這個,誰知道她能不能熬過上海的五六十年代呢)。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的張愛玲,30年間目睹了上海所發生的一切,她以為自己永遠不會離開自己所喜歡的這座「東方巴黎」,卻於1952年不得不逃離這座「魔都」。

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說法是,當年的張愛玲因為太愛上海了,所以謝絕了眾人規勸留在上海迎接解放軍,但沒過多久就後悔了。1951年上海召集文藝界人士開會,張愛玲着旗袍盛裝出席,引來周遭側目會後,在新上海主管文化宣傳工作的首長夏衍同志找她談心,說「今後還是變一變裝束吧,你穿中山裝或列寧裝也許會更好看」。

次年即1952年春,張愛玲告訴其弟,「連旗袍都不准穿了,暴風雨就要來了。7月,32歲的張愛玲終於着一身旗袍過境羅湖口岸去到了香江;1955年秋,她又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遠赴美國定居——可見這位張大小姐才是當之無愧的潤界鼻祖啊。

有人感嘆道,張愛玲的清醒和決然,徹底改變了她的後半生,保住了自己的身心自由和高貴人格,保住了她鍾愛一生的旗袍,否則其命運未知...

這個話題,就點到為止吧。還是來聊一聊張愛玲最拿手的小說創作及其作品。

眾所周知,張愛玲有一篇膾炙人口的小說叫「傾城之戀」,它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中如何生存和掙扎的優秀作品——其中那個「城」,不是上海是香港;其中那場「戀」,則發生在1941年底的「香港保衛戰」中。

那年的12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重要事件之一的香港保衛戰,首先在新界爆發,爾後戰火一直向南,掠過九龍,蔓延至港島全境。

上海舊式家庭出身的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又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便拿自己做賭注,遠赴香港,去博取范柳原的愛情,想爭取到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

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已服輸了,但就在范柳原即將離開香港之際,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范柳原折回去保護白流蘇。狂轟濫炸,生死交關,牽絆了范柳原,白流蘇欣喜之中卻不無悲哀……

《傾城之戀》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蘇的愛情故事,可謂有九曲迴腸之纏繞與複雜。他們自然不是當年那種頗為普遍的投身革命或曰救亡運動的英雄人物,但兩人之間的情感經歷卻也富有張力,故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

今日之香港淺水灣

很多年前我在讀這篇小說時,只是知道二戰期間曾有一個著名戰役叫「香港保衛戰」,那是太平洋戰爭之初,日軍進攻英屬香港所發動的戰役。

此戰,被英國人稱之為香港戰役(Battle of Hong Kong),日本人則稱香港之戰(香港の戦い),而不少中國人似乎更願意管它叫香港保衛戰。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第二天,香港戰事爆發。當天,日軍跨過深圳河,佔領九龍,直逼港島……至12月25日時任港督楊慕琦宣佈投降、12月26日全體駐港英軍放下武器,英國人在那麼個彈丸之地整整堅持了18天,所以那場戰役又被稱為十八日戰事。

沒法,當時的日軍確實太強大,其兵力又是香港守軍的兩倍有餘。而就在戰役開始的前一天——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又剛剛才拿下了美國佬的珍珠港……

日軍偷襲珍珠港

是的,1941年12月7日,日軍成功偷襲了珍珠港,隨後向英美等國宣戰。次日,也就是香港保衛戰打響的12月8日當天,美國正式參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年輕時讀書,每每被中華民族的浩然之氣打動,認為有那麼堅決的抗戰政府,有那麼多勇於犧牲的將士,中國不會亡,總有一天會勝利。

後來看了一些東西後,又自以為,假如沒有利令智昏的山本五十六偏偏要去惹厲害的美國人,偷襲珍珠港,美帝也不至於參戰,最後徹底拿下大日本帝國,而讓蔣介石得以還都……

但近年接觸了一些人的傳記和網絡資料後,又發現日本人敗而後生、中國至今未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其中卻不乏一些歷史之必然因素。

簡而言之,蓋因明治維新後走入現代國家行列的日本,資源的匱乏令其不得不希圖聯合東亞民族,驅逐白種韃虜,以達成「東亞共榮」。要實現這一宏圖,獲取石油和控制東南亞就成了其除「聯合」中國之外的兩大不得不全力追求的目標。

但是,日本想要獨霸印度支那半島和南亞諸國,美國人肯定是不答應的。因此山本五十六強烈建議日本天皇和政府先下手為強,瞬間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打他個措手不及,然後在半年之內佔領整個東南亞。

這可是一場真正的豪賭。山本五十六沒料到美國的軍工生產能力居然那麼強,而美國又掌控着日本的石油供應生命線,就憑這兩手——迅速恢復太平洋艦隊並大量生產戰機,以及全面切斷日本的石油供應,最後徹底戰勝了日本。

相對於「大日本帝國」的總體戰略來說,發生於80年前的那場香港之戰,可能算不上多大一件事。但是香港淪陷,卻令英國政府徹底摒棄了先前的對日綏靖政策,竭盡全力在遠東太平洋戰場上協同中美等盟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有力地推動了戰爭的勝利進程。

所以說千萬別小瞧了香港保衛戰,以及它背後的大國博弈戰。

而二戰的結束,讓日本人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確立之後,聯合東亞與西方分庭抗禮,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

好像扯得有點遠,繼續說張愛玲吧。

提起張愛玲,人們頓時就會起一點復古的、小資的情緒,仿佛張愛玲是屬於某個特定年代,描寫特定人群的作家。但這真是個不小的誤解。實際上,在整個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愛玲無法被任何流派歸類。

她既不是憂國憂民,以文學為武器改造國家的「革命作家」,如魯迅、巴金、茅盾等等;也不是「救國」更要「救自己」的「正常作家」如周作人、郁達夫、林語堂梁實秋、聞一多、徐志摩等等;更不是誰也不救,怎麼暢銷就怎麼寫的「鴛鴦蝴蝶派」……

像黃子平教授所說,張愛玲是一個「主流文學史無法安放的作家」。

自稱對張愛玲「有偏見」的楊絳,說張愛玲愛出風頭,以奇裝異服吸引人,相貌又很難看,但仍然不得不承認她「文筆不錯」。(連楊絳先生都拿張愛玲的着裝說事,所以今天這篇以此為由頭,應該是可以的吧)

有一段時間,張愛玲在中國變成了一個小資消費品,隨便什麼人都知道張愛玲,而不一定知道沈從文,甚至都不關心魯迅。他們知道張愛玲的格言,比如「出名要趁早」,但這恰恰是典型的只知張愛玲的華美,不知她的深刻。

張愛玲正是在人性的層次上,和通俗作家拉開了極大的差距。她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從不偏袒書中的女性角色,而是極為真實地還原了她們的算計和現實的一面。在張愛玲眼裏,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最終都要回歸人性。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聞道不分朝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10/195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