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18日報道,中國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已令全國各地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越來越困難,為避免財政收入出現巨大缺口,一些地方政府只得另闢蹊徑。
根據《華爾街日報》看到的拍賣結果和公開記錄,在部分城市,地方政府土地拍賣中的國有買家包括一些在成交前不久剛成立的公司。
《華爾街日報》報道,在河南省鄭州市,2022年前10個月,住宅用地的土地出讓成交金額約為人民幣250億元,同比減少了逾50%。如果不是幾十家政府關聯企業參與了鄭州市的三次集中供地拍賣,成交金額降幅要比這個數字大得多。
在鄭州市出讓的73塊住宅用地中,有54塊由鄭州市政府或區政府或其下屬部門控股的當地公司競得。
其中許多中標公司是在鄭州市宣佈土地拍賣後幾天或幾周內成立的。根據公開資料,其中一些公司有着相同的註冊地址和法定代表人。在鄭州的集中供地拍賣中,這些與政府有關聯的企業拿地成交價均無溢價。
鄭州中豫安開城市建設有限公司5月12日由當地區政府出資成立,六周後在鄭州集中供地拍賣中競得兩塊土地,總成交價約人民幣11億元。鄭州德恆山海置業有限公司由同一個區政府於8月11日成立,9月底競得一塊土地,成交價為人民幣3.7億元。
目前尚無法確定這些公司是否專門為參與鄭州市集中供地拍賣而成立。
中國其他地區也有類似情況發生。在遼寧瀋陽,今年拍賣的23塊住宅用地中,有14塊被11家地方國有企業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買走。根據公開記錄,其中有七家是在宣佈競標前幾天成立的。
在上海附近的二線城市蘇州,今年拍賣的93塊住宅用地中,超過四分之三被地方國企拿下。在七個事例中,中標國企是在地方政府將所涉地塊掛牌出讓後成立。
《華爾街日報》說,這些操作可能表明,這些要麼來自地方政府系統內部、要麼為銀行貸款的資金被輸送到國有企業,用於購買土地,然後被地方政府記為財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