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中國平安背後的神秘高人時間不多了

1

「有些品牌你以為是中國的,其實卻是外國的;有些品牌你以為是外國的,但卻是中國的。」

比如雙匯集團,打着河南農產品的旗號,實際上已經被美國高盛收購,變成了美國全資控股企業。

哈爾濱啤酒,雖然名字裏有省會城市哈爾濱,但在2004年就已經被百威的母公司AB(安海斯-布希)收購,所佔股權高逾99%。

最有趣的是中國平安。

把「中國」兩個字直接明晃晃寫進了名字,大股東卻是個外資品牌。

中國平安可謂是金融界的「金字招牌」,有着令人羨慕的金融全牌照。

要知道,金融圈的牌照資質極難申請,在金融圈裏能夠拿下全牌照的公司可謂是鳳毛麟角。

同為擁有全金融支付牌照的國家電網,光大集團和明天系等企業,無一不是背靠國資大樹,核心管理層更是清一色光鮮亮麗的高學歷背景。

然而作為一家以「中國」二字冠名的企業,中國平安的背後卻有着不少的外資資本,創始人馬明哲的發家史更是撲朔迷離。

中國平安到底是誰的平安?馬明哲又如何從「一窮二白」到超級富豪?

2

作為「三馬」企業家之一,和馬化騰馬雲齊名的馬明哲行事頗為低調,對自己的發家史更是鮮少提及。

坐擁萬億商業帝國的馬明哲,創業起點其實並不高,是一個初中學歷的「打工仔」。

1955年年底出生在廣東湛江一個普通家庭的馬明哲,年幼喪父,為了家中生計,不得不在初中輟學早早打工養家。

為了生存,年紀輕輕的馬明哲先後打了很多份雜工。

他先是成為水電廠的一名普通工人,隨後又轉行當了一名通訊聯絡員。

接着,從通訊部門調任到深圳蛇口工業區的勞動人事部門,也是在這裏,心思活絡的馬明哲遇到了自己的命中貴人——招商局集團的常務副董事袁庚。

後者同時也是招商銀行和招商局蛇口工業區的創始人,「百年招商局第二次輝煌」的主要締造者。

由於「會開車」,馬明哲被選中擔任袁庚的專職司機,同時兼任蛇口工業區勞動人事處車隊的隊長。

也正是這段勞務部門的工作經歷,開啟了馬明哲的「保險大王」之路。

在勞務部門工作期間,馬明哲發現工人的意外事故不僅帶來身體傷害,也給工人產生了極大的經濟負擔。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既保證每個員工能夠有錢治病,同時又不會給每個人造成很大負擔呢?

馬明哲想要成立一個專門負責員工傷病問題的類似工會的組織,讓員工每個月交一筆工傷基金,通過均攤風險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負擔得少,卻看得起病。

一方面能夠為員工的傷病提供保障,無形之中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另一方面工傷作為一種新的商業保險模式,能夠將僱主責任險轉變為工傷保險,避免僱主原來繳納的保險金貶值,也幫助企業節約了一大筆費用。

馬明哲關於工傷保險的商業雛形,獲得了「伯樂」袁庚的支持。

1988年,中國平安在深圳蛇口應運而生,年僅33歲的馬明哲「升任」平安的總經理一職。

在馬明哲已經邁出財富自由之路的第一步時,24歲的馬雲剛剛從杭州師範學院外國語系英語專業畢業,馬化騰則剛剛隨家人從海南遷居到深圳。

兩廂對比,可見馬明哲的商業帝國的底盤之穩與攻勢之久。

3

然而,雖然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但剩下的路並不好走。

與馬雲率領十八羅漢在湖畔花園創立阿里巴巴時的艱苦處境相同,中國平安創立初期,公司運營環境也是十分艱苦。

雖然頂着總經理的頭銜,但實際上此時的中國平安只有十三位員工,由於創業初期資金緊張,員工們只能縮在一間小房間裏辦公。

背負着商業化保險市場競爭的生存壓力,平安早期的十三位員工通過「掃樓」進行保險地推可謂是家常便飯,因為公司名氣較小,被嫌棄甚至質疑是騙子的情況更是時有發生。

而在外部環境上,外幣保險業務、國際再保險業務、法定保險業務等均受限於政策,被排除在業務範圍之外,困難重重。

好在馬明哲早早獲得了袁庚的支持。

在袁庚的推薦下,馬明哲不僅獲得了工商銀行和招商局集團的全資注資,更是敲開保障基金的大門,成功拿下金融行業最重要的牌照。

背靠大樹好乘涼。

憑藉着央企背景,中國平安成立第一年的營業收入就高達418萬元,營業利潤更是達到了190萬元。

不過,馬明哲並不甘心只做一個背靠大樹乘涼的人。

國資背景雖穩,但也有其弊端:一般來說,國有股東往往會向企業派駐董事,而此時市場化經濟剛剛興起,這一類董事的戰略決策往往更多是出於政治仕途而非利潤增長的目標。

此外,國資的管理層選任機制也相對非市場化,而這必然會導致決策者較為保守,這實質上制約着平安的長遠發展。

意識到發展緊迫性的中國平安,加快了擺脫「國有」的步伐。

1992年,中國平安獲得了全國性保險牌照,馬明哲看到了平安轉型的絕佳良機。

4

為了「摘掉」中國平安基因里的國有資方,馬明哲開始進行改革,為中國平安引入大量投資者,通過資方力量撬動更多的資源。

先是創立員工持股模式,成立員工風險基金,平安職工合股基金持股比例高達10%,成功將公司利益與員工利益綁定在一起(電視劇)。

然後又提出股權分散制,引入中國遠洋集團和深圳財政局,在稀釋工商銀行和招商局股份的同時,更是獲得了中國遠洋旗下600多條船隻的保單,每年增加18億的保費收入。

要知道,平安保險在1989年的淨資產也才不到1個億,中國遠洋的投資分量可見一斑。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風聲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013/181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