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男孩和父親的關係,決定了他和世界的關係

父親,不是一句稱呼這麼簡單,它更是一份責任和擔當。

想要做一個好父親,就要重視親子關係,做好孩子和世界之間的「橋樑」。

一口氣看完豆瓣9.4分的《漫長的季節》,其中最讓我觸動的角色,是范偉飾演的父親王響。

王響有兩個兒子,第一個兒子王陽,叛逆難管、行事衝動,遇到初戀沈墨後一步步陷入泥潭,幫她拋屍,最後又為救她而失去年輕的生命。

第二個養子王北,乖巧體貼、懂事上進,在超市裏打零工補貼家用,時刻關心父親的身體健康,對待外人也是彬彬有禮,頗有教養。

為何兩個兒子,性格、品性、為人處事完全不同?

其實,王響對待兩個兒子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早就註定了他們會走向不同的結局。

父親,是男孩通向世界的引路人

劇中王響和王陽父子倆相處的幾個橋段,越看越讓人覺得熟悉。

王響發現兒子寫的詩,便一把奪過本子,念幾句就開始挑刺:

「我給你說,兒子,詩這玩意講究個合轍押韻......」

得知兒子在舞廳打工時,他不聽解釋,劈頭蓋臉一頓訓斥和指責。

當兒子被人冤枉陷害,他明知道真相,卻低頭向陷害者道歉,且當眾打了兒子一巴掌。

聽說兒子後半夜才回家,他轉身哐當推開兒子房門,拉開窗簾掀開被子,上來就開始興師問罪:大半夜的幹啥去了?

其實,那一晚王陽是幫初戀沈墨處理仇人屍體去了。

未諳世事的他,既害怕又無助,可他卻無法向父親開口訴說。

因為父親對他不是罵罵咧咧,就是大呼小叫,沒有過好臉色。所以父子倆的關係也總是劍拔弩張,說不了幾句就不歡而散。

後來王響終於察覺到兒子的異常,並追問他到底怎麼了,兒子的回答意味深長:

「要是有一天,我不在樺林了,你倆可得好好的。」

可王響卻並沒有感受到兒子此刻的無助和迷茫,只是一味地輸出大道理,讓兒子老實地在家待着,等着被自己安排進廠。

也正是這一次,王陽徹底向父親閉上了心門,也掐斷了向父親求助的念頭。

著名心理學家西賓塞曾說:「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一個男孩從家庭走向社會,離不開父親的榜樣示範和及時指引。

可在王陽初入社會、陷入困境之時,父親王響卻沒有給到他應有的幫助和指點。

也正是受父親教育的影響,王陽性格執拗偏激,行事衝動不顧後果,最終走上歪路,失去性命。

而王響在失去親生兒子之後,轉變成了養子王北的好父親。

他與王北的相處滿是溫情,說話也是和風細雨,再沒有之前那種居高臨下和自以為是的姿態。

他會和王北開玩笑、打趣,尊重王北的興趣愛好,竭盡全力支持他實現夢想,鼓勵他去看更大的世界。

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王北,孝順感恩,情緒穩定,成熟懂事,性格秉性、為人處世與王陽完全不同。

這也恰恰證明了,父子關係對於男孩成長不可磨滅的影響。

若是父親不注重情感交流和親密互動,只知道打罵責罰,處處彰顯自己的威嚴,男孩要麼變得懦弱自卑,要麼衝動易怒,容易走上極端。

唯有保持正向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做好引路人。

從小和父親關係不好的男孩

長大後都過着怎樣的人生

其實,多數的「中國式父親」都如同王響這般:

內心再愛孩子,表現出來的卻多是嚴肅古板、不苟言笑,甚至是打壓訓斥,總習慣性用父親的權威來壓制孩子。

一位網友曾在知乎上吐槽自己的父親: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父親從來都是板着臉,哪怕其他人試圖找些話題,他也是一句話不回應,只顧着吃飯,氛圍里全是尷尬和冷漠。

父親還喜歡當着眾人教訓自己,一會說這個做得不好,一會說那個做得不對。

久而久之,網友便不敢在公開場合說話了,甚至會緊張到結巴。

父親還總愛和媽媽吵架,一言不合就咆哮,那齜牙咧嘴的「狠」樣,讓他不敢直視,同時也記恨了一輩子。

如今網友已經畢業5年了,可他從來沒給父親打過一次電話,發過一條微信。從他能養活自己的那天起,他就想離父親遠遠的。

他不敢社交,和人走得太近就會心生牴觸。

別人的問候他可以置之不理,別人的關心他選擇直接忽略,他似乎對所有的事情都是漠不關心的態度。

網友說,自己明明恨透了父親,可卻慢慢像極了父親,性子變得冷漠和無情。

英國心理學家艾爾弗說: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巨大,會一點一滴滲入孩子的血液,嵌入孩子的靈魂。」

和父親關係不好的男孩,長大後都會有性格缺陷。

他們內心往往充滿了自卑和不安全感,而外在的表現一般有兩種,要麼冷漠疏離,要麼極度叛逆。

這樣的男孩,不擅長與人協作,也不敢與人競爭,人際關係會很受限。

在心理學上,人格形成的過程都要經歷「俄狄浦斯情結」,簡而言之就是「戀母情結」。

男孩會親近母親,而對父親抱有天生的敵意。

若是父子關係糟糕,那麼男孩就會成倍放大對父親的敵意,最終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只有父子間能建立起溫和的互動和良好的關係,這種敵意和衝突才會漸漸消失。

一個男孩踩着父親的「屍體」才能長大

一位醫生曾遇到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成功的商人父親,押着30歲的兒子來到醫院。

他不明白,自己事業有成,兒子為何一事無成,還嗜賭如命。

可在兒子的回憶里,從小到大不管他做什麼,父親永遠都不滿意。

記得幼兒園時,老師獎勵了一朵小紅花,他欣喜萬分,熬夜等着父親回家,想要分享這份喜悅。

可父親卻說:

「那是老師鼓勵你們的,不算數。你要強過別人,懂嗎?兒子。」

父親只會批評、控制,用所謂的「嚴格要求」來督促他上進,讓他按照父親的意願去成長。

可兒子的心裏早就埋下了「報復」的種子,當他去國外讀書後,便徹底放縱自我,沾染上了賭博。

他用一種極端的、毀掉自我的方式,試圖去打敗父親。

就像有句話說的:一個男孩,必須要踩着父親的「屍體」才能長大。

只有當父親「死」掉了,不再成為障礙了,男孩才能真正長大。

這個「死」不是肉體的死亡,而代表着父親對兒子真正的接納和認同:

我承認你不是一個小孩了,我支持你長大,我祝福你成為自己。

想起主持人李小萌分享過的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對兒子從小一直都很嚴厲,要求也特別高,他認為男孩子就得經受磨練,打罵都不稀奇。

直到兒子六年級時,父子倆又起了衝突。

當父親作勢又要打兒子的時候,兒子猛地站了起來,對他大吼道:「你不要打我了!」

父親那一刻突然發現,兒子已經快比自己高了,他滿臉怒氣的樣子,充滿了威懾力。

這一幕對父親的衝擊太大了,他意識到,真的不能再打下去了,因為很快他可能就打不過兒子了。

他開始反思自己,想要找到新的相處模式,不然兒子就要變仇人了。

有一天,兒子放學回家,一副心情不好的樣子。

父親沒有像往常一樣質問和埋怨,而是輕輕敲開兒子的房門,像朋友般坐在了正在發呆的兒子身旁,一句話也沒有說。

就這樣,父子倆安安靜靜地呆坐了二十分鐘,兒子突然轉過頭,拍了拍爸爸的大腿說:「爸,我好了,沒事了。」

父親摟了摟兒子肩膀,默默轉身離開了。

正如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說:

「好的父親,不要『贏了』兒子,而是要『贏得』兒子。」

有男孩的父親,從一開始就要做好自己被打敗的準備。

因為男孩需要的,從來都不是一個時刻想要戰勝自己的敵人,而是一個懂得並肩和共情的朋友。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每個父親都是使者,只有使者不斷進修,端正自己的觀念和品行,所培養出的孩子才能立於人群之中。」

父親,是需要終身修行的事業。

很多父親習慣了扮演「嚴父」的角色,尤其是在面對天性調皮的男孩時。

他們總覺得只有自己嚴厲了才有威信,男孩才會聽話順從,可事實卻恰恰相反。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做父親一定要「慈」。

「慈」並非溺愛,而是既不打罵也不驕縱孩子,給孩子愛、信任和尊重,與之建立親密的、平等的親子關係。

唯有如此,父親才能在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成功地把價值觀、社會技能、生活技能教給孩子,給他前行的方向和力量。

父親,是一個家的根基。

父親若是情緒不穩,只會讓親子關係岌岌可危,讓家庭婚姻分崩離析。

唯有父親耐心平和,男孩才能學會冷靜和理智。

父親遇事不吼不叫,男孩才懂得做好管理情緒。

給男孩溫馨融洽的成長氛圍,他才能把貴氣和教養刻進骨子裏,未來走到哪裏都會很受歡迎。

思想家蒙田曾說過:

「作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

父親待人接物的細節、為人處世的態度,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男孩的三觀和品性。

父親勤勤懇懇,兒子也會正直善良;

父親堅韌果敢,兒子也會剛毅獨立;

父親心胸寬廣,兒子也會大度豁達......

只要父親三觀正,家就不會亂,男孩就不會走歪。

作家梅格米克說:「比起其他任何人,父親才是奠定孩子人生軌跡的那個人。」

男孩需要從父親身上學習,該怎樣用男人的方式與外界相處。

你和他的關係,就是他和世界的關係。

希望所有父親都能修正自我,努力做一個性格「慈」、情緒「穩」、三觀「正」的父親,指引男孩走向更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男孩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529/1907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