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謊言正在被戳穿,我們究竟被疫情「騙」了多久?

鄭州疫情相關事宜近日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同時,鄭州衛健委站出來闢謠:新冠幾乎沒有後遺症。還搬出王福生院士在2020年的說法,「自限性疾病」成為了新的疫情熱詞。

難道,新冠後遺症是假的?我們又被「騙」了多久?

新冠後遺症的「真身」

新冠後遺症,在國內外的正規醫學期刊是要加引號的。

因為根本沒有新冠後遺症這種東西。

是不是很驚訝?之前瘋傳的新冠會導致呼吸困難、大腦萎縮、陽痿......

至少很多人說的像模像樣。

「痊癒後一個月吃檸檬面不改色,沒有味覺......」

「四肢乏力,肌肉酸痛,呼吸時像戴了四五層口罩,不能工作......」

還有一些轉載國外期刊、看起來非常嚇人的後遺症數據。

「美國聖路易斯醫療保健系統流行病學中心的Ziyad Al-Aly研究團隊通過對比分析153760名新冠患者的數據,發現新冠感染者中風風險增加52%、心率失常風險增加69%、炎症性心臟病風險增加66%、心力衰竭風險增加72%,並且新冠感染急性期病情越重,感染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也越高。」

但其實一一溯源的話,會發現這些「後遺症」大部分是斷章取義、道聽途說的。

第一、新冠不存在所謂的後遺症,目前主導輿論的「長新冠」其實是「長期新冠」

另一部分則是新冠引起的併發症,這一類高發於重症患者和80歲以上、本身具有慢性病的老人。

在前期醫療緊張的情況下,很多重症患者只是緩解了相關症狀便被迫出院,而數據統計的也大部分是這些人,新冠對於他們身體的侵蝕並沒有停止。

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給出的權威數據顯示,進過ICU搶救的重症病人43.1%有長新冠,住院病人27.5%,都遠高於非住院病人的比例5.7%。

第二、「新冠後遺症」,症狀被無限誇大,缺乏科學論據的支撐

得出的結論是感染新冠會使大腦某些部位的灰質減少。

首先,文章的設計是「假設引導下的研究」,即根據「嗅覺失靈影響大腦」這個科學假設去觀察特定部位,即這篇文章的研究有先入為主的嫌疑。

其次,根據文章放出的數據來看,「新冠的影響」對於減少大腦灰質的數量很低,主要是針對老年患者,而他們的腦部本身每年就會有一定數量的灰質減少。

最後,研究結果與事實相悖,屬於是逆推得出的結論,比較牽強。由於嗅覺障礙引發該區域灰質的減少,本着大腦本來擁有的「用進廢退」原則,灰質減少應該是嗅覺使用減少的退化現象,而不是新冠病毒直接影響到腦中灰質的數量。

因此,隨着人們對於新冠的了解加深,「後遺症」的說法已然成為解釋未知的工具,而非真正的科學現象。

新冠不能代表奧密克戎

在諸多對於新冠後遺症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標題註明的往往是對於「COVID-19」,不是現階段主要流行的奧密克戎。

研究的時間以及涵蓋的病例也主要是2020-2021年間以及新冠早期患者,因此對於奧密克戎是否具有嚴重的後遺症,並沒有說服力。

之前網傳的「新毒王」奧密克戎可致200種後遺症,也有國內專家現身闢謠。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與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傑這樣告訴人們:

圖源:騰訊視頻截圖

現在的奧密克戎基本大部分是上呼吸道,而早期的新冠主要是下呼吸道,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肺炎」。

「只要免疫功能正常,沒有免疫力非常非常差,或者肺部有非常嚴重的基礎疾病,這種情況下後遺症是很少很少的,200多種屬於謠言。」

少數80歲以上的老人,或者有免疫抑制、血液系統疾病、腫瘤化療階段、免疫功能相當差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感染比較重。

「會死人,但病死率很低,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是1/1000或者0.1/1000,所以對這些重點人群要進行很好的保護。」

目前從上海的幾萬例來看,奧密克戎感染者95%以上是無症狀和輕型,大部分不需要用藥,痊癒後也沒有後遺症出現。

奧密克戎的傳染性和逃逸性不容忽視,這兩點性質讓它獲得了驚人的傳染速度。

但對於新冠的後遺症研究確實不能代表奧密克戎,奧密克戎也不是初期的新冠。

用新冠來假冒「奧密克戎」,拋開事實談毒性的,都有煽動情緒的嫌疑。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醫學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121/1832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