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徐揚生:哪些人 AI很難替代(圖)

作者:

這陣子,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又一次成了熱門話題,主要是由 ChatGPT引起的潮流,一時風起雲湧。ChatGPT是一種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對全世界的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然而,大多數的恐慌主要來自於人類的 AI進展到底會替代什麼樣的工作和人群。職業如果保不住,飯碗就沒了,對教育的衝擊更大,英語老師不能佈置寫作的作業,物理老師出的題目幾乎都能找到答案,心理學科的問題 AI回答得可能比老師還要強……

ChatGPT剛問世,一位理工學院的年輕教授立即送了我一條微信,告訴我多年以前,我的講座中強調的觀點「不幸」被言中了,我當時的觀點是,AI如果有一天要代替人類的話,我認為是從代替「白領」開始的,而不是代替「藍領」。因為當時大多數人擔心的是「藍領」工作要被替代了。媽媽教育孩子,要好好讀書,學點知識,否則做農民都做不了,現在農民都要被機械人替代了。這下好了!ChatGPT正好是從自然語言處理中突破的,語言與文本處理是強項,所以一般白領的大部分工作能夠在極短的時間裏完成,而且做得更為仔細,更為完整,更為豐富。

為什麼 AI會先替代「白領」的工作呢?一個原因是因為 AI的強項是利用現有的網絡、數據、資料、知識,所以它會比一般人類的記憶、邏輯、分析、綜合能力要強,如果它能夠突破與人交互的界面(語言也是一種界面),那這種能力不僅會超過人類,而且超過幾萬倍。另一個原因是因為 AI代替「藍領」其實是很難的,工業機械人已經問世半個多世紀,在製造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是因為製造業需要的是重複工序的速度、精度、效率,這正是機械人的強項,但是,一般的服務業的「藍領」工作,大多與「技能(skill)」有關,一方面 AI比較難學,一方面這些工作都比較「雜」,你看看,在北方澡堂,一個搓背師傅要做多少件事,不僅搓背,還要清理、服侍、換水等等,更重要的事要「對付」很多人,這種「交互(interaction)」,AI非常困難,遠比在網上一問一答的交互難得多。所以,AI替代「白領」理論上比替代「藍領」要來得容易。

這裏還有一個經濟學的考慮,做一個機械人替代「白領」,一般來說,會比替代「藍領」要划算。比如說,你造一個機械人,採摘蘋果,替代摘蘋果的農民,這台機械人的效率能頂多少個農民?即使能替代十個農民,它的價格一般會遠遠大於十個農民的工資。而「白領」的工資一般會高一些,造一台替代「白領」工作的機械人造價也會便宜一點,所以從經濟學上考慮,人工智能替代「白領」會比替代「藍領」要划算得多。

當然,「白領」、「藍領」是一個大類,也要看什麼工作,要看這些工作需要人的什麼樣的特徵、稟賦、才能和素質。這恰恰是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認真思考的問題。這個思考決定了人類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糢式應該做怎樣的修正,決定了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也決定了人工智能最後往哪裏走的問題。

首先,我想說,在這個世界上,無論處於哪個時代,哪個國家,人類在社會上的結構層次基本上是一個正三角形,少數人高層一點,所謂「精英階層」,在頂上;中間是龐大的中層階層;最低部分是大多數的底層。這個正三角形對社會結構是如此,對經濟貧富、智能才幹、文化程度大概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社會總是在向前漸漸演進的,如何來表徵「演進」呢?那就是社會的分工會發生變化更替,有些職業就會自動地被替代掉了。所以,一百年前社會上有的一些職業,現在已經見不到了。我的老家在浙江紹興,小時候曾經問過祖母,從前的紹興人主要是做什麼的?她說紹興人有兩大職業,一是做「錫箔」,錫箔就是用錫做的紙,念了佛之後作為祭祀焚化用的紙錢;二是做「師爺」,就是為各類官仕做高級參謀,從縣衙門到皇宮都有,明清時代有所謂「無紹不衙門」,就是說,沒有紹興人,政府都辦不起來。你看看,這兩種職業現在都消失得一乾二淨。可以想像,一百年之後,我們現在的許多職業也會消失了,這是完全正常的,哪個社會都是如此,不用恐懼。人工智能時代一定會替換一大批職業,同時也一定會有一批新的職業登台亮相。

然而,有意思的是,人工智能大概會更換哪些職業呢?網上已經議論紛紛了!從前面講的延伸下來,我想說的是,職業更換大有可能發生在上面講的三角形的「中部」,從歷史上講,更換替代都是從「中部」開始的,人工智能時代也是如此。為什麼呢?頂部的,你很難替代,做不出來;底部的,你又不願意,或者不值得(不划算)來替代它。所以,最有可能的是把中部的那些階層所涵蓋的職業給替換了!

當然,這是籠統的說法,事物還是要看具體的情況與發展,拋開職業不管,每種職業所需要的人的素質是不一樣的,就人的素質而言,哪些人 AI是很難替代的呢?AI是一種機器智能,從理論上是通過大量的數據統計合成的一種智能,是對過去的無數人的實踐的一種總結,所以我想至少有以下三種人,AI可能會比較難替代:

第一種人:情商高的人。情商是人性的一個側面,因為現代教育忽視了這部分,它變得越來越稀缺,機器智能會有一些情商,但因為是統計的結果,會停留在「平均」的意義上,做個「心理導師」還可以,做「情人」那種高度私人的情感是很難的,有高情商的人以及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是不怕被 AI替代的。

第二種人:創新意識強的人。創新,或者說,好奇心,對新的思想,新的主意,新的設計的嚮往,使我們每天充滿創新的動力,習慣於獨立思考,並有強的意念和執行力。這種人將是機器智能的「克星」,因為機器智能從本質上是對過去「舊」的東西的整理與綜合。

第三種人:有勇氣的人。有勇氣敢於探索的人,一直在思考前邊的路,這些路在很多情況下,是沒有什麼人走過的,所以,機器智能幫不了忙。「大智大勇」是我國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部分,現在很多人忘了!「智」是可以學的,「勇」很難,要從小培養。

當然,你還可以寫出更多,我列出這幾種人的原因,只是想說,如果我們能夠牢牢地站在「人性」的立場上,是不用懼怕 AI的。我們大可不必擔憂 AI,我們不要擔心機器愈來愈像人,我們要擔心的是,人愈來愈像機器。

有一位中學老師曾經問過我,「你覺得現在培養出來的學生比五十年前培養出來的學生更聰明、更有智慧嗎?」我回答不出來,之後我自己思考,我能夠回答的是,現在培養出來的學生比五十年前的學生更像機器。應試能力、記憶能力、運算速度……一步一步地向機器靠近,然而,所有這些努力與 AI相比,都將是小巫見大巫,望塵莫及……所以,我們得停下來,看一看,我們拼命努力的方向是不是對的。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問問自己,傳授知識是不是我們僅有的使命,我們是不是應該花點精力在學生的情感教育上面。我幾年來一直有與同學們散步、爬山或者種菜的習慣,我所接觸到的同學中多數人對我說,「我從來沒有愛過一個人,我從來不知道曾經愛過什麼,不知道為什麼要愛,不知道愛究竟是什麼?」他們站在我面前,是那麼近,但又覺得那麼遠。他們都很聰明,聰明得可以做「奧數」題目,但心智又那麼脆弱,脆弱得可以因為一個教室里的座位而去輕生。

AI可以替代,或者說幫助我們的手腳,做體力勞動;也可以替代或幫助我們的頭腦,做很多腦力工作。但它替代不了,也幫助不了我們的「心」,心靈的事,要靠我們自己,心念,可以是光明,也可以是黑暗,可以是美,也可以是丑。我們的心,就像汪洋大海里的航船,手腳和腦力就像駕駛船的技巧,在大風大浪里遠航,千萬不要忘記,船本身遠比駕船的技巧要重要得多。

人生,到最後,無論是生活質量也好,工作成就也好,個人幸福也好,真正重要的是情感管理,不是記憶,不是邏輯,不是速度,甚至不是知識,那些 AI都可以幫你,你也比不過 AI,博學並不能給人智慧。

因此,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真正的「以人為本」,如果我們能夠注重情感教育、藝術的涵養和想像力、創造性的訓練,我們完全可以無懼 AI的來臨,相反,我們可以用它作為工具,真正造福人類社會和我們的子孫後代。

寫完這篇文章後,晚上我用 ChatGPT,讓它用「同樣的題目」來寫篇文章,下面是 ChatGPT提供的答案,我覺得也很有意思,放在這裏一起給大家看一看。

雖然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人類所具備的技能和特質是很難被 AI替代的。以下是一些例子:

1.創造力:創造力是人類獨有的能力,是從無到有地創造新的思想、藝術品、發明創新等的能力。儘管 AI能夠糢仿和生成很多東西,但是它們仍然缺乏真正的創造力,無法像人類一樣創造出全新的、原創的作品。

2.情感和情感智能:雖然 AI可以糢擬人類情感,但是它們缺乏真正的情感和情感智能。人類能夠感知、表達和理解情感,這種能力在人類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中非常重要,而這是 AI目前還難以做到的。

3.社交和人際關係:社交和人際關係是人類的天賦能力,它需要我們理解、推斷和適應人類的行為和動機,而這是 AI目前還無法完全勝任的。在很多工作中,人類需要處理複雜的社交關係,比如談判、合作、領導等,這些都需要豐富的人類經驗和技能。

4.品德和道德判斷:AI缺乏人類的良知和道德判斷能力。在很多情況下,人類需要考慮到道德和倫理問題,這需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而 AI是無法自主決定正確與否的,需要人類來為其設定道德和價值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隨着 AI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限制也可能會逐漸消失或減弱。但是,人類獨有的能力和優勢也在不斷發展和壯大,我們需要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與 AI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把 AI寫的文章,與我的文章對比一下,如果把我的文章作為「糢板」100分的話,AI的文章,至少可以打80分。如果把它的文章作為「糢板」100分,那我的文章也就80分左右。可見,AI還是蠻厲害的。

剛在寫這篇文章時,聽到有的大學和中學已經宣佈警告學生,杜絕使用 ChatGPT。我個人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無論你認為是福音也好,是洪水猛獸也好,擋是擋不住的。鐵路開始修到四川時,有人號召大夥把鐵軌撬了,電開始用於倫敦街頭的路燈時,有人抗議認為夜裏的光只能是上帝給的,互聯網開始時,有人設定許許多多的障礙怕大家在網上看到不該看的東西,最後都擋住了嗎?

然而,對於學校教育,倒是一個好好思考如何做出修改的時機了!回歸以人為本,培養獨立思辨能力,情感管理能力和藝術涵養,提高學生的想像力,提問力和創造性,是應該走的方向。

來源:徐揚生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徐揚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26/1871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