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家庭教育中應該怎樣給孩子講道理?

家庭教育中應該怎樣給孩子講道理?

我注意到最近網上對「家庭教育中應不應該給孩子講道理」的討論——不,應該是爭論得很厲害。我覺得這有什麼可爭論的,家庭教育中給孩子講道理天經地義呀!

毫無疑問,「身教重於言傳」是一條教育的原則,當然也包括家庭教育。但「重於」只是意味着「身教」更加重要,而不意味着「言傳」就不重要。我曾經去於漪老師家裏拜訪她。談及自己受過的家庭教育,於漪老師對我說:「我母親沒什麼文化,並不懂得什麼家庭教育的理論,就是做好人,我們跟着學。她告訴我們,第一,要善良;第二,要寬容,多想着別人。就這麼簡單。」看,一方面母親「做好人,我們跟着學」;一方面母親也「告訴我們」一要善良,二要寬容,多想着別人。「告訴我們」不就是「講道理」嗎?

所以,我認為與其爭論該不該給孩子講道理,不如多琢磨一下,家庭教育中應該如何給孩子講道理?

第一,通過故事講道理。

講道理不等於空洞的說教,寓道理於故事中是教育的傳統方式,也是有效方式。回想一下,我們幾乎每一個人最早接受的道理都在爸爸媽媽講的故事中。《小貓釣魚》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專心致志;《龜兔賽跑》告訴我們不可小視他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要踏踏實實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廢,才會取得成功;《匹曹諾的鼻子》告訴我們,做人要誠實,不能說謊……當然,故事不一定來自童話或寓言,也可以是父母的經歷。會講故事,是家庭教育的「常規武器」,也應該是優秀父母的「標配」。

第二,通過規則講道理。

按說規則是拿來遵守而不是拿來講「道理」的。叫你做就做,有什麼道理可講的?但規則背後所蘊含的尊重精神和共存意識,則應該讓孩子明白。獨自一人無所謂「規則」,可一旦進入公共場合,涉及到與人共處和交往,就必須靠規則來協調人際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為什麼上課不能亂說話?為什麼不能闖紅燈?為什麼看演出時不能站起來?為什麼買東西得排隊?……孩子小時候往往因不懂規則而違反規則,這時候就是父母給孩子講道理的最佳時候。通過父母對規則的解說,小到學校紀律大到國家法規……漸漸都印在了孩子幼小的心裏。

第三,通過共讀講道理。

「親子共讀」,然後父母和孩子一起交流,這本身就是最好的講道理的過程。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讓孩子在感動中領悟真善美;曹文軒的《青銅葵花》,讓孩子體會苦難中的堅韌與崇高;傅雷的《傅雷家書》,讓孩子思考人生、走向成熟……包括低幼孩子的繪本,都可以讓孩子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獲得道德啟蒙。所以,共讀不只是「讀」,還有說,還有議,還有彼此的交流與分享——善良與正直、勤勞與堅韌、自信與包容、偉大與崇高,都蘊含其中。如果這些美好的品質,離開了共讀而抽空了給孩子講,顯然是不會奏效的。

第四,通過寫作講道理。

這裏的「寫作」主要是指寫信。作為父親,我愛給女兒寫信;作為教師,我愛給學生寫信。寫信的時機往往是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生日,比如新年,比如孩子取得了什麼重大的成績,比如孩子和父母鬧了彆扭……通過書信,父母敞開胸襟,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談心,同樣的道理,用文字有條理地表達,比面對面地「說」有時候更容易走進心靈。無論是給女兒的信,還是給學生的信,我都要抄一份底稿,這是留給未來的記憶,讓長大的孩子重溫父輩和老師當年的教誨時熱淚盈眶,而信中的道理將再次「發酵」。所以,我當校長也提倡學生家長定期或不定期給孩子寫信。

第五,通過進步講道理。

孩子入隊了,入團了,當三好生了,被選為優秀學生幹部了,考試取得好成績了,以往一直頭疼的學科一下突飛猛進了……每一次進步,都是父母「講道理」的契機。當然,這裏的講道理依然不是空泛的「你真棒」的鼓勵,或「千萬別驕傲」的提醒,而是在和孩子分享喜悅的時候,幫助分析總結進步的原因,以及下一步繼續向上的具體做法。重點是分析進步的原因——和以前比有哪些改進?有什麼方法可以繼續?通過這次進步發現了自己哪些以前沒發現的優點?自己還有哪些潛力?……這時候講道理,孩子最容易聽進去。

第六,通過錯誤講道理。

孩子犯錯也是講道理的好機會。家長們可能有這樣的體會,平時有些道理給孩子說多少遍,他都當耳旁風。而當孩子遭遇挫折——違紀了,考差了,吵架了,甚至打架了,或者惹出更嚴重的禍事了,孩子可能悔恨不已,也可能滿不在乎,無論孩子是怎樣的態度,父母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好好給孩子講講道理,引導孩子汲取教訓,認識到錯誤的危害,也要弄清犯錯誤的原因,以免在同一個地方跌兩次跤。特別重要的是,父母千萬不要一味指責,而要推心置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孩子感覺「爸爸媽媽是在幫我」,進而振作起來。

第七,通過對話講道理。

應該提倡親子之間圍繞一些話題平等交流和討論。學校大事、社會新聞、時事熱點、國際局勢……都可以成為對話的內容。父母和孩子雖然長幼有序,閱歷有別,但面對真理,人人平等。這種家庭沙龍式的對話,也是一種「講道理」。當年「9.11」事件發生後,正讀初二的女兒回家和我討論,她的看法不乏幼稚,思考卻非常真誠。我在尊重她並耐心傾聽她的同時,也坦率地說出我的看法,以拓寬她的視野,提升她的認識。我一直主張,家庭一定要有思考的氛圍,家庭教育一定要有思想的含量。親子對話是激發思考、點燃思想的途徑之一。

第八,通過餐桌講道理。

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大,平時和父母交流的時候不多。即使是「雙減」,課後延時服務後孩子回家更晚。所以每天的晚餐時分,便成了親子之間面對面交流的難得機會。也許有朋友會說:「連吃飯也要教育孩子?累不累啊!」其實,孩子如果信任父母,吃飯時必然同時滔滔不絕地說學校或班裏的見聞,父母也會情不自禁就事論理地插話。正是在這自然而然的氛圍中,父母可以「言語不多道理深」地對孩子進行引導。特別要強調的是,這種餐桌聊天,父母表達的道理一定要語言簡潔,點到為止,儘量淡化教育痕跡。

第九,通過小路講道理。

我曾經在我班的家長會上說:「希望爸爸媽媽們,無論多忙,都能夠儘量爭取每天和孩子擁有『一段路』『一席話』和『一盞燈』。」這裏的「一段路」是指飯後和孩子散步,「一席話」指的是散步時的聊天,「一盞燈」是指散步回家後一家人燈下共讀,孩子做作業,父母也在讀書。所以,我這裏的「小路」也是借代,代指休閒聊天。教育效果取決於信任關係。如果孩子給你說悄悄話了,你的教育就開始成功了。因為信任,在心靈舒展、精神放鬆的小路上,孩子什麼都願意對你說,而你說的孩子也愛聽,包括你給孩子閒聊時的「講道理」。

……

當然,給孩子講道理還有許多方法。但無論怎樣講道理,教育者必須遵守三條鐵律:

第一,不能僅僅講道理,還必須有教育者的示範。我曾經對老師們說過:「最好的管理莫過於示範,最好的教育莫過於感染。」家庭教育也如此。如果父母們只有言而沒有行,再好的道理都是蒼白的。如果說教育者講的道理是真理,那麼最好的注釋便是教育者的行動。

第二,給孩子的每一條道理,都必須是教育者真心信奉的。最虛偽的教育,就是教育者自己都不相信的道理卻偏要要孩子們相信。這樣的教育無異於欺騙。更可怕的是,「一個人如何極力宣揚他自己都不信的東西,那他就是做好了干任何壞事的準備。」(托馬斯·潘恩)

第三,在講道理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年齡階段、心理特徵和認知能力。不急於把道理強加給孩子,要允許孩子反駁,樂於和孩子一起爭論;也允許孩子暫時不接受,給孩子以自己消化的時間,和思考的權利。要相信,只要孩子真正善良正直,他總會選擇真理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校長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08/191172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