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馬背上的英國女人,下跪的中國家長

當她騎着馬來到大街上時,所有市民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樣,始終關閉門窗,大街小巷都空無一人,沒有一個人趁機窺探她的私隱。如果葛黛瓦夫人遭到了市民的窺視、嘲諷和訕笑,那麼她這種犧牲又有什麼意義?並不是所有犧牲都有意義,必須為值得付出的人付出。

值得尊敬的,不只馬背上的女人。

——題記

 

今天早上,聽羅翔老師講「馬背上女人」的故事,又產生了一些新的啟發和感悟。

1040年,英國考文垂市利奧夫里克伯爵迎娶葛黛瓦為妻。葛黛瓦夫人不僅美貌如花,端莊典雅,內心也十分善良仁慈。

為支持英軍出征作戰,伯爵下令在領地內徵收重稅,當地市民為此怨聲載道。

葛黛瓦對丈夫說,老百姓臉上寫滿怨忿,您能不能減少一點稅收。伯爵則認為,作為貴族理應為國家分憂,沒必要考慮賤民的死活。

二人因此爭執起來,最後伯爵氣急敗壞地說:「放過他們可以,除非你赤身裸體地騎馬在城中大街上轉一圈,我就宣佈減稅。」

他以為這樣就能讓葛黛瓦放棄主張,意外的是,第二天清晨,葛黛瓦夫人果然脫去睡袍,一絲不掛地騎上馬,離開官邸。

當她騎着馬來到大街上時,所有市民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樣,始終關閉門窗,大街小巷都空無一人,沒有一個人趁機窺探她的私隱。

多年後,英國著名畫家約翰·柯里爾聽說了此事,隨即畫下著名的油畫《馬背上的葛黛瓦夫人》。

後來也有人考證,說葛黛瓦並不是傳說中的那麼善良,丈夫死後她繼承了遺產,也繼承了對老百姓的盤剝,騎着馬上街不過是良心難安依宗教儀式進行懺悔。

真實的葛黛瓦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已難以考證,但這幅油畫及油畫背後的故事,呈現出促進社會改良和進步的一個基本模型。

在這個模型中,高貴勇敢的葛黛瓦夫人值得歌頌讚揚,那些關門閉窗的市民更爆發出深沉善良的力量。

試想,如果葛黛瓦夫人遭到了市民的窺視、嘲諷和訕笑,那麼她這種犧牲又有什麼意義?

並不是所有犧牲都有意義,必須為值得付出的人付出。

1898年9月28日,以譚嗣同為首的「戊戌六君子」被帶往菜市口行刑。

聽聞斬殺維新派,許多百姓沿途圍觀,悲傷同情者有之,更多是拍手叫好,紛紛扔來臭雞蛋菜葉子,甚至急吼吼等着吃「人血饅頭」。

堅定的革命黨人夏瑜即將被處死,就義前堅持宣傳革命理念,而對革命無動於衷的華老栓,則向劊子手買了沾有夏瑜鮮血的饅頭,用來治兒子的癆病,這是小說《藥》中講的故事。

魯迅先生感慨,「先覺的人,歷來都是被陰險的小人、昏庸的群眾迫壓排擠、傾陷、放逐、殺戮。」

一個社會如果只有少數先覺者的吶喊,而缺少與之相呼應匹配的群體性覺醒,那是實難進步的。

7月25日,西安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部分學區房家長集體下跪,跪求孩子能夠進入相應的學校讀書。

為了給孩子創造好的未來,他們不惜花費200多萬買學區房,又不惜貢獻出膝蓋下跪,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裏?這些家長是否值得同情?

當今的矛盾與諷刺之處在於,人人對各種不公平恨得咬牙切齒,又想方設法藉助關係和人情獲得特殊利益,又打破頭擠進體制內獲取安全感。

對於一群靠下跪乞求爭取權利的人來說,無論有什麼難以言說的辛酸困苦,他們的子孫後代即使得到最好的教育,仍免不了跪着的命運。

不要只看到馬背上的女人,她身後的市民更重要。

一灘腐泥支撐不起高樓大廈。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燕梳時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31/193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