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甄言:誰搞了中國孔乙己的長衫?

作者:
孔乙己最後也是坐着喝上了酒,是坐在魯鎮酒館外的露天裏,因為偷鈎者被誅,竊東西被打斷了腿。偷國者不算偷只能為竊,竊了國是長衫諸侯,偷了之後還能踱步進入酒館包間,點點菜,慢慢喝也。拳擊台上被對手打倒在地不是壞事,壞的是被對手打倒地後,在躺着倒計數秒前不着想爬起來,這是當下中國當代大學教育的缺失。

2023年1月29日,安徽阜陽招聘現場

2023年,中國應屆畢業生1070多萬人,畢業即失業,中年更彷徨:感慨如果不上大學,就會心甘情願地放下斯文架子,去工廠做苦力擰螺絲、超市的收銀員等低下工作,現在套着學士、碩士的服成了孔乙己的長衫累贅,放不下面子,又找不到心儀的白領工作,成為魯鎮酒館裏站着喝酒孔乙己……魯鎮酒館包間裏坐着喝酒的長衫們則佈道曰:君子固究,脫下孔乙己的破舊長衫吧,家裏沒有背景,拼不過爹娘,爭不上公務員的金飯碗,那就易服去擺地攤、收破爛、工廠擰螺絲,放下身段變成「短衣幫」,心無大志地站在魯鎮酒館裏醉生夢死,還有調侃髒破長衫的孔乙己窮書生的開胃下酒菜,笑談人生。

我們倒要問問幾個問題:是誰搞了現時中國孔乙己們的長衫?搞,不僅是生產製造,還包含設計、銷售、策劃、廣告、培訓、回收再造等等諸多環節。這個海量製造出孔乙己牌長衫工廠的名字是什麼?主人是全民所有嗎?設計出男女式樣,Large大、Middle中、Small小號長衫的設計師是准?誰是工廠的總經理?誰是副總經理?部門經理什麼來歷?人事主管有何背景?創意總監想了什麼新奇,在髒髒的長衫上繡上了「China夢」而內銷中國的大學?廣告主管擬出了什麼炸眼球的詞句,讓民眾家庭甘願花錢去買不副實名的破衫?生產的線長是否每年踱步,坐進人民大會堂里鼓掌?他們是不是也能坐着喝酒?喝的是廉價兌過水的黃酒還是特供的醬香茅台?

還有一個問題:如果自責當初上大學生而穿上孔乙己的長衫,落到現在站着喝酒的窘境,你們又大錯特錯了?看看當下中國的製造之城崑山、東莞,是誰讓國運不濟,庸人當政,新冠疫情百業凋敝,工廠倒閉,連擰螺絲的工作都很難找到,擰螺絲的短衣幫住進了免費的城市的地下通道里,九文的酒錢都出不起,這種更苦的日子,唇亡齒寒,有長衫的學士、碩士如果不上大學,就會落到這種更窘迫的境界?易服攤販,可你們不想想,小販們白天受完城管的暴力驅走,回到合租房裏,還有穿着絲稠長衫「石壕吏」蔡奇們,把你們當成低端人口而刺刀見紅地驅離?蔡奇們是不是完工成後,有專車司機接送,踱步進到包間裏,「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他們和誰在彈冠相慶、把酒甚歡?還有、還有,是不是有侍候長衫主顧「樣子不傻」的小二們?

再有一個提問:坐進包房裏喝酒的長衫們,在中國是多數人,還是少數人?多乎哉,不多也,屈指可數乎?破開他們的長衫,裏面穿的又是什麼?是阿迪還是巴黎時裝?興許代表有特權的黃色馬褂吧?他們的身體上中間是不是紋着定於一尊的紙老虎?他們是不是趙家人?

再有一個疑問:2021年11月,思想自由、相容並包的北京大學成立了習近平經濟、法治、外交、生態文明四個思想研究中心,整天滿嘴吟誦「習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把茴字思想弄出四種寫法的教授、主任,是不是也想着踱步坐進包間成為喝酒的長衫?他們是不是免費回收了拋棄的破舊長衫,翻新製成新時代中國特色長衫售賣給了孔乙丙、孔乙丁?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沒有錯,我們的錯誤,是不是不應該在中國電動破船上哭,而應在新大陸的自行車上笑呢?男怕干錯行,女怕嫁錯郎,最可怕的是把中國的未來交給了干錯的郎呀。

既然媒體宣傳讓當今有大學學歷的人放下孔老夫子的身段去做小販、屠夫,成為「短衣幫」,播放大學生做小吃飯當,就能日進萬元的新聞,為什麼大學不設置雞蛋灌湯餅的專業,讓賣灌湯餅的大姐來當教授,傳道、授業、解惑,實踐出真知,讓教授大姐傳授如何應付城管、工商執法部門?畢業生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承認的「雞蛋灌湯餅」學士學位,並增加碩士、博士、博士後學位呢?那些講授之乎者也習思想的教授,尚能飯否?他們收的學費沒有育出人才,是不是誆了學生家長的錢?誆是不是騙?這種坑蒙捌騙相安無事。

孔乙己最後也是坐着喝上了酒,是坐在魯鎮酒館外的露天裏,因為偷鈎者被誅,竊東西被打斷了腿。偷國者不算偷只能為竊,竊了國是長衫諸侯,偷了之後還能踱步進入酒館包間,點點菜,慢慢喝也。

拳擊台上被對手打倒在地不是壞事,壞的是被對手打倒地後,在躺着倒計數秒前不着想爬起來,這是當下中國當代大學教育的缺失。

當中國最底層的大量人群出現了惶然,是不是由中華最高領導不知所以的茫然傳導下來的,這是我最大的疑惑?

海水退去,我們發現自己還穿着一文不值的髒破長衫,自我禁錮手腳被巨浪捲走,他們則早就甩了長衫在浪尖上盡情地裸奔。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404/188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