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兒子五年級,她說,每次拿到兒子試卷,都感覺要爆炸一樣。
「不明白為什麼那麼簡單的題,反覆講過、練過,還會做錯!」
為此,她專門加了孩子班裏一位學霸媽媽的微信,準備虛心求教。
哪想人家回覆:「我們沒怎麼管啊,都是孩子自己學。」
這下,她心裏更不平衡。
本想學學人家奮力托舉,沒想到別人毫不費力。
現在,她看着自家孩子,心累的吔,「馬上小升初了,還這麼不開竅、不上道,難道真的是智商差距?」
我提醒她,可千萬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學霸家長可能現在確實沒管,但人家早把力氣用在了前面。
腦科學家證實,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好奇心、專注力、學習習慣、思維能力緊密相關。
長大後能成為學霸的孩子,小時候普遍有這5個特徵。
家長們可以對照檢查,看看孩子的「學霸潛力」;沒有的,趕緊重視、培養起來,相信依然能養出省心、優秀的孩子!
「學霸」潛力一:超強的好奇心
密歇根大學研究者曾對6200名兒童的出生、成長數據進行分析,他們發現,好奇心可以預測一個孩子的成績。
好奇心越強,孩子學習成績越好。
博主@北大小鋼牙,是北大本碩連讀的學生。
她說,進北大後,周圍人最大一個特點,是好奇心強。很多人都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她也是。
上中學那會兒,老師上課講一道題,沒聽明白,很多同學都不問;但她呢,一定要把每一個問題弄懂、搞透。
有時,老師都被她問煩了,問得答不上來。
後來,她成了那所中學10年來,唯一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
我們經常抱怨孩子,學習不主動,沒有專研精神。
但《養育的選擇》中說,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和學習力。
只是有時候,家長的反饋方式不對,把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積極性給扼殺了。
前段時間,和表妹聊起一件小時候的事,我沒想到,這件事對她影響很深。
一次親友聚會上,上小學的表妹突然問,「為什麼太陽是從東邊升起?」
結果引來全家人的嘲笑。
姑姑批評她,一天腦殼不知道在幹啥子,心思不放在學習上,「太陽不從東邊升起,難道從西邊嗎?一天竟想些沒用的。」
後來,表妹說,她之後再也沒有向大人問過任何問題。
其實,當時愛鑽牛角尖、愛問問題,並不是什麼「蠢」事,恰恰是我們愛探索、有求知慾的表現。
腦科學家迪昂說,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有強烈的興趣和熱情,那學習時,就會產生強烈的興奮情緒。
大腦會更活躍,可塑性更高,學得更快。
家長希望孩子在學習上更主動,更投入,那首先就得讓孩子擁有一個求知若渴的大腦。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就是讓孩子自我驅動的最好方式!
「學霸」潛力二:超強的專注力
有個令人震驚的實驗,叫做「看不見的大猩猩」。
科學家們邀請受試者觀看一段兩隊人打籃球的視頻,同時讓他們數清楚,穿白色球衣那隊人傳球的總次數。
這樣簡單的任務,只要集中注意力就行。
但不可思議的是,大家雖然數清楚了傳球次數,然而,有50%的受試者沒有注意到,球場上,居然一直有一個橫衝直撞的「大猩猩」存在!
科學家們在掃描受試者眼球時還發現,好幾次受試者眼睛都對準過「大猩猩」,但因為他們大腦有另外的「目的」,便對大猩猩「視而不見」。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
注意力是有選擇性的,只有注意到才能學到。而專注力就是使用注意力的能力。
專注力好的孩子,大腦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同時屏蔽干擾;
但專注力不好的孩子,他們使用注意力選擇信息的能力就會相對弱很多。
所以,對於這類孩子,即便我們把人按在那兒,眼前的知識,對他而言也可能相當於不存在。
那怎麼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呢?
第一,要注意保護。
家長少指導、少打斷,不吼罵,才不會破壞孩子原有的專注力。
比如,孩子正努力拼一個模型,家長不要看着不對,就忍不住指導;孩子拿起繪本,正看得起勁,家長就別一會噓寒問暖,一會端盤水果過去。
有些父母,孩子正忙自己的,想起個事,就非要把孩子喊答應;沒搭理,就直接吼,「沒長耳朵嗎」;作業做不好,也罵「你豬腦子嗎」……
這些行為,都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第二,用「正念」的方法,訓練大腦關注當下。
「正念」是一種基於科學研究的休息方法,它同時被腦科學家證實,可以有效提升專注力。
方法是,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感受正在做的事情。
(圖片來源:《高效休息法》)
比如吃飯時,好好感受食物的口感、觸覺、唾液變化;走路時,關注關節的活動,腳和地面的接觸等。
這樣既可以摒除雜念,讓大腦充分休息,還可以,讓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第三,和孩子玩「舒爾特方格」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遊戲。
比如,讓孩子按順序點數方格中的數字,數得越快,說明注意力越集中。
反覆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學霸」潛力三:優秀的閱讀習慣
一個清華學霸說:
他小時候很愛看書。
有次,老師講蘇東坡。
同桌讀到「身似已灰之木」,就吐槽說:「蘇東坡這人也太喪了吧!」
但他卻一下子思接千古,感受到靈魂的震顫。
因為,蘇東坡這句詩,出自莊子的《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說的是,人生要追求「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界。
意指,沒有歡喜也沒有厭惡,沒有恐懼也沒有哀傷。
只有喪失「我」,才能突破「我」;只有進入「無我」境界,才能融進天地大道之中。
他不但不覺得「喪」,反而對蘇東坡的超然境界,心生敬佩。
你看,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堂,有沒有閱讀積澱,孩子進入的,完全是天差地別的學習境界。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集中精力搞學習,不允許孩子看閒書,其實反而不利於孩子提升學習成績。
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認為,課本知識既抽象又概括,學科之間切割得很嚴重。
孩子學起來,如果沒有背景知識,沒有豐富的細節,很容易感到枯燥、難懂,就更別說融會貫通。
反而是有好的閱讀習慣的孩子,他們的視野夠開闊,積澱夠豐富,更容易調動經驗去理解,去輸出。
家長們想要培養一個學霸孩子,就得先培養一個小書蟲。
「學霸」潛力四:良好的抽象思維
前幾天,和小區一位家長閒聊。
他說,自家女兒就是小書蟲,坐得住,學習也用功,就是數學,太惱火了。
「語文一直很好,但一到三年級,數學就跟不上了。一做數學題就哭,怎麼教都教不會!」
他覺得數學能力,多半靠天賦。
我發現很多孩子,都會偏科,或者遭遇「三年級現象」、「初二滑坡」。
家長就認為,是孩子不夠聰明,學習沒方法,天生不擅長某個學科……
但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說,相對人類基因的數十萬年進化,數學運算和文字閱讀出現的時間很短,並沒能成為人的本能。
孩子遭遇學習困難,是學科難度提升後,接受抽象知識的「天然困難」,並不是因為笨。
那些學霸孩子,之所以能變「不擅長」為「擅長」,是因為在學習和生活間,建立了思維通道,有超強的抽象思維能力!
那怎麼幫助遇到困難的孩子理解抽象符號,提升思維能力呢?
《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一書中指出:
「想要理科學得好,可以不斷嘗試帶孩子在生活中去體驗抽象概念。」
比如,孩子小時候,教他認電梯上的數字,再對應上樓層;吃飯時,請他按照人數,分配碗筷、食物。
大點了,在搭積木時,讓孩子思考力的原理;看到路上的汽車,可以一起聊聊坐標系……
這樣將生活細節和學科知識建立連結,孩子才能在遇到抽象概念時,感到熟悉,真正理解學這些知識的意義。
當然,在生活中,多練習觀察、歸納、假設、推理、討論、表達……這些行為本身,也是在提升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
「學霸」潛力五:超強的時間觀念
前段時間,一位清華媽媽的凡爾賽發言衝上熱搜。
她兒子,以700分成績被清華錄取。
她說:「平時娃回家睡覺比較多。就算發揮失常,也能上好大學。」
聽得「普娃」家長直呼:真是羨慕不來!
在我們想像中,學霸的作息難道不是該像這樣,自覺自律、滿滿當當嗎?
我們鼓勵孩子,也是讓他們多學習學霸的勤奮認真,怎麼還有多睡覺這種操作?
其實無論是刻苦努力型學霸,還是輕鬆愉快型學霸,他們身上最值得孩子學習的,不是用了什麼方式,而是有很強的時間觀念!
心理學者劉軒說,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為了擠出玩耍、休息或者鑽研各種興趣愛好的時間,往往會更願意探索高效的學習方法。
無論是休息也好,刻苦學習也罷,都是他們有習慣、有計劃,為自己負責的體現。
很多家長想幫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給孩子規定好幾點學,幾點休息。
結果啥都替孩子安排了,孩子反倒失去了主動性,依賴性越來越強。
家長「逼孩子一把」的最好方法,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讓孩子自己做計劃、拿決定。
萊辛說:「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尋找真理的能力,任憑選一個的話,我寧要尋找真理的能力。」
很多人談到學霸特質,會說自律、努力、聰明、專心、習慣好、方法好……父母們就恨不得全面使勁兒。
其實,這些都是有了好奇心、專注力、閱讀習慣、抽象思維以及時間觀念這些底層能力後,會有的具體表現而已。
只要我們幫孩子打好這5層能力,「普娃」也能成「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