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大陸娛樂 > 正文

《西遊記》開拍30周年,經典背後的"八十一難"

不僅路上累,拍攝時更是危險。

全劇十分唯美經典的一個鏡頭——師徒四人從瀑布頂上走過的鏡頭,是在九寨溝珍珠灘瀑布拍攝。

圖源:網絡

但由於水流湍急,山坡濕滑,白龍馬直接掉進了一旁的山溝里。

幸虧遊客中有一位是牧民,才設法把白龍馬救上來。

而在過冰河的戲份中,白龍馬也好幾次重重摔在了冰面上。

圖源:網絡

馬受傷,人也遭難。

拍攝飛行需要吊威亞,但劇組的安全設施又不全面,三個師兄弟都曾因為鋼絲斷裂摔傷過。

有一次六小齡童從四五米的高度摔下來,直接昏迷。

還有一次是飾演沙僧的閆懷禮在吊威亞時摔在了攝像師王崇秋的腦袋上,王崇秋當場就暈了過去。

到最後每次吊威亞的戲拍完,演員要是沒受傷,都會鼓掌慶祝「咱這回又沒摔死!」

圖源:網絡

吊威亞是偶爾,帶面具、穿特製服裝則是日常。

有時候天氣熱,加上強光照射,像孫悟空、豬八戒等角色,不僅戲服悶熱難耐,乳膠面具更是透不過氣。

而一旦汗流多了,乳膠面具還會脫落,有時拍一個鏡頭需要補幾次妝。

圖源:網絡

我們以為拍名著會很多的投資,其實《西遊記》劇組的預算艱難異常。

楊潔本來挑出了30個故事,但最後因為預算問題,忍痛砍掉5集。

劇組一旦有機會用上長焦鏡頭,就會「大用特用」——

在《三借芭蕉扇》一集中,劇組就趁機用了好幾次長焦鏡頭,不能浪費嘛!

圖源:網絡

而分配到每個人工資就更少了。

楊潔自己拍一集的工資是90元,「猴子、八戒是80,沙僧60」。

但為了拍好戲,大家也不講報酬。

每次拍攝結束後所有演員都和工作人員一起搬運幾車皮的設備工具。

從嚴寒到酷暑,從山野到江河,《西遊記》的劇組就這麼奔走相扶,風餐露宿,終於交出了一份讓觀眾,乃至後世都滿意的答卷。

初心

當然,寫這些也不是告訴大家當年的《西遊記》劇組是有多苦。

苦難不值得歌頌,但值得感慨的是,即便辛苦,他們也不忘初心,不做抱怨,自始至終都忠於藝術,只為拍出更好的作品。

因為是第一次拍神話場景,一切都沒參照,就只能自己想辦法。

天庭的雲霧是工作人員在地上搖乾冰瓶造成的,龍宮的水泡則是在演員和鏡頭中間放了一個魚缸進行拍攝。

圖源:網絡

天空的鏡頭拍不到,就讓攝像師王崇秋趁坐飛機時,趕緊拍幾段。

神仙走路要飄逸的感覺,那就用滑板輔助。

圖源:網絡

而孫悟空翻跟斗的鏡頭則是藉助了一個最簡單的裝置,彈床。

圖源:網絡

預算不夠,沒有專業的攝影軌道車,攝影師王崇秋就用一輛二八自行車代替。

孫悟空在被唐僧念緊箍咒時想要一種天旋地轉的效果。

攝影師王崇秋就讓其他人把自己放在梯子上剛起來,將鏡頭對着孫悟空一邊轉一邊拍。

圖源:網絡

還有《偷吃人參果》那集。

導演要拍一段鎮元大仙從俯視到仰視的角度變化。

但沒有高台,攝像師就坐在椅子上,讓七八個人用力將椅子吊到二樓,再緩慢滑下來拍成。

圖源:網絡

以及一些女演員覺得自己的妖精戲服過於暴露,不願意穿。

楊潔導演就讓她們套着肉色尼龍棉衣再穿戲服,以平衡視聽語言和演員感受。

圖源:網絡

這些,都是導演在拍攝過程中與現實一點一點彼此讓步,才找到的解決辦法。

可有一些堅持,導演卻是寸步不讓的。

這就要說到《西遊記》的音樂。

幾年前電音火了,很多人這才發現,原來《西遊記》的片頭曲早就領先了時代。

圖源:網絡

作曲人許鏡清用一個借來的混音器創作了這段光怪迷離的音樂,他覺得這才符合《西遊記》神氣荒怪的風格。

而當時剛寫出來時楊潔導演也很喜歡,可到了領導那,卻被打回來了。

領導覺得這是外國的音樂,我國的四大名著應該用更多的古典樂器。

最後,還是楊潔導演的堅持保下了這首歌。

這才有了如今依舊毫不過時的《雲宮迅音》。

不過,楊潔導演在支持許鏡清的創作理念之外,也有自己的想法。

在她親自寫詞的歌曲《女兒情》裏,有一句是「鴛鴦雙棲蝶雙飛,滿園春色惹人醉。悄悄問聖僧,女兒美不美」。

圖源:網絡

許鏡清覺得應該把「悄悄問聖僧」改成「悄悄問哥哥」。

因為既然都「悄悄」了,那自然應該更私人一些,女兒情懷一些。

可楊潔卻覺得,女兒國國王是一個有身份的人,即便喜歡,她也該有自己的矜持和教養。

「聖僧」兩個字,正好表現了這一層的含蓄的深情。

可見,《西遊記》的每一處細節都是經過導演一次又一次的仔細推敲才最終落定的。

回首《西遊記》創作過程,正是這些拍攝時的吃苦耐勞,解決問題時的奇思妙想,以及對藝術追求的不退堅持,才有了如今百看不厭的影視經典。

在後來的採訪中,有人問及楊潔導演,為什麼《西遊記》會得到那麼多喜愛時。

楊潔回答說:

「因為我們是在搞藝術,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我們用性命在拼搏,用心血在創造。」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她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106/182619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