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大清的外事部門,是個昏聵的機構

作者:

大清原本沒有專門的外交機構,涉外的事務,部分歸禮部,部分歸理藩院。天朝上國嘛,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理所當然是天朝的下屬。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之後,在洋人的強烈要求之下,不得不成立了專門的涉外機構,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蒙老外說,漢語的外交部,就是這樣寫的,老外不辨就裏,也就答應了。所以,從1862年衙門成立起,一直到1903年改制,晚清的外事機構,就叫總理衙門。

儘管如此,這個跟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構,並沒有多少新氣象。總理衙門大臣和辦事人員,跟其他的衙門一樣,辦事能拖就拖,能推就推。首席大臣照例是王爺,跟外國人打交道,王爺不吱聲,其他人就一聲不吭,就這麼悶着。王爺實在沒轍了,憋出一句話來,大家就隨聲附和。所以,多數的對外交涉,都得依靠作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來辦。讓李鴻章這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地方官,實際主導了大部分的中國外交。商務印書館的創始人張元濟擔任過總理衙門章京,有天進衙門辦事,發現公文堆里具有一封署名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電報,是發給光緒皇帝的,但居然沒有人處理,他要是不發現,就給埋在公文堆里了。1897年新的德國公使來京,覲見皇帝的時候,走在了西華門的中間那條路上,隨同的總理衙門人員,居然不顧外交禮儀,一把把人家拉過來。害得德國人一個勁兒地抗議,李鴻章一個勁兒地賠情。庚子之後,朝廷派醇親王載灃做為特使,派往德國道歉(因為義和團期間把德國公使克林德給殺了),然而,事先總理衙門卻不做任何的準備。載灃到了德國,連抽水馬桶都不知道是什麼,直接用抽水馬桶洗臉。洗澡的時候,把整個房間弄得水漫金山,大出其丑,丟盡了清朝皇室的人。

這樣的外事機構,外派的駐外使節,有好些也不怎麼樣,像劉錫鴻這樣昏聵的頑固分子,也不是一個兩個。駐外期間,每每神經過敏,總覺得人家看輕了自己,不顧外交禮儀,胡亂抗議,隨意退場。像張德彝這樣的人,倒是不怎麼頑固,但駐外期間,留心的東西,居然多是人家的孩子遊戲。這期間比較好的駐外使節比如容閎,卻因為留美幼童的問題,不安於位,最後移居美國。第一個駐外使節,真正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郭嵩燾,也因為飽受頑固派的攻擊,說他有損國格,最終被朝廷譴責,鬱鬱而終。

外事部門的昏聵,歸根結底,是因為朝廷的昏聵。雖說成立這樣的機構,表示中國的大門被打開了,但開門之後的朝廷,心裏卻總想着什麼時候把門關上。總理衙門管的事兒越來越多,涉及財政、國防、內政、宗教、建設等等各個方面,只要有洋務,就得總理衙門管,但衙門卻還是老一套。非得外國人推一推,他們才動一動。都說李鴻章賣國,因為他簽了最多的涉外條約,但是他不簽,根本沒有人能簽,讓別人來簽,損失的權益更多。凡是在涉外的時候,好些官員不是狂妄自大,為了天朝上國的所謂威嚴而惹禍,就是奴顏婢膝,一味退讓。最終擦屁股,都得靠李鴻章。把李鴻章趕走了,頑固派們連外國的假照會都弄出來了,通過總理衙門上達,假照會不僅言語嚴重不符外交辭令,而且內容明明白白要大清政府交出統治權。總理衙門的人,但凡有點常識,怎麼可能不分辨真假呢?然而,照會就這樣交給了西太后,西太后勃然大怒,這才最後下決心,依靠義和團跟洋人開戰。最終惹出天大的事兒,還是得把李鴻章召回來,跟洋人談判,讓這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活活累死。

一個死抱着陳舊的意識形態不放,腦子裏依舊是天朝觀念的朝廷,即使被迫開了門,辦了外交,也必定會出笑話,有什麼辦法呢。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張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30/1883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