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顏寶剛:爭奪虛擬資產樞紐的雙城奇謀

作者:
今天,在虛擬貨幣市場,這個雙城記的故事正在走向兩個極端:新加坡限制零售投資者接觸數碼資產;香港或對零售投資活動更加開放。在守住抵禦洗錢、恐怖主義融資和技術風險的底線的同時,到底在亞洲數碼經濟的下一個增長周期中,那一個會真正跑出?情況令人想起一年前兩個城市對防疫政策的兩個極端,那一個能笑到最後,恐怕答案已經寫在牆上。

由綽號「薯條哥」Sam Bankman-Fried引發的FTX爆煲醜聞,現在正被香港的財金官員利用,刻意扭曲說成是加強監管的契機,意圖為去年底特區政府發表的虛擬貨幣「政策宣言」合理化,甚至開放「最後一程」,容許散戶參與加密貨幣資產市場。

相反,過去幾年大幅擴張加密貨幣資產的新加坡卻出現「急轉彎」:過去幾年,新加坡對區塊鏈技術採取包容開放態度,吸引了諸多「幣圈」企業、投資湧入,現在卻因淡馬錫投資FTX失利,罕見被政府高層公開批評,甚至表明新加坡不打算成為加密貨幣活動中心。

要爭奪區內虛擬資產樞紐,新加坡及香港會發揮怎樣的雙城奇謀?那一個策略才能「笑到最後」?

香港:開放散戶參與,搶佔加密市場窗口

1月9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香港WEB3創業者峰會時,在致辭中表示,稱香港熱烈擁抱加密資產交易行業,並指在去年10月,特區政府在發表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表示對全球從事虛擬資產業務的創新人員持開放和兼融的態度,「邀請有關交易所在香港開拓商機」。

據報,在過去兩個月里,香港政府收到了大量與加密貨幣相關的公司在香港設立全球總部的提議。

今年剛升任的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已經急不及待要改變昔日審慎的監管作風,她在出席亞洲金融論壇後表示,今年首季將就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牌制度諮詢公眾,諮詢範圍包括散戶參與開戶買賣虛擬資產的前設條件,以及設立客觀基準選取主流的虛擬資產供公眾買賣。

去年虛擬資產市場接連發生爆煲事件,問及如何加強散戶保障,梁鳳儀直指,虛擬貨幣交易所FTX倒閉,反映把客戶資產獨立分隔及平台內控的重要性,同時也是契機加強監管,相信若有適當監管環境,此情況會減少。

身處風暴中心:新加坡表明不打算成為加密貨幣活動中心

過去幾年,相比全球日益緊縮的監管,新加坡對區塊鏈技術與金融創新的包容開放態度,吸引了諸多企業、投資湧入。

根據畢馬威的報告顯示,2021年對新加坡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公司的投資已激增至近15億美元,是上一年總額的10倍,接近2021年亞太地區總額的一半。

新加坡的吸引力主要來源於其積極、清晰的監管環境,為加密貨幣公司制定了明確的規則。

自2020年1月起新加坡允許在當地運營加密貨幣交易業務公司,能申請「數字支付代幣」牌照,到2022年5月底,當局一共收到196份牌照申請,同時新加坡政府也參與了虛擬資產的佈局。政府支持的新加坡投資公司GIC曾在2021年投資了專注比特幣、區塊鏈技術投資的基金公司Digital Currency Group。更早時候,GIC還曾參與美國首家上市交易平台Coinbase的融資。

此外,新加坡金管局(MAS)還推出沙盒(Sandbox)監管機制,允許金融科技公司在事先報備的情況下試驗新的金融產品,包括從事與目前法律法規有所衝突的業務,區塊鏈企業也屬於沙盒機制適用範圍。

不過這個在區內最有競爭力的市場,最近卻對加密行業收緊監管。去年12月,新加坡金管局連發兩個文件,收緊加密監管,包括禁止向散戶借貸供其進行加密貨幣交易、要求當地加密產業企業區分公司與客戶資產,以及限制當地「穩定幣」發行。當局還明確限制數字資產公司向新加坡公眾推廣,禁止在公共場所或報紙、廣播、社交平台等公共媒體上推銷服務,只能在其網站或社交媒體賬號上進行宣傳。

FTX的倒閉也使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控股損失達2.75億美元,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表示,淡馬錫的虧損巨大,已經啟動了一個獨立團隊的內部審查,還罕見大力批評淡馬錫的投資「不僅造成財務損失,而且還損害了國家聲譽」。同時黃循財重申,政府已將發展創新與加密貨幣投機區分開來,他們不鼓勵散戶參與。

當然,在加密貨幣平台眼中,新加坡方面的態度轉向無疑為香港發展虛擬資產帶來了一個窗口。難怪在香港公佈政策宣言後,有一大批加密貨幣交易平台配合政府宣傳,吹噓香港可以取代新加坡成為區內樞紐。

虛擬資產不適合零售投資者

現實是,加密貨幣已經存在了15年,但沒有人能就它是什麼達成共識。虛擬貨幣是通過區塊鏈上的軟件記錄在虛擬錢包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控制。《經濟學人》提出,這個特性缺乏私有產權定義,在區塊鏈上擁有一些記錄,並不會讓人聯想到實物貨幣。

FTX的使用條款令客戶無法受到商業法律的保障。在今年1月4日,紐約法院裁定另一加密貨幣破產案(Celsius)中,部分客戶對其加密貨幣存款缺乏所有權,消息在幣圈及法律界引起巨大震撼。《經濟學人》稱,以此案例引伸,FTX的客戶可能需要等待數年才能知道他們將收到什麼。

還有一個風險是加密貨幣投資者必需面對,以FTX為例子,它的大部分可收回價值可能都在加密代幣中。當然這種代幣不是貨幣,意味着即使投資者最終獲得賠償,可以收回部分FTX資產,法院將不得不以美元支付索償。這就提出了使用哪一天的兌換率的問題: FTX的代幣拍賣可能會引發大賤賣,再引起另一次加密市場大崩潰。

特區政府打算開放虛擬資產給零售投資者,但就在此時,FTX倒閉,淡馬錫也損失了約20億港元,而FTX涉及大量資產被偷走,到底我們的財金官員對加密貨幣市場的運作及特性有多了解?今次FTX及其他虛擬貨幣平台倒閉,我們的監管機構有否意識背後的法律及科技相關風險?還是要等待再有平台出事,才像十多年前雷曼倒閉引發的迷債風暴一樣,屆時才找人問責下台?

政府沒有做好對零售投資者有關虛擬資產的教育工作,卻選擇現時開放予散戶參與,實在不是合適的時機,新加坡反其道而行,加強對虛擬資產的監管。還有,繼印度央行行長指應禁止加密貨幣後,英倫銀行亦擬加大力度,改善英國在加密貨幣方面的監管。

今天,在虛擬貨幣市場,這個雙城記的故事正在走向兩個極端:新加坡限制零售投資者接觸數碼資產;香港或對零售投資活動更加開放。在守住抵禦洗錢、恐怖主義融資和技術風險的底線的同時,到底在亞洲數碼經濟的下一個增長周期中,那一個會真正跑出?情況令人想起一年前兩個城市對防疫政策的兩個極端,那一個能笑到最後,恐怕答案已經寫在牆上。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117/1855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