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標籤 > 張愛玲

林世鈺 | 青春無悔不死,永遠的愛人
2024-12-10

今年回國某天,我在氣象台下面的舊街上吃鍋邊糊,看着山頂上老舊的房子,想起1988年冬天那場薄雪,以及那個青春少女的迷茫,感慨萬千。轉眼半生倏忽而過,雖然少女時代有不羈的流浪夢,但終歸沒能出走,而是循規蹈矩地上學上班,生兒育女,和大多數人一樣,過着不越界的普通生活。青春時代的流浪夢,就像那場薄雪一樣,永遠消逝在冬日的陽光里,似乎從來不曾飄落在人間。

張愛玲和李香蘭合影背後,隱藏着這麼多往事(圖集)
2024-11-11

我數學不算好,雖然小時候考試過得去,於數字上卻是十足的糊塗蛋。這個問題體現在具體生活上,便是時常買尺寸不對的東西回家,比如有次想買只洗腳桶,結果某日到家,門口立一龐然大物,原來尺寸看錯,買了一隻足供兩人洗澡的洗澡木桶。寫作中遇到年代和人物年齡,也時常會出錯,最離譜的錯誤是某次發表...

等他25年,張愛玲姑姑的愛情終於修成正果(組圖)
2024-10-13

這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源,用五十二年的執着等待,換來了十二年與愛人的相依。等待愛情,也許很苦。可是,這種等待,就是愛情本身。等待本身就是一場愛情。小時候同大人一起聽越劇《王寶釧》,聽得雲山霧罩,加上大人講解,倒也明白大意,對這個在寒窯中等待夫君十八年的苦逼女子既佩服...

從民國照片看民國氣質(圖)
2024-09-08

今天,朋友從微信轉來一張照片,是民國時期的幼稚園畢業照。照片上方有題字說明:樂山縣私立進德幼稚園第十七班畢業攝影,民國三十六年六月。照片上有十八個戴着學士帽的小孩,三位女教員。孩子們大約知道畢業是件大事,大都小嘴緊抿,神情嚴肅。仔細一看,眼神卻表情不一,或莊重,或思考,或遠望,或...

【老照片】1949何去何從?錢穆竟從毛的文章中看出端倪 及時潤了(圖集)
2024-03-11

1949年,知識分子面臨去與留的兩難抉擇。5月,以研治古典文學著名的錢基博先生的孿生兄長錢基成,勸錢穆留下來。錢穆問,君治古文辭,看軍隊渡江的那篇佈告,有無大度包容之氣象?基成先生不語。而錢穆卻從毛澤東的那篇《共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看出了端倪,決意離開大陸,轉赴香港。

覺醒的預判 才是保命於亂世的抗體
2024-02-11

預判,不是聰明就能預判,不是成名成家了就能預判,預判的前置資質只有一個,那就是覺醒。昨晚,我給幾個被封於上海的老讀友發了一個問候,主要想問問他們生活是不是像自媒體平台流傳的那樣很難堪。但讓我吃驚的是,三個讀友的回答都是驚人的一致,我很好,我沒問題。有一個讀友給我講了這樣一番話,讓...

【老照片】晚景淒涼?潤和不潤的差距才是天壤之別!(圖集)
2023-11-28

張愛玲可是活到了1995年,75歲才去世的,她那些同時代的作家,不光老舍投了湖。僅跟老舍同一年去世的就有一堆:傅雷、妻子朱梅馥,鄧拓,汪籛,李平心,葉以群,陳笑雨,陳夢家,劉盼遂和妻子,烏·白辛,劉永濟,含冤病逝其妻隨後亦自縊身亡,趙少咸,黃文弼,向達,孔厥。張國燾死在一個養老院,也經常被說做晚景淒涼的例子。然而他死於1979年,比很多他的老戰友,同事的命運好多了。

張愛玲說中國人(圖)
2023-09-16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家中寓所去世。享年75歲張愛玲曾經說過一句話:國人對於戲台上的悲情極其敏感,動不動就感動得流淚,但對於自己身邊發生的真切的悲劇,又往往是充耳不聞漠不關心。時間過去幾十年了,但張愛玲描述的人和事可謂一點都沒變。悟空圖文推特截圖(圖片說明)

「連旗袍都不准穿了,暴風雨就要來了」(組圖)
2023-09-10

日前全國人大公佈了五個新修法案的徵求意見稿,包括《治安管理處罰法》,該法修訂草案新增了一些條款,其中第三十四條第二款和第三款反響尤其大,遭致普遍且強烈的質疑。第二款:在公共場所或者強制他人在公共場所穿着、佩戴有損中華民族精神、傷害中華民族感情的服飾、標誌的。第三款:製作、傳播、宣...

若為自由故,啥都可以拋
2023-09-09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28年前的今天,1995年9月8日,張愛玲遺體在洛杉磯寓所被發現。法醫推算死亡時間約一星期,即1995年9月1日。一個終生都在追求愛情、書寫愛情的獨立女性,度過23年孑然一身的生活之後,逝世七天才被發現,確實讓人唏噓。...

袁斌:張愛玲的《赤地之戀》和《秧歌》為何在大陸一直被禁?
2023-08-01

夏志清這樣總結道:《秧歌》在中國小說史上是部不朽之作。它研究了共產主義對傳統價值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描畫出關於人性的令人震驚的不可忘記的畫面。這部作品不僅是一部中國農民受苦受難的故事,而且是一部充滿了共產黨不容的人類理想的悲劇。繼夏志清率先對《赤地之戀》和《秧歌》做出高度評價後,海內外一些學者也先後給予張愛玲這兩部小說以好評。

蘇暁康:中國人沒有「庇護所」概念(圖)
2023-07-29

【按:習近平已經將中國領回「政治上的延安」,在文學藝術上,中共本來就有一個「延安」,還出了不少好作家好詩人,但是從江胡到習近平,能出產的好文字只剩下順口溜了,所以中國文學也應當「流亡」到海外來了,是不是如此?便是我這個臉書帖子要討論的話題。】我讀張愛玲傳記,印象最深的一個細節,是...

作家張愛玲慧眼看透中共(圖)
2023-07-09

在張愛玲離開大陸前往香港後,她創作了兩篇小說《赤地之戀》和《秧歌》。目前,儘管張愛玲的其它小說都可以在大陸公開出版,但這兩篇卻始終被中共封殺,原因就在於內容反共。張愛玲在小說中預言道:「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

中共建政後幾個民國才女不同的命運歸宿(圖)
2023-07-04

在香港,張愛玲寫出了兩部至今仍被中共列為禁書的小說《秧歌》及《赤地之戀》。女作家以中共暴力土改、血腥的「三反」運動和韓戰作為兩部小說的時代背景,真實描寫了中共對中國人的折磨與精神控制,以及中共極權統治對人性與人權的極度摧殘。小說中,張愛玲對中共作出了極具前瞻性的預言。她寫道:「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

大才女張愛玲兩個月猛醒 毅然逃出國門
2023-07-03

1930年,張瑛10歲時父母離婚,也是在這一年,張煐被改名張愛玲,據稱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艾琳)。又過了4年,愛玲14歲時,父親張志沂和孫用蕃結婚,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從此在繼母的虐待下長大。

大咖重炮猛轟 「定於一尊」 90年前
2023-06-27

「定於一尊」不是創新,是習近平抄了老毛作業。90年前大咖梁實秋就批評老毛這麼幹。他專門批專制,也批過國民黨,但什麼事沒有,但大師批毛澤東卻兇險得很。但幸好他淪陷前潤了,沒被老毛迫害,但他孩子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