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主動去吃這3種高級的苦,人生才更順

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有一聯對子: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

意思很明確,就是吃得千辛萬苦,才能獲得功名富貴,成為別人眼中所謂的成功人士。

多少年來,有不少人一直這麼認為,似乎吃苦就是人生的必修課。

他們沉醉於體力上的忙碌,以此獲得「我已經很努力了」的心理安慰。

結果大多是一生都在吃苦,卻沒有成為「人上人」。

的確,人活着,或多或少都會吃些苦,但要學會選擇性地吃苦,不要什麼苦都吃。

越吃毫無意義的苦,越會讓你不敢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為你會有種幻覺,自己吃了很多苦,生活都沒有好轉,這已經是我的上限,我沒有能力再獲得幸福了。

其實,是你沒有吃對苦。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在演講時說:「要成為上層,就要吃高級苦。」

高級苦,就是能成就你的苦,能讓你變得更有價值的苦。

我們只有主動去吃這些高級的苦,人生才會更順。

深度思考,吃腦力的苦

生活中,你一定發現了,當你還在合租着房子、擠着地鐵時,與你一同出發的夥伴已買房或買車,過上了你夢想中的生活。

當你還在為五斗米費盡心思,買水果時算着是否超預算時,許多人早已實現了財務自由。

這難道是因為你沒有他們勤奮嗎?不全是,他們除了拼命干之外,還經常深度思考,吃着腦力的苦。

蕭伯納有這樣一問:「人生三萬天,你有沒有花三天去思考自己喜歡什麼?」

很多人只顧埋頭走路,卻忘了去思考這條路通往哪裏?我想去嗎?

到目的地,有多少種方案,我在最優路線上嗎?

不假思考的努力,就像是一條隨波逐流的船,你費盡了全身之力,卻是白忙活一場。

我有一個做文案的朋友,天天都在寫文章,似乎永遠寫不完。

我很奇怪她為什麼比其他寫文案的人要忙,有一次忍不住表達了我的疑問。

她說:「我的成果確實沒有幾篇,但每一篇我都要修改好幾遍,有時都改了十幾遍。」

我說她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她說是因為領導總是不滿意。

我問她哪裏不滿意改哪裏就可以了,何至於改那麼多遍。

她說領導只說寫得不對,沒告訴她要改哪裏。

我很納悶,那你跟他溝通,找到問題在哪裏,然後思考怎麼改,再動手改不就好了。

她疲憊地回道:「哪有時間?事情這麼多,有這時間,都寫完一篇了。」

結果就是,一次又一次沒有思考、沒有目標的無效勞動,不僅耗光了精力,也讓她失去了熱情。

劉慈欣在《三體》中說:「如果說,有上帝的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如果人類不思考,上帝連發笑都不屑於。」

思考未必能「思」出我們想要的人生秘笈,但不思考的人生,猶如《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愛麗絲一樣,站在十字路口,卻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裏。

這時候的你,不管走哪條路都是一樣的,都沒有意義。

思考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沒有思考就去行動,只能使一切陷入無序。

工作和生活需要「救火隊員」,但更需要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想要一切順利,就要主動去思考,提前吃腦力的苦,才能避免吃更多體力的苦。

克制忍耐,吃自律的苦

「自律」這個話題,在網上的熱度總是不減,隨便在哪一搜都是好幾個相關話題。

自律的重要性已經深入人心,但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20世紀80年代,中國打工女皇吳士宏是一家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護士。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看到IBM(中國)的招聘信息。

不甘平庸的她,立刻投遞了一封求職信,很快收到了英語筆試通知。

由於她長期堅持學習英語,很順利便通過了。

但接下來的口語考試讓她犯難,她學的是「啞巴英語」,只會寫,不會說。

為了抓住這個機會,她立即報了一個口語培訓班,並給自己規定每天背500個單詞,學50種句式。

除此之外,她利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機會,主動跟外國人交流,練習口語,最終通過了IBM口語考試。

通過口試之後,她才知曉這項工作還有可能涉及打字,還要會打字。

回家之後,吳士宏立即借了200塊錢買了一台打字機,開始瘋狂地練習。

有時,她練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她依舊沒有停下來。

就這樣,她以最快的速度練成了打字技術,最終被IBM錄取。

她依靠自律,成功地為自己爭取到了想要的生活。

這歸功於她的自律,做好隨時抓住機會的準備。

無獨有偶,厲害的人都在吃着自律的苦。

相聲大師侯寶林,年少時為了養家餬口,拜朱闊泉為師,學習相聲。

為了學習,他每天天不亮就溜嗓子,練各種京劇表演程式。

他還會固定跑到一些小場子,去聽人家如何說,回來後花一兩個小時去練習、去模仿。

後來即使小有所成,侯寶林也不敢有絲毫懈怠,曲不離口,書不離手,幾年如一日地堅持着。

因為死磕技藝,侯寶林最終成為相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路雖遠,行必至。

每天三公里,每周一本書,每月一次公開課。

你的自律可能短時間看不到什麼變化,但日積月累,能量巨大。

自律的苦,值得吃,更要主動吃,堅持吃。

讀書學習,吃寂寞的苦

看到網友發微博說:「我喜歡吃讀書的苦,我也知道刷短視頻更好玩、更有趣、更解壓,但是如果沉迷其中,會浪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不喜歡這麼墮落的自己。」

時至今日,讀書的重要性已被很多人認可。

多少父母為了孩子能夠上好的學校,絞盡腦汁地爭取學區房,有的甚至為此離婚。

多少孩子,因為讀書沒讀好,失魂落魄;又有多少孩子因為太專注讀書,患上心理疾病。

讀書這麼難,我們為什麼要吃讀書的苦呢?

有人說:「你讀過的書,藏在你的氣質里,藏在你的格局裏。」

你讀過的書,就像小時候吃飯一樣,在不知不覺中,已融進你的血肉里,助你成長;融進你的思維里,影響着你的人生高度。

曾經,一封中科院黃國平博士寫的致謝信上了熱搜。

他在信中說:「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

黃國平從小家境貧窮,靠着釣魚、抓黃鱔、養小豬崽、出租水牛等,湊學費讀書。

他光腳踩着滾燙的地面,過完了夏天;穿着單薄破舊的衣服,過完了冬天;穿着淋濕的衣服上課,更是常有的事。

苦嗎?很苦。

但黃國平從不怕苦,學習的進步是他最大的樂趣和動力。

他很清楚地知道,只有吃讀書的苦,他的未來才能少吃苦。

最終,他憑着毅力如願進入中科院深造,在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工作,繼續向高峰攀登。

一個人的成功,與他讀書多少是密切相關的。

看過一個節目,節目中的許多孩子,年紀輕輕就放棄了讀書,進入工廠工作。

他們每天在悶熱的廠房,做着重複不斷的工作,汗流浹背。

吃着沒什麼油水的飯菜,工作將近11個小時。

睡覺擠在八人一間的宿舍里,想要洗澡還得排隊。

採訪中,有一個男孩說:「以前覺得上學辛苦,沒想到打工的生活更苦。」

吃不了讀書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

早早離開校門的孩子們,沒有學歷,沒有背景,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從一家工廠換到另一家工廠。

他們的生活極不穩定,收入也不穩定,還隨時面臨失業。

很多人,在遭遇過生活的困頓、命運鞭子的抽打後,才真正讀懂了那句話:

「不讀書,就會一點點喪失生活的選擇權。」

微博曾發起一個調查:人生十大遺憾之事排在首位的,就是年少時未能考入好大學,以致此生碌碌無為。

在該讀書的年紀選擇了安逸,只能換來一生的卑微。

日新月異的社會,只在年少時讀書,早已不夠支撐我們到生命的終點。

終身讀書學習,乍一看,覺得可怕。

但人生所有的學習和修行,只為在更高的地方遇見自己。

如此,又有什麼值得難過的呢?

《士兵突擊》中許三多說:「我們不應該太舒服,太舒服了會出問題。」

當時看着覺得憨憨的,現在想來,那才是人生正解。

在以苦為底色的人生里,「太舒服」會讓我們無力走出生活的困境。

唯有主動吃苦,吃高級的苦,拼盡全力打造自身價值,才能掌控人生的主動權,讓人生更順利。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08/195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