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一谷補一髒」,五穀這樣吃更健康

我國自古就講究「五穀為養」,因此,不少人認為雜糧吃得越多、種類越豐富就越好。其實,五穀雜糧本身就各有特性,飲食搭配最好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來定。一谷補一髒,五穀這樣吃更健康。

黑豆重養腎

民間流行着這樣一句話,「藥補一堆,不如黑豆一把」,更有甚者稱黑豆為「豆中之王」,這樣看來,黑豆除了是一道美味之外,還具有很好的養生價值。

中醫認為,黑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有益精明目、養血祛風、利水、解毒的功效。常用於陰虛煩悶,頭暈目昏,體虛多汗,腎虛腰痛,水腫尿少,手足麻木,藥食中毒等症。

黑豆,形狀似腎,色黑屬水又通腎,故也被稱為「腎之谷」。據《本草綱目》記載,黑豆可以「長肌膚,益顏色,填骨髓,加力氣」,是強壯滋補的天然腎寶。

做法:泡發後打製成豆漿,或煮黑豆粥,每天早晚各一次。

大米重潤肺

大米涵蓋稻米、紫米等,在出現肺熱、咳嗽等症狀時,具有很好的滋陰潤肺的作用。

《本草綱目·卷第二十二》載大米:「甘、苦,平,無毒。益氣,止煩止渴止泄。溫中,和胃氣,長肌肉。壯筋骨,益腸胃。通血脈,和五臟,好顏色。」李時珍曾對大米給予了高度評價,書中還言其有「治一切諸虛百損,補中益氣,強筋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做法:用小火熬製大米粥,直至米湯濃稠,只喝米湯不吃米粒,隨時可服用。

小米重養脾

北方的同學可能對小米最為熟悉,小米又被稱為粟米。和南方的大米相比,小米產生的熱量高,而且研究還表明,小米中的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的含量均高於大米。

中醫認為,小米性味甘咸,微寒,具有和中健脾除熱,益腎氣補虛損,利尿消腫的作用。而且小米製作成的鍋巴,性味甘平、功能補氣健脾,消積止瀉。用小米糠製成的小米糠油又有祛風、殺蟲、止癢、收斂的功效。

小米是五穀之首,常食能補脾益胃,小米對脾虛體弱的人而言,可謂是進補的上品,可補中益氣、延年益壽。

做法:熬一鍋小米粥,用湯匙撇出小米粥上層的精華--米油,空腹喝下,有很好的養脾胃的療效,每天早晚均可服用。

小麥重養心

小麥是東方人的主要食品之一。古代本草記載,新麥性熱,陳麥平和。小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之氣,為五穀之貴。

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之甘麥大棗湯,主治「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相似於今之癔病。即用小麥,配合甘草、大棗,以益氣潤燥,寧神除煩。

歷代醫家相當重視此方,許叔徽《本事方》、陳自明《婦人良方》,都載有使用本方之驗案。

小麥被稱為「五穀之貴」。中醫認為它能養心安神、除煩去燥。對消除女性更年期綜合徵、自汗盜汗也有食療作用。

做法:取帶皮的全小麥熬粥,或去中藥店買一些浮小麥熬水,每天早中晚服用。

高粱重養肝

高粱是五穀里不可缺的配角,具有養肝益胃、收斂止瀉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瀉的人,持續吃一段時間後,症狀會有一定緩解。可把高粱米加工成麵粉後炒熟,用開水調成稀糊每天早晚飯前服用,亦可將其製成高粱饅頭,高粱麵條等等。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高粱米中含有具收斂止瀉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做法:把高粱米加工成麵粉後炒熟,用開水調成稀糊每天早晚飯前服用。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悅讀中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02/190942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