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那些專注力好的孩子,恰恰在於把「間斷式學習」發揮到極致

學院君說:對孩子來說怎麼樣的學習最有效?美國奧克蘭大學教授歐克莉從大腦的運作中解密,打破一般人認為「增強專注力」的想法。她表示,學習要鬆緊交錯,才會有更多的啟發。今天,我們將與大家分享這一獨特的觀點,以及一些具體的運行方法。

美國奧克蘭大學工程所教授,工程博士——歐克莉,有着很強的數理能力。但其實,她小學至高中時期數理極差,經常不及格,後對數學產生厭惡。

因此,她專攻語文,逃避數理,大學念的也是斯拉夫語文系。而現在,她卻成了腦神經專家。不禁令人好奇,是什麼改變了她?

在回答涉及抽象難解的神經科學的問題時,歐克莉總能找到簡單的比喻讓人理解,正是因為她是文科出身、非天生數理專才,懂得一般人學習數理的方法及難處,加上以文學常用的比喻表達,能讓道理豁然開朗。

以下是少年商學院對歐克莉教授的教育理念,及一些具體方法的總結。

01

一直專注

卡住的東西只會更卡

大腦如何學習?用神經科學中的預設模式網絡、西紅柿工作法、專注模式、發散模式、神經元……,等專業研究用詞解釋大腦奧秘後,我得到了一個很好理解的結論。

最核心的道理,是學習要鬆緊交替,在專注及發散兩種模式間切換,持續專注的學習,效果反而不好。在你放鬆的時候,大腦其實會繼續處理之前你專注學習的內容。

舉彈珠枱為例,把大腦當做一個彈珠枱,如果彈珠洞很密,彈珠彈出去,碰到鐵釘,會在台子上方快速彈跳,而且彈跳路徑多半就只有幾種。

但是,如果彈珠洞疏鬆的話,彈珠反而彈跳較遠、路徑多變,而且經過彈珠枱下方的幾率更多一些。

專注做一件事時大腦處於專注模式,也就是彈珠洞很密的那種模式;放鬆時,大腦則處在發散模式,也就是彈珠洞疏鬆的那種模式。

看書、解數學題,大腦都是處於專注模式。早上沖澡、坐在公交車看窗外、散步、睡覺時,大腦則處在發散模式。

神經科學家發現大腦的預設模式後指出,過去一般以為人在休息狀態時,大腦完全沒在運作,其實不然,人在放鬆休息時,預設模式網絡依然活躍,在這種狀態下,大腦中特定的不同區域間有着交互作用,為儲存信息鋪設穩定基礎,有助於形成長期記憶。

一直專注然後遇到困難,思維被卡住了,繼續專注只會卡得更嚴重,越解不出來越挫折,這時就需要放鬆、放手。腦袋在兩種模式間轉換,學習效果才是最好的。

這樣並不是說,數理科學能力只來自專注模式,而是放鬆能讓大腦走出新的路徑、到達新的地點,這正是創意、解答的來源。

專注模式猶如捷運,能在密集地段移動,發散模式猶如高鐵,可以走得很遠。

02

西方人專注15分鐘

東方人專注25分鐘

有個時間管理工具頗好用:西紅柿工作法,名詞發明者以西紅柿形狀的計時器設定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的節奏,可有效運用時間。

西方人可能只能專注一件事15分鐘,東方人專注力較好,或許可以有25分鐘,但也必須要在專注及發散兩種思維模式之間轉換。

我數理從小不好的原因是:父親是空軍,小時候到處搬家,7歲時,搬到很遠的地方,當地同學的數理程度超過我很多,讓我感覺自己是那種沒有數學基因的人。

一路不及格到高中,我告訴父親我想學語言,那時家裏沒錢讓我上大學,我就入伍,由國家付學費。

最後,我拿到斯拉夫語文學系學位,畢業後擔任俄文翻譯,派駐到美國陸軍通訊科服役,參加電子訓練課程,成為通訊排排長。

軍隊中儘是西點軍校畢業的優秀工程師,26歲的時候,我思考着:如果不學數理科學這些現代社會快速發展中的學科,那就無法有好的工作機會,於是我開始用學俄語的本領重新學數理科學,發現竟然行得通。

我是一般人,如果我可以理解,那麼一般人也能理解。有學者研究科學上的大突破通常是如何發生的,得到的結論是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個是尚未深入特定學科領域的年輕人,另外則是其他專業背景訓練出來的人,因為他們多半能從全新角度看事情。

03

間斷式學習適用於孩子

我常常專注25分鐘時間做事,如果卡住了,就停止,再花25分鐘時間散步。這完全適用於孩子,重要的是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運用,比如先專注學習25分鐘,再給予獎勵,讓孩子出去玩、放鬆。

有些家長讓孩子專注學習25分鐘,休息一下下就馬上再專注25分鐘,這樣是沒有效果的,休息時間要足夠,才能更好的學習,具體要放鬆多少時間,是沒有科學定論的,事實上,每個人都不相同,而且,做不同的事需要的休息時間也不同,休息10分鐘、20分鐘都可行。

其實我們不必堅持每件事要採用西紅柿工作法,這只是供你起步的方法。神經學上有研究,就算你並不願意做某件事,做了20分鐘後,原本痛苦的感受也會慢慢消失。

不管天分高不高,這方法適用於所有人,有人的大腦像賽車手,很快就跑到終點,有人是慢跑健將,賽車手一路聞到汽油味,慢跑健將慢歸慢,但在路上聽到鳥叫聲、能欣賞樹林風景,感受很深刻。

我在軍中與一堆數理天才工作,天才總是對的,很快就得到結論,但他們很少會有新的解決方式。我的長處是毅力,有彈性,慢的人或許比較有創造力,懂得用其他路徑。腦袋裏要有有空白的地方,新的東西才進得來。

我認為有些孩子痛恨數學、科學,不是學習方式或能力的問題,而是意願的問題。我有兩個女兒,雖然我不是虎媽型,但我堅持她們每天要練習一些基礎,例如每天花20分鐘算數學。

大女兒天生數學能力不是很好,但現在她在斯坦福念書,這表明只要孩子每天學一點,還是能學好的。二女兒數學天分好,但對數理沒興趣,她現在念大學,主修影像藝術,學微積分只是當好玩,卻可以拿到高分。

一般都認為女生數學不如男生好,但是科學上,男女生數理學習能力其實是一樣的,但女生語言能力發展較早,所以女生語言能力比數理好。男生語言能力發展較晚,因此數學能力比語言好。

女生以為自己語言能力比數理好,男生以為自己數理能力比語言好,但這有點被騙了

雖然男女生數理能力相當,但大家通常會選自己擅長的,很不幸的是,我們又常常告訴孩子「跟着自己的熱情走」,因此有的女生覺得自己語言較好,就往這個方向發展,這往往誤導了她們的人生選擇。

人總是傾向選擇容易做的,但如果只選容易做的,誤以為能力好就是熱情所在,會和能力一般的人擠在同一個戰場上。

很多人認為亞洲學生數學能力好,是因為他們比西方學生早一點學,而不是學習能力更好。但亞洲學生屬實在數理的記憶組塊方面學得較好,學得較流暢,西方學生停留在基礎性數學學習。

不少亞洲學生到美國就讀,最後拿到數理諾貝爾獎,但我建議,亞洲學生可以花點時間多放鬆休息,這有助於創造力形成。

04

拖延之害

別被大腦牽着走

拖延或許是學生最大的問題。很多人拖延是因為,如果心理上不想做某件事,腦袋會想辦法切換到別件事上,以停止痛苦的感受。如果大腦拐你停止做這件事,你就要想辦法拐回來。

心中不要想着:「我要完成這件事」,而要想着:「我只要花25分鐘做這件事。」每天學一點,有助於建立一組以意義結合起來的信息,組成系統知識的記憶組塊。

學習就像做大蛋糕,很多材料要齊備,蛋糕基礎穩,才能一層層往上疊。如果不是每天固定學,而是拖到最後一分鐘才來學,無法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形成長期記憶與能力。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校長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23/193097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