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中港研器官移植互助 港人撤捐贈申請倍增 特首稱不尋常 港警將調查

李家超(小圖)指港人撤捐贈申請倍增不尋常,已要求警警方調查。©麥燕庭提供

香港政府正研究與中國內地建立恆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但官方數據顯示,自官員提出推進這機制後的五個月內,取消捐贈器官登記的有效申請,較去年全年大增1.7倍。有民間組織稱,原因可能與移民潮和對中國器官捐贈不信任有關,建議政府多加解說;不過,特首李家超判定,有人沒登記捐贈器官亦申請撤銷屬「非常可疑行動」,除嚴厲譴責外,更表示已要求警方調查是否涉及違規各犯法行為。

時事評論員吳志森在網上頻道中指出,未作器官捐贈登記而撤銷,可以涉及對登記制度不了解或防止被人冒名登記,質疑港府和建制派不了解事件而機械式批評。另一資深新聞工作者李錦洪亦在網台節目上批評港府把非政治事件政治化,憂心官員的責難只會令本來不關注事件的人考慮撤銷登記,擴大負面效果,得不償失。他補充,器官損贈需要具道德感召,行政指令收效甚微。

事緣港府去年12月中破天荒批准中國器官送港移植,為四個月大女嬰芷希成功換心,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在手術後約一星期表示,是時候可以推進兩地器官移植互助機制,會儘快與中國衛健委討論相關事宜。他當時更譴責對建立機制表達憂慮的醫生。在未經公眾諮詢的情況下,兩地衛生部門經討論後,已發展至港府在本月中旬邀請香港移植專家前往廣東省共商,並可能試用「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以便當有器官捐出而在當地沒有合適病人接受作移植之用時,即將器官跨境捐贈作配對。

及至昨(22日)午,港府主動發稿,指留意到近日有少數人在互聯網上讓捐贈者考慮受惠者身份,甚至呼籲他人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對個別人士「肆意貶損」兩地建立器官移植互助機制的積極意義,實為「蔑視兩地同胞血濃於水」和漠視兩地輪候器官病人福祉之事,亦曲解中國的器官捐贈及移植制度。

港府:擬取消捐贈人數上升不排除有人意圖擾亂

當局又說,近期取消登記的申請出現不尋常,由去年12月至今年4月的五個月內,共有5785個取消登記申請,較過去多,當中一半(2905人)是從未登記卻申請退出或重複取消的「無效取消申請」,而2月的無效取消登記比率更高達74%。發言人稱,「不排除少數人意圖擾亂」中央登記名冊的代表性及增加政府人員行政負擔,認為有關行徑極不負責,予以譴責。

根據港府數據,即有2880個取消登記屬有效申請,當局只表示,這也遠較過去數字為高,「背後原因多樣」。雖然取消登記的申請增加,但由於同期新增登記人數有5091人,故中央名冊仍然錄得正增長,港府稱,這反映市民對器官捐贈的支持,呼籲「不要為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挑動」而破壞香港的器官捐贈氛圍。

港府新聞稿未有交代有效取消登記的歷史數字,但醫衛局其後回復傳媒查詢時的數據顯示,取消登記申請在2019年時只有五百多人,其後兩年升至七百多人,到了去年,扣除重複遞交及無效申請後,有效取消登記人數已突破一千人,達1068人,即過去五個月的有效取消登記數字是去年總數的2.7倍。

對此,當被問及港府會否放緩中港兩地設立互助機制的商討時,特首李家超今早出席會議前表示,會繼續推動與中國內地合作,強調器官捐贈是拯救人命的重要合作機制。

民間組織:先查原因疑與不信中國機制有關

他再次質疑取消器官捐贈出現的不尋常情況,指無登記又申請取消是「非常可疑」,屬於破壞整個系統的行徑,予以嚴厲譴責,形容這是令人覺得恥辱的行為,他已要求警方調查當中是否涉及違規或犯法行為。

不過,民間相關組織均希望先多了解取消登記人數上升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當中包括香港移植學會會長馬錦文,她今早更在電台節目表示,雖然認為中港商討設立「健全的」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機制是好事,但亦指出,目前業界對機制了解有限,期望當局提供更多資料,加強與業界溝通,藉以增加社會大眾對器官捐贈的信心。

另外,香港器官捐贈行動組召集人周嘉歡亦表示,現時未有清晰資料了解市民為何取消登記,除了移民潮外,不排除有人因「不理解丶不信任丶不滿意」中國器官捐贈情況而取消登記,港府必須多向公眾講解中國內地相關制度詳情,減少市民憂慮。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亦同意有關分析,並指港人對中港器官互通機制存有憂慮及不理解,甚至認為捐贈器官最終可能到了中國內地人身上與其捐贈原意相違背,出現抗拒情緒而退卻。他又質疑,國內捐贈器官比率低於香港,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會否有多餘器官捐至香港。

香港遺體器官捐贈一直採用「自願捐贈」模式,自2008年設立中央名冊以來,登記人數一直持續增長,由2009年的4.5萬人增至現時超過35.7萬人。根據國際器官捐贈與移植登記組織數字顯示,在過去十年以來,香港遺體器官捐贈率由高峰的7.22持續放緩,降至去年的4.66,但仍高於中國內地的3.63。

另一方面,根據官方網頁數據,截至3月底,香港仍有2973人在輪候器官,當中81%是在輪候腎臟,其次是眼角膜。有移植醫生曾指出,有可供移植而又配對不到本地病人的情況比較罕見。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524/190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