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人的價值觀實在太多樣了

昨天我轉了張雪峰一段錄屏,一個母親給女兒報專業諮詢,語言委婉,強調自己女兒會情商高,會說話,人緣好,長相好,願意持續學習,就是理工科成績有點拖後腿,怎麼報專業。

張雪峰的眼神和喝水的動作已經完全展示出了他早已讀出了這位母親的心,指示:報河海大學的會計專業,找個這個大學的電氣專業的男朋友,讓女兒將來跟着女婿走。

從家長的反應看,這是直接說到了家長的心坎里。

因為這位母親強調了自己女兒軟實力強,其實早已知道自己女兒吃不上靠自己拼搏的就過上好日子的那口飯,而且通常「軟實力這麼強」的女孩子在家長眼裏,也完全不需要去吭哧吭哧的受勞碌——硬實力是要靠自己流血流淚流汗掙出來的——就可以輕鬆過上好日子,那麼最直接的就是靠婚姻。女方母親不對女方跟着男方在異地生活有異見,大概率女方父母實力一般,給不了女兒輕鬆實現美好生活的物質條件。

這就是張雪峰在這個行業里做到頂尖的原因——會看人,對方不需要說的太明白,一眼就看穿了你想要什麼,給你一條你不知道的更高效的方法論,它不見得是最優的方案,而是最讓你舒服的方案。

其實各行各業,包括醫公教,想把自己的本事賣出去,賣個好價格,都離不開這樣的能力。

這世界的人價值觀實在太多樣了。但醫生這個職業對於賣自己技術提供醫療服務這件事也有自己行業的規章制度、診療指南、倫理道德。不可能都揀好聽話說,也不可能都依患者。

同樣是一個老人躺在醫院裏奄奄一息,醫生問,現在病情進展,下一步可能要上比較貴、創傷可能比較大,但是效果還不太能保證的治療了,上嗎?

有的家屬希望Ta 死,有的家屬希望Ta 活。

希望Ta 死的人未必是惡意,也許是見不得人受罪;未必是善意,也許是不願意再費力照顧了;可能是中性意義,也許真是家中沒有條件再繼續治療下去了。

希望他們活的人也未必是善意,有的退休金高的老人還有利用的價值,有的是根本不出錢不出力,上嘴皮碰碰下嘴皮要給自己立個「孝順牌坊」,當然也有真的在情感上接受不了自己沒有父母的。

即使醫生們私下評價了這個醫療措施大概率對病人真的有效,看出家屬的真實目的,也不見得真的推薦。

家屬和病人很多時候並不一條心。

有的家屬帶癌症病人看專家門診,想聽的其實是從醫生嘴裏告訴病人「這個病治不好,回家吧」,而不是「你這個先手術,手術以後放化療,效果好的話可以再吃靶向藥」。但病人求治心切,聽到看到的就是救命稻草。

有經驗的醫生按指南說了解決方案後,只需要看病人和家屬那1 分鐘內的反應,話鋒可能就會立即轉向:手術有比較多的併發症,比如12345,化療也可能無效,靶向藥很貴。

家屬除非特別強勢的直說不想治或者治不起,如果跟病人和醫生反覆強調自己擔心併發症或者副作用,其實已經展現一種態度了。

如果病人求治心切,展現出有分量的家庭地位和話語權以及配合程度,醫生就願意更積極。

醫療中很多決策其實是醫患間協同、風險共擔的,患方不斷糾結這那,沒有一個人拍板決定如何治療,願意與醫生面對疾病時共進退,醫生大概率也不會積極,提供的方案只會越來越保守。

我常在微博里講這樣的案例。其實現實生活里,擁有能力在有限時間內迅速收集信息,分析風險,做出決策,並願意承擔責任的人是比較少見的。

擁有這個能力需要在社會上不斷地摔打和磨練,它和學歷、知識面都不見得呈正相關,一旦成為這樣的人,無論男女老少,很快就會變成家庭中的頂樑柱。做決策是很痛苦的一件事,結果好未見得有功,結果差就肯定是大過。工作中如此,家庭中也是如此。

我常常看到網上有很多病人吐槽自己去了大醫院看一個疾病,被醫生問「那你想怎麼治?」,接着患者感到莫名其妙,網上吐槽自己去看了什麼垃圾醫生——我看你個專家,你問我怎麼治?!

看客們不必上來先罵醫生。能在大醫院裏做到一定位置的醫生是有他的內在邏輯的,沒真本事真的干不下來。

這其實大概率就是糾結病人碰見了脾氣不太好或者話不多的醫生,這類醫生未必是醫術差醫德差,一方面可能是時間有限各種治療方式的副作用不能詳細列舉,一方面就是單純不想聽病人反覆「既要又要還要」——既不想手術不敢承擔任何手術可能出現的意外,又想把病灶去掉以絕後患,還接受不了保守治療可能進一步進展的風險。

這種醫患之間的觀念差異是無解的,有可能唯一的解藥就是時間。

等!等到病人忍不了現在的病痛,他就主動來要求手術了。

人心隔肚皮,往往最難懂。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Summer 最聰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814/194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