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印度不挺了?折扣縮水 俄羅斯石油出口暴跌… 風險不斷積聚,全球投資者正在撤離中國

全球經濟炸彈引爆!中共沒採取1策略 最痛苦的竟是美國;中國聯通等2家中企被美國列入黑名單

由於通膨數據屢創新高,各國央行紛紛啟動升息策略,但也引發經濟衰退的隱憂。有分析認為,亞洲金融風暴恐已見苗頭,「風眼」或許是韓國,「九七夢魘」再現。

中共歷時16年研發的 C919大飛機,預計在年底會服役,為何威脅不到波音和空客?

風險不斷積聚,全球投資者正在撤離中國,誰是全球資本的新寵兒?

傳統「金九」已連續兩年缺席,今年樓市「金九」也難重現過去的「繁榮」。

印度不挺俄羅斯了?最近印度大幅縮減俄羅斯原油採購量,轉而投向沙特阿拉伯。

全球經濟炸彈引爆!大陸沒採取1策略,最痛苦的竟是美國

由於通膨數據屢創新高,各國央行紛紛啟動升息策略,但也引發經濟衰退的隱憂,世界銀行總裁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提到,如果大陸不願意採取更多經濟刺激政策,將給予美國在支持全球經濟上更大的負擔與壓力。

世界銀行上周才剛警告,近期全球央行一波激烈升息的操作下,可能使全球經濟在明年陷入衰退,屆時全球經濟成長率(GDP)將下降至0.5%,人均GDP將收縮4%,新興市場與開發中國家甚至可能出現金融危機,出現毀滅性的恐怖後果。

馬爾帕斯認為大陸的角色與態度相當關鍵,「在全球經濟下行周期中,大陸是反周期的,這代表他們會降低利率,甚至採取經濟刺激政策,但在這次的狀況上,他們做的比預期少很多。」

事實上,世界銀行先前就曾警告,此階段是1970年經濟大衰退以來,三大主要經濟體美國、歐盟及大陸都出現經濟成長放緩的危機,代表接下來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經濟衰退。

印度不挺了?折扣縮水俄羅斯石油出口暴跌…

俄烏戰爆發後,歐洲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並矢言擺脫對其能源依賴,俄國轉向以折價原油尋求大陸、印度等替代出口,但根據最新數據顯示,俄油海運出口已降至1年來最低水準,原因是折扣縮水,導致印度大幅縮減採購量。

商業內幕援引航運情報公司Kpler報告顯示,俄羅斯9月上半月石油出口量為每日303萬桶,較8月同期減少約31.4萬桶,低於俄烏戰爭爆發前,並創2021年9月以來最低水準。報告指出,出口下滑主要是因為俄油折扣縮水,原先大客戶印度大幅削減採購量,9月上半月原油進口僅每天45.2萬桶,較8月同期下降40%。與即期現貨的布蘭特原油價差對比,俄羅斯烏拉爾原油已從7月時每桶40美元降至20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逐漸轉向沙特阿拉伯採購更便宜石油,後者於上個月擠下俄羅斯成為印度第二大石油供應國。

中國聯通等2家中企又被列入黑名單

根據聯邦通信委員會9月20日發佈的聲明,在安全機構的建議下,中國聯通和中資電信企業太平洋網絡(Pacific Networks)及其全資子公司ComNet,被列入這項黑名單中。

今年3月份,FCC發現,作為一家中國國有實體的子公司,這兩家公司受到「中共政府的影響和管制」,它們別無選擇,只能服從該政權的命令。

PacNet/ComNet和中共政權之間的關係,使其可能為中共提供「訪問、監測、存儲,以及在某些情況下破壞和/或誤導美國通信」的機會,從而為中共的間諜活動及其它針對美國的有害行動提供方便。

【九七夢魘】今次由韓國掀起亞洲金融風暴?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源頭並不是大國,而是由小國「泰國」開始,當年泰國成為「大鱷」沽空對象,時至今日,美元橫行,亞洲金融風暴恐已見苗頭,「風眼」或許是韓國!

外媒報道,韓國今年來的一連串經濟數據與市場表現,都已惡化到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或2008至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的水平,引發各界憂慮韓國經濟是否正走向另一場危機。

韓國7月通脹升抵1998年11月以來最高的6.3%,韓圜貶至2009年3月來最低水平,6月外匯儲備減幅為2008年11月以來最大,8月為連續第5個月出現貿易逆差,令人想起2008年4月的貿易收支情景。

當地財金官員也感憂慮,一再表示應準備因應來自國內外風險的「複雜危機組合」:增長趨緩、通脹高漲、流動性緊縮、俄烏戰爭、中美貿易衝突、能源供應緊張,以及供應鏈瓶頸。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風險「同時」發生,放大了各界對經濟的不安情緒。

散會即失業!蝦皮中國大裁員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跨境電商蝦皮(Shopee)近來虧損嚴重,蝦皮中國昨(19)日上午臨時召開全員大會,會中宣佈團隊調整以及裁員消息,會議僅短短7分鐘,下午員工就走人。

多位蝦皮員工透露,這次裁員並非按照整體比例,而是針對具體業務部門和崗位進行調整。雖然被裁員的員工當場走人,但是蝦皮提出優於法規的資遣補償方案,並無讓過多員工有怨言。

責任編輯: 吳莉亞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923/1806907.html