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人到晚年,學會沉默,最好別說這四種話

01

古人說:「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對於言語,要非常小心謹慎,並且要注意言行一致。若不然,說一萬句話,不如一次沉默。

人到晚年,在家裏是長輩,在社會上是長者,更加需要「立德立言」。

因此,老人要學會沉默,最好別說以下幾種話,讓自己的形象更加體面一些。

02

第一,說到做不到的話,不說就是「誠信」。

《袁氏家訓》裏有這樣一個故事: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家裏,每到過年前,就會召開家庭會議,總結一年的成績,說一說來年的打算。

袁了凡信誓旦旦地說:「我最近學了《孟子》。收其放心,是做學問的方法。」

父親點點頭,然後問:「你能做到正心誠意嗎?」

袁了凡說:「能。」

父親追問:「如何能?」

袁了凡說:「心中沒有邪念,就是端正。」

不難發現,作為父母,要對兒女的想法和做法,刨根問底,避免兒女們講大話、空話。

作為孩子、少年,難免會因為一點點成績,就驕傲自大,就以為自己真的可以成為科學家、航天員。

父母是大人、老人,不應該盲目去鼓勵孩子追求「高大上」的目標,而是引導孩子們腳踏實地,知道自己的分量。

我們常常取笑「王婆」——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事實上,很多老人,都在無形之中,就變成了「王婆」。比方說,一開口就談,當初自己在職場,做了多少決策,有多麼英明,炫耀自己的功勞;談自己的生意經,認為自己賺錢很厲害。

人的年紀越大,越要腳踏實地。做不到的事情,不要答應別人,也不要在家人面前說起;對兒女的不實際的想法和做法,要及時提醒。

03

第二,一知半解的話,不說才能避免「誤會」。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過:「凡是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是不能談的,就應該保持沉默。」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一個人的年紀大了,經歷自然就豐富了,但是不能因此就認為自己是「無所不知」的人。社會在發展,新興事物在不斷產生,我們需要馳而不息地學習。

對於不懂的事情,要靜觀其變,而不是隨意摻和。

比方說,你去買菜的路上,看到一個女子坐在路邊,衣服也不太整齊。憑直覺,你認為女子喝了酒、做了壞事。要是對女子進行指責,就會造成傷害。也許,女子遇到了困難,心煩意亂。

人老了,對別人關心,這是應該的,但是關心要適度,要真實。不能總是憑經驗說話。大多數的時候,你要靜觀其變,做一個旁觀者、傾聽者。

04

第三,看不慣別人的話,不說才能體現「尊重、親和力」。

在《意林》裏,作者「Snow」寫了這樣一個故事:她在上高中的時候,同桌是一位很孤傲的女孩金花。

金花成績很好,但是從來不會和同學們說話,平時也習慣獨來獨往。

有一天,她發現金花生活在單親家庭,從六歲開始,她就沒有再見到母親了。父親想盡辦法支撐家庭,但是家庭還是很窮。

她帶着金花到家裏做客,金花只是獨自看電視,很少搭話。「Snow」的父母從頭至尾,都很尊重金花。顯然,這是一家人早就溝通好的——金花需要愛,但愛一定要很安靜。

有道是,不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如何愛別人、關愛晚輩,不是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而是要用心去了解人生「背後的故事」。

那些被你看不慣的人,往往有不可說的憂傷,有不同的成長之路。

父母和兒女之間,有代溝,還有三觀不合的問題,更何況是外人呢?

因此,善良的老人,不會對看不慣的人指指點點,而是笑着面對。家庭里,兒媳、女婿,難以被老人接受,根本原因就是老人不懂得用心換心;家庭之外,常常遇到小人,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小人的人生經歷,不知道小人的理想。

不說瞧不起人、怨恨人的話,老人會更有親和力,得到社會的認可。不管遇到誰,第一時間就想,那個人是父母的孩子。

05

第四,互相攻擊的話,不說就是「低頭的智慧」。

一言不合,就憤怒了,就捏緊了拳頭。很多老人,年紀大了,身體不如以前了,但是脾氣還是沒有收斂。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道理告訴我們,你對別人的攻擊,又會回到自己身上。鬧來鬧去,力量不但不會減弱,反而會增加。

少說幾句,主動給對方道個歉,事情就過去了,大家的內心,就平和了。

也許你沒有錯,但是你不懂得低頭,就錯了。低頭,其實是止損。

蘭德在《生與死》裏寫道:「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人老了,爭來爭去一場空,錢財、身體,都會消失,又何必在言語上「贏回一局」呢?

06

當然,沉默不是一直不說話,而是利用沉默的時間,進行思考,從而改變事態的發展方向,避免各種衝突。正如周國平所言:「沉默比話語更接近本質,美比權力更有價值。」

面對生活的起起伏伏,成熟的人,總是不動聲色地看着,承受着。不知不覺,我們就習慣了沉默。

人到晚年,是非曲直,功勞過錯,最好是一笑而過;人際交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走開。

始終相信,寧靜致遠,沉默是金。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布衣粗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016/1816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